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前天和夫妻在家附近的飯館吃飯,偶然遇到了這樣的一幕。

隔壁桌是一家三口,孩子看上去大約3、4歲,沒過一會服務員将菜端了上來後,隻見媽媽娴熟地從包裡拿出了一個小飯勺,開始一口一口對孩子喂了起來。

然而喂飯過程卻并不順利,孩子挑挑揀揀,對着媽媽的勺子直搖頭,弄得媽媽又生氣又無奈,自己連飯都沒顧着吃上幾口,可孩子還是滿臉傲嬌,絲毫沒有“用餐”的意思。

最後寶爸實在看不過去,對寶媽說道“你别管他了,先吃自己的吧,一會都涼了”,寶媽才趕緊扒拉了兩口飯菜,畫風着實讓人心酸。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說起來追着孩子喂飯的問題,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煩惱,就算家長能夠努力避免,但架不住老人對孩子的疼愛,生怕餓着孩子,于是經常會出現爺爺奶奶拿着碗飯菜後面追,孩子在前面跑的場面,然而最後孩子卻往往吃不了多少。

事實上家長疼愛孩子無可厚非,但追着孩子喂飯卻不是件好事,對孩子的成長很容易造成消極影響,為其養成壞毛病。

整天追着孩子喂飯會帶來哪些傷害?

1.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從醫學上來說,孩子進食消化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食物在口腔内,通過分泌唾液以及咀嚼所進行的初步消化,第二步為食物進入腸胃中,進行更進一步的消化吸收。

家長喂孩子吃飯,第一步的消化過程往往很難把握好,尤其很多老人會以自身的标準來判斷孩子是否吃飽,無形中加大了孩子的進食量,而孩子的消化系統發育又不成熟,是以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2.不利于孩子手部靈活性、手口協調性發展

雖然對成年人來說,吃飯是再簡單不過的一種動作,但是對孩子卻能起到很好地鍛煉作用。

由于我們的眼睛無法看到嘴巴,又要通過手将食物準确無誤地送入嘴巴裡,是以這對孩子的手部靈活性、手口協調性其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如果孩子習慣于被家長喂飯的話,這兩種能力很難得到充分的鍛煉,等到長大後需要自己吃飯時,往往不是把菜掉到桌子上,就是把飯菜弄得滿身都是。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3.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有時候看孩子玩玩具玩得出神,可偏偏又到了飯點,家長就會讓孩子一邊玩玩具,一邊吃飯,雖然這樣看上去兩不耽誤,但對孩子專注力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2-6歲是孩子培養專注能力的關鍵時期,此時孩子的大腦處在飛速發育過程中,學習能力也非常強,而一旦讓孩子習慣了“一心二用”,很容易養成習慣,長大以後也難以專注于一件事,專注能力受到影響。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4.影響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獨立能力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細微的生活習慣都會對孩子的能力養成造成影響。

如果孩子習慣于家長的喂飯,很容易養成更強的依賴性,不僅要“飯來張口”,還要“衣來伸手”,提出更多“過分”的要求,久而久之自然難以養成獨立習慣,自理能力也比不上同齡人。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孩子不喜歡吃飯,家長該怎麼辦?

1.保持耐心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時間,家長要想讓孩子獨立吃飯,首先需要明白這肯定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吃得比較慢,還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

此時家長需要保持住耐心,要知道這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必經的一步,千萬不要着急催促孩子,乃至于親自上手喂孩子吃飯,否則隻會功虧一篑。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2.讓孩子參與到就餐過程中

有時候孩子不喜歡吃飯,很大原因是不習慣與家長的分離,存在依賴情緒。

對此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大人的就餐過程中,大家圍成一桌一起吃飯,讓孩子感覺吃飯有一種非同尋常的儀式感。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3.借助繪本的幫助

最後家長還可以适當借助繪本的幫助,孩子們的世界單純,很多時候家長的要求寶寶不會聽,但一套優秀的繪本就可以幫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讀一些習慣養成類的繪本,受到繪本中一些角色的影響,寶寶會發揮他強大的學習能力,改變壞習慣。

那些被追着喂飯的孩子,都很難逃過4個壞結果,别傷了娃還不自知

老苗結語:

培養孩子自主進食的習慣,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對于大人來說同樣是種解放。

對于那些老人追着孩子喂飯的家庭來說,家長一定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老人也意識到追着孩子喂飯的危害,盡快改變這樣的壞習慣。

今日話題:你有追着孩子喂飯的習慣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