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霸”從小就有這些表現,快看你家孩子占幾條?

從孩子邁入校園的那一刻,就開始學習上的競争。雖然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再唯成績而論”,但如果家有個小“學霸”,内心還是會小小地竊喜一下。俗話說,三歲看老,如果孩子從小有以下幾種表現,很可能成為“學霸”,爸媽趕快來觀察一下,你的孩子也在其中嗎?

獨立自主

表現

具體而言,幼兒的獨立自主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能力所能及地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穿鞋、吃飯、喝水、如廁,不需大人代辦和提醒。

2.面臨多種選擇時,能夠自主做出選擇,而且能夠接受選擇的結果。比如選擇去媽媽辦公室玩,就要接受媽媽工作時間是沒辦法陪自己玩的事實,獨自一人安靜地玩耍。

3.情緒上的易安撫性。獨立自主的孩子,情緒上更穩定,在媽媽離開後也能獨立玩耍,有情緒時,也能很快被安撫。

“學霸”從小就有這些表現,快看你家孩子占幾條?

孩子的内心力量來自于他不斷成功地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飯、穿衣、做家務等,他自己動手并感受到成就感,他才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

具有獨立性的孩子善于自我決策,當他們遇到問題時能夠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的個性品質是孩子自強自立的外在表現。

在培養孩子具備獨立自主能力的過程中,謹記兩個原則。

原則一:獨立自主需要愛,但不是溺愛。

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是在獲得愛的滋養基礎上的自然過程。當然愛也要區分愛和溺愛,兩者的差別是:愛是孩子成長需要的,溺愛是父母想要提供給孩子的無原則的愛。前者并非都是以溫柔的面目出現,有時甚至殘酷,需要幹預孩子的快樂,比如我們拒絕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等。溺愛通常是一種無原則的愛,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原因不能長期陪伴孩子,便通過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要求來彌補心中的愧疚。好的培養方式應是我們基于對孩子和自己的了解,提供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支援和愛。

原則二:獨立自主需要規則,但不需要過多的規則。

獨立自主的培養必須在規則之下。現實家庭生活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缺少規則,家庭中如果沒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就不知道邊界在哪兒,這會不斷導緻孩子的行為不斷越界;另一種是規則過多,如果規則過多過細,孩子就沒有自己的空間,他也沒辦法做到獨立和自主。是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的界限,并尊重他自主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資訊,供他評估和判斷。

專注力強

在遊戲、學習的過程中,擁有良好專注力的孩子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一: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受或不易受其他因素幹擾。如:孩子正專注于閱讀一則繪本故事,沉浸于故事所營造的情境中,不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有時候連大人叫他,也像聽不見一般。

特征二:專注的狀态可以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内,孩子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事,緻力于解決問題、滿足強烈的好奇心。如:有的孩子喜歡探索新事物,買了一個新玩具,總想弄清玩具裡有什麼機關,于是反複進行着拆裝、把玩等動作,滿足探究欲望和興趣。

特征三:專注過程中伴随着孩子的主動努力,尤其是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孩子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如:孩子想畫一隻小貓,但對畫出來的作品不是很滿意,于是他畫了又扔,扔了又畫,多次重複,非常執着。

“學霸”從小就有這些表現,快看你家孩子占幾條?

專注力是一種寶貴的學習品質,對學習速度、學習效果都有直接的影響,它的形成和發展在幼兒時期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

《顔氏家訓》有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也就是說,幼年時期是培養孩子專注精神的好時機,長大之後,思維容易渙散,再想培養專注力就困難了,是以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尤其是對目前上大班的孩子來說,擁有良好專注力,能夠在進入國小後,更快地适應角色變化和學校生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思考,思維靈活多變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很多孩子都不知所措,表現出無助、哭鬧、焦躁不安,但有想法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會想各種辦法,去嘗試、去解決,而這部分孩子跟那群不知所措的孩子比起來,往往更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霸”從小就有這些表現,快看你家孩子占幾條?

這類孩子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别機靈,遇到問題能有自己的想法,其實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活躍,能夠舉一反三,靈活地考慮問題,不死闆。他們往往能從獨特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成為創造性的人才。

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可在生活中鍛煉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如讓孩子回答:“手帕有什麼用?”“迷路以後怎麼辦?”“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來做什麼?”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鼓勵孩子敢于打破正常,激發孩子思維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井井有條,愛收拾

生活中,有一類孩子永遠找不到自己要找的東西,房間裡物品堆放雜亂無序,而有的孩子則從小就有愛收拾的習慣,玩具玩完了一一歸位;喝完水,杯子放回原處;書看完了,放回書架……

“學霸”從小就有這些表現,快看你家孩子占幾條?

哈佛商學院調查顯示:一所學校中課桌收拾齊整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成績優異、樂觀開朗的孩子。因為整理使得他們學會了規劃、培養了耐心,心無積塵,面目清明。

法國心理學家瑪麗茨.瓦央說:“不愛收拾家務說明人們還沒有擺脫對别人的依賴,料想肯定有人跟在後面替自己收拾,替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力,他們會在無意中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家長經常把家裡收拾得非常幹淨,那麼在這種環境下,孩子也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整理學會規劃能力,做事有始有終,對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孩子從收拾自己的玩具開始,把不同類的玩具固定放在不同的收納箱裡,并在箱子外面畫上形象的圖示,比如積木、汽車、卡通模型等,逐漸培養孩子收拾自己物品和房間的能力。

抗壓能力強

抗壓能力一般指心理承受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适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抗壓能力強的孩子,很少因為失敗崩潰大哭或者自暴自棄,相反他們會不斷地自我激勵,尋求方法迎難而上,頗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氣魄。

“學霸”從小就有這些表現,快看你家孩子占幾條?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現象稱為“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着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心理學家把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為“瓦倫達心态”。

“瓦倫達效應”告訴我們:不要去擔心以後的事情,把心放在一種平靜悠然之中,人的最大潛能才能發揮出來。

是以,家長可以這樣做:

平時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應用輕松的心态去影響孩子,告訴孩子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成績等結果上,而應從想辦法解決了一個難題、又學到了不少新知識上獲得成就感。爸爸媽媽們,可以常對孩子說,“不錯,今天又掌握了一個新技能”“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到辦法解決的”等,引導孩子關注過程中的收獲與滿足。

當發現孩子具有較好的獨立性和專注力,思維多變,且擁有一定的規劃意識,面對困難和挫折,具有較強抗壓能力,那麼恭喜您,您家孩子具備了成為“學霸”的潛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挖掘孩子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學霸”,擁有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