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歡迎觀看

編者導讀:

在陳家林老師導演的經典曆史劇《康熙王朝》中存在着這麼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劇情:一介草民楊起隆竟冒用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義,勾結鄉黨遊民企圖以衆人之力達到推翻清朝統治的終極目的,但無奈彼時的清王朝根基已固,而康熙皇帝也僅是略施小計便将以楊起隆為首的一群烏合之衆打的魂不附體,楊起隆本人也是以出逃并隐姓埋名。然卧薪嘗膽數年之後,已遁入空門的楊起隆再次卷土重來,故伎重施并勾結了朝中重臣索額圖等人妄圖刺殺康熙,以此實作當年未了的夙願,但實在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對外宣稱為朱三太子的楊起隆,其推翻清朝、刺殺康熙的反清計劃終究又一次成為了泡影,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朱三太子”電視劇照

以上所述,便是清朝初期真實存在的“朱三太子”案,那麼,相信看完這段劇情的讀者朋友們腦海中都會冒出這麼些個疑問:第一,身為一介草民的楊起隆為何要主動擔當起推翻大清王朝的大任?第二,與朱明王朝并無任何瓜葛的楊起隆為何要以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義起事?作為朱明遺胤的朱三太子其身份在大明王朝早已煙消雲散的年代真的就那麼具有号召力嗎?第三,楊起隆為何偏要與之并無交集的康熙皇帝過不去?以至于在計劃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仍然不善罷甘休的想要刺殺康熙?關于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在本篇文章中就以發生于清朝建立初期的一段往事(“朱三太子”案)作為切入點,來與讀者朋友們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本文的研究内容:

雍正帝在其主張編著的《大義覺迷錄》一書中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康熙年間,各處奸徒竊發,動辄以朱三太子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貴者,指不勝屈。

近日尚有山東人張玉,假稱朱姓,托于明之後裔,遇星士推算,有帝王之命,以此希冀鼓惑愚民。

由上述事實可見清朝初期在全國各地有關于“朱三太子”案的爆發頻率之高,那麼,下面筆者就以康熙年間為界限,就當時發生了幾個經典的“朱三太子”案進行逐一分析。

(這裡需要特别說明一下,筆者為何要專門以康熙年間而不是以與清王朝建立時間更為接近的順治年間的“朱三太子”案為界限進行讨論呢?請看下文!)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山海關

一,楊起隆詐稱“朱三太子”案

文章開頭筆者也就電視劇《康熙王朝》為引子,向讀者朋友們已經大體介紹了此案,但稍微了解過曆史的人都明白這麼一個道理:曆史就是曆史,電視劇演繹的再怎麼精彩也終究是電視劇,二者之間始終不可混淆為一體。暫且抛開細節不說,就大體輪廓而言,稍微了解過這段曆史的讀者朋友們應該都清楚兩者之間仍然存在着諸多的差異。

首先,曆史上“朱三太子”楊起隆勾結的并不是什麼所謂的鄉黨遊民,而是與清朝統治階層存在着相當大利益關系的旗下奴仆,這也是楊起隆為何能夠在清王朝早已根深蒂固的康熙年代可以掀起一段浪頭來的直接緣故。

康熙初年,楊起隆入京,随後一直活動于八旗下屬的奴仆中,并成功勾結了一夥勢力計劃于公元1674(康熙十三)年元旦在城内舉事,而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反清的消息在此期間又如同甘霖一般傳到了京城,為此,楊起隆毅然決定詐稱“朱三太子”并秘密組織旗下團夥勢力(号稱為“中興官兵”)提前起義。最終,由于消息洩漏,處于倉皇起義狀态的中興官兵勢力被朝廷一舉拿下,但楊起隆等為首的人物則僥幸逃離,此後朝廷在全國通緝“朱三太子”楊起隆。

至此,楊起隆詐稱“朱三太子”一案告一段落。

二,福建蔡寅詐稱“朱三太子”案

距楊起隆詐稱“朱三太子”企圖反清三年後,福建一帶又冒出了一位自稱為朱三太子的人物。

公元1677(康熙十六)年,鄭經部在泉漳地區大敗之後,一名對外宣稱自己乃朱明遺胤“朱三太子”的人勾結并聯合大敗後的鄭經餘部,積極活躍于南靖、同安一帶,采用地形優勢,屢敗清軍,為鄭經部反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後來,這位“朱三太子”所率領的勢力被清軍擊垮,“朱三太子”在走投無路之下投奔了鄭經,受封為蕩鹵将軍。

與楊起隆的出身如出一轍,這位在福建地區自稱為“朱三太子”的人物與朱明後裔也沒多大關聯,不然也不至于在投奔鄭經之後被封為個将軍了。史料中對這位“朱三太子”是這麼記載的:蔡寅,福建漳州府龍溪縣馬口鄉人,“奉素種園”,“長以左道惑人”。

三,全國各地此起彼伏的“朱三太子”案

除上述所寫以外,類似的“朱三太子”案可謂是此起彼伏,如和碩安親王嶽樂在湖南新化縣僧寺所捕獲的崇祯太子朱慈燦、發生于陝西漢中一帶的“朱三太子”案等等,正如後來雍正皇帝所說的“康熙年間,動辄以朱三太子名義去反清的人,指不勝屈”一般。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充值呢皇帝自缢

那麼,“朱三太子”究竟是何人?

衆所周知,崇祯皇帝一生共有七子,明朝末期,尚存太子朱慈烺和皇子定王、永王三人在人世,明朝滅亡之後,這三人便從此藏匿在人間,是死是活,無人知曉。自此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朱明遺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南明、大順等各種官方或民間反清勢力所關注的一大焦點。是以,就事實而論,所謂的“朱三太子”在很大機率上也即是指太子朱慈烺。

但在筆者看來,“朱三太子”其實不過是當時的人們進行反清鬥争所借用的朱明王朝的後裔名義而已。說白了,“朱三太子”這四個字就像是整個反清勢力之間約定俗成的名号,其具體指的是太子朱慈烺還是永王朱慈煥亦或是定王朱慈燦都不重要,真正能夠冒用或者借助于這一名号去壯大自己的聲望、使其從事的反清鬥争始終處于一種正義的立場才是最重要的。如此一來,諸如楊起隆、蔡寅等人冒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在一定程度上講也就存在着某種單方面的利益關系。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朱慈煥畫像(左)

屢次發生的“朱三太子”案能夠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縱觀曆史,不難發現清朝在康熙初年時期除了台灣以外的各地區領土已逐漸趨于統一,廣袤的中原地區已無任何一方勢力能夠與清王朝相抗衡。在此過程中,除了如吳三桂、尚可喜等人中途舉兵反清外,在整個中原地區基本停息了類似于順治年間的大規模聯合反清運動(如大順軍餘部聯合南明抗清,大西軍餘部聯合南明抗清等)。

雖然這些大規模的武裝抗清鬥争已基本結束,清初社會中所存在的民族沖突也逐漸趨于緩和,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緩和也僅僅是表面上的緩和,真正達到緩和的局面事實上還并沒有完全實作。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朝統治者初期始終堅持“滿人為尊”的思想和一些諸如剃發易服的民族壓迫政策,以至于給漢人留下的民族創傷未能完全愈合,而作為朱明後裔的“朱三太子”名号也就油然而生,成為了當時反清勢力以此挑起民族傷疤并号召普通百姓拿起武器起來反清的一把“尚方寶劍”。是以,“朱三太子”案的頻繁爆發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即是當時清朝社會中尚未完全穩定的一種直覺表現,它反映了當時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反對剝削的傾向,也間接的映射出了當時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之間尚存的沖突。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反清複明

結語:

回到文章前面所提出的問題,筆者為何要以康熙年間為界限,而不是與清王朝建立時間更為接近的順治年間作為分界線呢?難道順治年間就沒有人假冒“朱三太子”嗎?

答案是肯定有的,例如,順治八年的安徽太平府詐稱“朱三太子”案、順治十六年的河南張晉詐稱皇四子案等等,但總而言之,順治年間發生的“朱三太子”案的數量相對康熙年間來說可謂是不值得一提的,可以說是屈指可數。那麼,康熙年間發生的“朱三太子”案為何就比順治年間要多得多呢?答案很簡單,順治年間的抗清鬥争相對于康熙年間而言正是如火如荼,南明、大順軍餘部、大西軍餘部等各方勢力所制造的聲勢可謂是一次比一次大,一些真正想要反清的人們早就成為了這些政權當中的一員了,而康熙年間這些政權的“主幹”已基本被清統治者所粉碎,但“支脈”仍存,是以,康熙年間發生的“朱三太子”案從某種意義上講便是順治年間反清勢力“支脈”的延續。

康熙年間,冒牌貨“朱三太子”在社會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感謝觀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