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網際網路醫療盤點醫生太忙,公立醫院玩轉網絡有新招

2021網際網路醫療盤點醫生太忙,公立醫院玩轉網絡有新招

談起網際網路+醫療,你首先會想到什麼?也許是看病挂号全變成了網上預約、也許是手機裡常刷到的各類醫學健康科普内容,也許是西安疫情中緊急啟用的多家網際網路醫院……實際上,最近一起在大衆視野中引起爆炸性關注的與網際網路、醫療同時相關的事件是魏則西事件,發生在2016年。

僅隔5年,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行業生态和大衆印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毫無疑問,網際網路正在重塑醫療健康行業。

行業為什麼改變?梳理其中影響要素,有疫情帶來的深遠影響,有網際網路資本入局帶來的高标準改造,有監管政策的助推與規範,更有醫院、醫生們對網際網路的全面擁抱。

網際網路和醫療,是兩個禀性并不相投的領域,它們的融合,到底是醫生先張開雙臂,還是網際網路先遞出橄榄枝?都有,但不同的開局姿态鑄造了不同的企業基因,多樣的嘗試切口也帶來了各異的試錯姿勢。

在新冠疫情暴發兩年後的今天,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行業現狀如何?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什麼?2021年,大家做出了怎樣的創新嘗試?2022年,行業将向何處去?南都健康聯盟“網際網路+醫療”課題組今起推出系列專題盤點,觀察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在2021年的最新發展。

今日推出的專題第二篇,聚焦公立醫院主導建設的網際網路醫院。由公立醫院主導建設的網際網路醫院,在新冠疫情中大批量上線,發揮了重要的應急功能,在後續常态化營運中經曆了接診慢、效率低的初期試水時期後,找到了提質增效的精細化營運辦法,但專業醫師資源有限的問題線上上也無法回避。

怎樣讓網際網路醫院真正為醫療賦能,而不是變成政策助推下可有可無的擺設?有醫院在積極探索路徑:讓網際網路醫院成為一個網際網路工具平台,為本院醫生個性化“定制”各類提高效率、管理病患的小工具,而不局限于将線下的問診轉移至線上。

除了公立醫院的努力,有地方管理部門已在嘗試通過線上途徑打通各醫療機構之間的資訊互聯通道,進行更為精準的醫療資源統籌和醫患比對工作。

現狀

公立醫院線下診療量銳減 網際網路醫院持續上線

公立醫院體系仍是我國醫療服務的核心供應方,但新冠疫情發生兩年以來,線下醫院診療量明顯下降。

國家衛健委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的前11個月,全國醫衛機構總診療人次比2019年下降了11.5%。

廣東省的線下診療量也止住增長态勢,大幅減少。2020年,廣東全省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7.27億人次)比2019年減少了18.5%,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增長了5.5%。▼

2021網際網路醫療盤點醫生太忙,公立醫院玩轉網絡有新招

2011年-2020年廣東省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增速

線下診療的減少,伴随着網際網路醫院數量和線上診療的增加。2018年初,我國網際網路醫院隻有100多家,三年之後的2021年初,我國已建成網際網路醫院超1100家,2021年上半年,又新增約500家,達到1600多家。

在廣東,2021年底的網際網路醫院數量已經達到了251家,比2020年多了一倍。

各地的發展步伐并不一緻。據《2021中國網際網路醫院發展報告》,至2020年底,我國已建網際網路醫院數量最多的10省是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海南、四川、上海、甯夏、重慶、湖南,其中山東、廣東、江蘇已超過100家,其中近7成是由公立醫院作為建設主力軍。

2021年以來,公立醫院仍在加速入場。除了廣東網際網路醫院數量翻倍,北京作為最大的優質醫療資源聚集地,在2021年正式準許了多家公立醫院主導的網際網路醫院,如,協和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在3月通過稽核,成為北京首家獲批的網際網路醫院,5月,中日友好醫院網際網路醫院也揭牌運作。

随着線下大型公立醫院的迅速入局,公衆對于公立醫院的信任感與認知度都在提升。南都“網際網路+醫療”課題組在2021年6月進行的網際網路醫院認知度與滿意度問卷調查顯示,在不同類型的網際網路醫院中,受訪者體驗過最多、最滿意的均為大型綜合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有82.6%的受訪者明确表示,會優先選擇自已曾就診過的實體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

2021網際網路醫療盤點醫生太忙,公立醫院玩轉網絡有新招

2021年6月,南都健康聯盟“網際網路+醫療”課題組的調研結果

可以看出,公立醫院網際網路醫院的使用者與醫院線下患者關聯強,網際網路醫院功能被患者視為醫院資訊化服務的一部分。

無法化解的沖突

醫生精力有限,醫療資源線上上也稀缺

公衆有需求,醫院紛紛入局,但醫療服務的供應最終要落到醫生身上,線上、線下隻能依靠同一班人馬,醫療資源本身的稀缺性線上上也凸顯了出來:醫生精力有限,線上接診隻能在碎片時間進行,無可避免地出現了接診慢、接診效率不高的問題,還有不少網際網路醫院出現“建而不用”的情況,成了專家口中的“僵屍醫院”。

南都記者在2020年8月對當時廣東省70多家網際網路醫院的體驗測評顯示,70多家醫院中隻有約一半能夠成功完成咨詢,成功咨詢的案例中,能夠在1小時内得到醫生回應的隻有不到一半。能夠拿出全天時間線上上接診的資深醫生,一天最多接診20個人左右,接診效率隻有普通門診半天接診的一半。

随着營運經驗的增長、疫情形式的變化,公立醫院對網際網路醫院的營運效率提升有了更多經驗。據蛋殼研究院統計,約有55%的網際網路醫院采用碎片時間接診,38%的醫院與線下門診同步排班,排班時間内醫生專職接診,還有5%的情況中,醫院采用了折中的辦法,線上門診時間比線下普通門診延長幾個小時,即:延長至晚間 21:00 至 23:00左右,便于上班族上線看病,或者便于老年人在年輕人陪伴下就診。

醫院做出的制度性調配讓醫療資源向線上轉移了一部分,線上接診效率也在各種技術、系統的完善下不斷提升,但緩解不等于根治,在公立醫院主導的網際網路醫院,對醫生的激勵機制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在最關鍵的收費方面,2021年,線上上線下一體化管理的趨勢下,政策趨嚴,網際網路醫院線上問診收費調整空間在變窄,盡管不開處方的健康咨詢服務還沒有明确的價格限制,但不少醫院為規避風險,把包括健康咨詢、線上複診在内的線上服務價格全部調整至與線下相同。而一次幾元、十幾元、二十幾元的接診費用無法吸引忙碌的醫生主動上線接診。敢于開出一百元以上問診費用的隻有極少數綜合水準很高的醫院、醫生。

堅持與突破

醫療擁抱網際網路 發揮網際網路的工具屬性

經過一兩年的試水後,網際網路醫院的上述問題已暴露殆盡,2021年,越來越多的醫院認識到,網際網路醫院的價值不在于把線下的診療搬到線上,而更多在于通過網際網路對患者進行診前和診後服務:診前有一定的分診功能,診後可以用網際網路工具協助醫生進行患者随訪,同時,網際網路接診的資料積累有利于醫生擴大個人影響力,進行一些科普、互動、個人品牌打造等創新性的工作。當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醫生的合理收入。

基于此,對診前、診後服務需求提供專業化工具和平台,成了網際網路醫院在完成“上線”之後的進一步發展方向。

例如,廣州中山一院打造的“掌上中山一院”APP,是集雲診室與線下診療的各類資訊化工具于一體的APP,目前已有380多萬的下載下傳量,超過1500萬人次使用,據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緊張時APP使用量會有波動,但目前的營運已實作了常态化。

據介紹,目前該APP的優化主要圍繞醫生對全診療周期的閉環管理來作文章,圍繞醫生需求打造出各類網際網路小工具,比如,在病人随訪、掌握病人一手資料、提高診療效率等方面,在腹膜透析病人、一些特殊的神經内分泌惡性良性腫瘤病人的線上管理方面,擅長這個領域的醫生有線上管理病人的需求,網際網路醫院就可以協助進行團隊管理。

“網際網路+醫療是個必然的趨勢,我們絕對不會去抵觸它,而在規劃怎麼把它變成我們醫院的一個優勢,對醫院來說,不掌握網際網路醫院,就少了一種了解事物的方法,效率會低下,優勢的服務能力也發揮不出來”,該負責人表示。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在身體力行地擁抱網際網路,2021年下半年,該院試點打通門診挂号端口與微信視訊号,看視訊時可以直接挂号,讓科普視訊的“流量”實作了精準的分診、導流,也讓患者和醫生能夠更加精準地比對。

“值得指出的是,網際網路醫院并不是簡單地把醫療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而是對包括醫生和患者在内的使用者行為的改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秋霖近年來一直關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領域,他在多個場合強調這個觀點。

資訊互聯互通已啟動 避免重複建設是要點

在“工具”屬性之外,網際網路也是一個資訊共享、産品标準化的公共平台,2021年,越來越多醫療機構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在醫院間資訊共享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例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2021年推出了雲膠片電子報告系統,并向患者開通了分享授權功能,患者在該醫院檢查拍了片子,可以在手機上看到影像報告,并且能夠把它通過微信分享給别的醫生去看,這樣一個報告分享功能,友善了患者持電子報告咨詢其他專家。

但顯然,資訊互聯互通的問題不是一兩家醫院可以解決的,它更需要管理部門的頂層設計和統籌推動。

擁有200多家網際網路醫院的廣東,在2021年開始探索本地醫療資源的線上內建服務,開發出“粵健通”小程式,集納了省内部分網際網路醫院的入口通道,同時也在打造一個更全面的廣東健康醫療服務線上平台。

“粵健通”小程式在2021年5月緊急面世,當時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為新冠疫苗接種的預約管道之一,至年底,小程式已積累了1300萬注冊使用者,并納入了預約挂号、打疫苗、查核酸、母子保健等 22 項服務。

上海也有好的嘗試。2019年,上海成立了市級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總平台,一個小程式可以直通38家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這38家醫院還可以實作部分醫學檢驗報告和醫院影像檢查報告與圖像的互聯互通互認;2021年6月,上海更進一步,制定了《上海市“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選擇11家試點市級醫療機構和4個試點區衛生健康委,在精準預約、智能預問診、互聯互通互認、醫療付費“一件事”、電子病曆卡與電子出院小結、線上申請核酸檢測及疫苗接種、智慧急救等七大應用場景中自上而下地推動醫療機構的數字化轉型。

服務集納、資訊共享的腳步已邁開,但要真正做到區域内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統籌協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在各省設定網際網路醫院省級監管平台的模式已普及,國家醫保資訊平台已在全國範圍内開通運作,這為今後真正實作醫療資訊互聯互通打下了制度基礎、資訊基礎。

在各個醫院都在積極建設網際網路醫院、智慧醫院的時刻,管理部門應積極做好“導航員”,自上而下制定标準、互通資訊、統籌推進,避免重複建設,提供集納推廣服務。

正如陳秋霖所說,“公立醫院建設網際網路醫院,要避免重複建設導緻公共資源浪費,這也是倒逼醫療健康資訊互聯互通的一次重要機遇”。

出品:南都健康聯盟“網際網路+醫療”課題組

統籌:尹來 王道斌 遊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李文

制圖:林泳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