天天看点

希特勒明明已夺取政权为何还要发动战争?

希特勒夺权和德国开战没啥太大必然的联系,而是德国必然会再次发动战争,希特勒只是这场必然事件的一个执行者。

而且,这一点,在一战停火的时候,福煦元帅就有了预言了。二战的欧洲战场,几乎是所有欧洲人都能预料到的一件事。法国那会儿紧锣密鼓的修马奇诺防线,不就是准备抵挡德国入侵么。

希特勒明明已夺取政权为何还要发动战争?

一战那会儿,德国其实没正儿八经的被彻底打服,德国投降那个过程也是比较戏剧性的,属于是被英法耍了。一战结束之后的德国,被凡尔赛和约一顿压榨,非常严苛,结果是,军队被遣散,一堆当兵的失业,老百姓失业,经济崩溃,德国负债累累.......这会儿德国弥漫着的就是屈辱、仇恨、不甘。

而你再看下纳粹的发家史,其实也就是希特勒的发家史。他这里面利用老百姓的不甘和痛苦,煽动仇恨,发誓洗雪耻辱。这样的演讲、宣传,在当时德国的那个环境里面非常受欢迎,老百姓也愿意听这些话。这种情况下,老百姓需要的是希望。这点就和现如今一些人喜欢看爽文一样,现实中过的非常憋屈,然后看到一篇爽文立马精神焕发。

一战结束之后的德国,老百姓生活实际上是比较困苦的,尤其经济大危机那会儿,对德国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这会儿,老百姓向往的是一个美好生活。这会儿希特勒又来了,开始和德国人承诺一大堆美好愿景,描绘了非常美好的蓝图,一副大日耳曼帝国的景象,顺便说德国这些都是英法害的,都是犹太人害的。德国遭受经济大危机那会儿,恰恰是希特勒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会儿开始,他的事业算是正式一飞冲天了。

仇恨、不满这些东西,是能让人获得支持率的。煽动仇恨、制造仇恨,其实就是在制造支持率。你创造出个敌人,然后对着这个敌人发狠,老百姓自然支持你,尤其环境比较困难的时候,人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这些。

当年一战投降,德国被人耍了,输的也挺窝囊。东西两线开战,德国打赢了东线,结果打不动了西线,最后美国参战,德国人打不动了,开始败退了。这会儿,琢磨停战,和英法也是一拍即合。停战这个东西,不是投降,停战协议不是投降书,和谈也不是投降仪式。这是正常的思维,结果世道变了,德国那边军队解散了,后院也起火了,德国去开会,人家拿出来个投降书,德国没招,硬着头皮签了。

这里,德国绝对是被耍了,虽然他后来也很可能打不赢,但是当时的德国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加上希特勒的煽动,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当年是被叛徒出卖,被犹太人陷害,被英法戏耍,导致今天这样一个结局。

当时德国那些将军们,一个个愤愤不平的,要洗雪耻辱,都憋了一口气。纳粹的那些高层里,什么希特勒、赫斯、戈林这些人,也都是非常怨恨,本身这些人还都是一战时期的战斗英雄,这些人仗打输了,是很窝囊的一件事。德国军方这些人,还有纳粹的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愤愤不平的,这高层,都是想要开战的。再加上德国老百姓,他也是支持开战的。

希特勒明明已夺取政权为何还要发动战争?

而希特勒给德国人描绘的宏伟蓝图,你咋实现啊?开战啊,你得把一战失去的东西夺回来才行啊,你不夺回来,你这蓝图根本没法实现啊。所以,他后来将刀对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这都是没人反对的。甚至说,这就是老百姓推动起来的战争。

当年,希特勒的所有宣传,都是和老百姓的情绪是对应的,老百姓觉得屈辱,他说要洗雪屈辱,老百姓愤怒,他跟着老百姓一起调动情绪,老百姓不甘心,他就要打回来。希特勒给德国老百姓承诺了一堆东西,属于是促进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而老百姓推他成为德国第一大党,他就又得去兑现当初那些承诺,这两个,是互相促进的,就算希特勒不想打,他也得打,你当初承诺了,你就得办到,要不老百姓反对你。

这里面另一个潜在的就是凡尔赛和约仇恨,老百姓反对凡尔赛和约,对此非常不满,而希特勒又拿着凡尔赛和约说事。他们针对的是凡尔赛和约么?不是。而是针对凡尔赛和约的签署者,针对的是凡尔赛和约的主导人英国和法国。对于凡尔赛和约的仇视,实际上是对英法的仇视。

希特勒能上台,背靠的是当时德国国内的环境,不光是希特勒,别的党派想上台,也得走他这个路线,老百姓喜欢的就是这些。也就是说,换个人,还是得走这条路,换个人,这仗还是得打。

当年希特勒煽动仇恨上台了,而几年经营宣传下,仇恨越来越多了,煽动完仇恨了,你不得报仇么。这会儿就达到顶峰了,那会儿德国就是个炸药桶,一点就着的那种,而且不点的话,也是会自己迸出火花的。

后来德国重整军备、莱茵兰军事化、吞并奥地利、占领苏台德,这些都是德国老百姓愿意看到的,他们都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们觉得这是拿回自己的东西。到这会儿,战争避免不了。希特勒要的是一点点扩张,后来入侵波兰,这也是德国老百姓想看到的,只不过这次英法没惯着他,跟他宣战了。

这一切加一起,是后来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二战爆发也是一个必然事件。以至于很多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要我说,咱就直接点,一战和二战本身就是同一场战争,巴黎和会只不过是中场休息的开始,休息完事还是得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