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引言

近代曆史上,有許多風流人物。張學良就是民國時期的風流人物,他進行的“東北易幟”結束了北伐戰争,南京國民政府取得了形式上的統一,給近代曆史程序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張學良和蔣介石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其中伴随着諸多複雜的情感,他們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或許沒有人能夠具體說出,但是,透過曆史的細節,我們能夠得到相應的答案。

蔣介石逝世後,張學良為蔣介石留下的16字挽聯,或許蘊含着深刻含義,或許直抒胸臆,但是,卻引來人們議論紛紛。那麼,蔣介石與張學良之間有什麼恩怨糾葛呢?我們需要從張學良的經曆談起。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蔣介石、張學良

正文

民國有很多名人,他們有的是商賈貴族,有的是封建軍閥,有的是文人才子,有的是政壇明星。這些有的都如同耀眼明珠,照亮了昏暗的民國,有的是豺狼虎豹,給本不安穩的天下搞得滿目瘡痍。

作為民國四大美男之一的張學良,身上就展現着愛國主義色彩,他

雖然出生于軍閥家庭,卻有着一顆赤誠之心,一直為國為民奔波,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叫闆蔣介石,最終将中國抗日推向了正确的道路上,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開辟了新的方向。要講張學良,必須要從他從小到大開始。

1901年,張學良在遼甯省出生,從小生活在軍閥家庭裡的他,似乎是安逸舒适的,但是,他的父親卻對他格外嚴格。張學良1917年在父親的軍隊中服役,表現優秀。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張學良

1919年,張學良就讀于父親所創辦的軍校,最終以優秀的成績畢業,在軍中擔任官職。張學良在此間接受安保大權,負責整個奉天的安全工作,可謂是年少有為。

張學良于1922年指揮了第一次奉系大戰,在這次戰鬥指揮之中表現英勇,成為了奉軍部隊中唯一一直獲勝的軍隊,在部隊赢得了威望。

1924年,第二次奉系大戰爆發,張學良率領東北軍主力全力攻擊吳佩孚,最後,奉系軍隊潰不成軍,

最終張學良打敗了奉系,收回了北平。張學良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光輝時刻,開啟了别樣的人生。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張學良年輕照片

1928年6月,張作霖去世,張學良接過父親東北軍政職權,開始了自己在東北的統治。這個時候,南京政府的蔣介石派人向張學良表達誠意,希望張學良能夠聽命于國民政府指揮。就這樣,張學良和蔣介石的夥伴關系至此也正式開始。

1928年9月1日,張學良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表示願意接受其上司。後來,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成為了東北的實際上司者。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張作霖舊照

1929年7月,張學良想從蘇聯手中收回特權,于是,着手準備收回中東鐵路。到後來在蘇聯軍隊的攻擊下,張學良不得不妥協,被迫簽訂條約,恢複蘇聯在東北的特權。

1930年,各地軍閥争先争奪中央權力,達到自己号令全國的夢想。武漢政府和其他軍閥聯合讨伐蔣介石,而此時,蔣介石和反蔣派都将目光對準了張學良,張學良成為他們聯合的目标,雙方都想争取張學良東北軍的加入。

這場“中原大戰”讓張學良陷入了沉思,他作出最後的決定——聽從南京國民政府的指令,幫助南京政府維護國内和平。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蔣介石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發出維護中央的宣言後,便立刻派兵進攻華北,占領了平津地區。之後,閻、馮、汪向張學良表示和平解決的誠意,最終,閻錫山和馮玉祥紛紛下野,晉軍和西北軍被蔣介石和張學良的部隊收編。

顯然,“中原大戰”之中的最大赢家就是張學良。張學良在這次戰争中,未受到任何的損失,便擴充了自己的地盤和實力。這個時候的張學良,成為當時顯赫一時的人物,他的權力和威望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遺憾的是,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以後,忽略了東北的事務,沒能及時撤兵東北,為日本進攻中國留下了可乘之機。

1931年,張學良繼續調東北三省的兵進關讨伐餘敵,試圖繼續擴充自己的實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國内的形勢對張學良是好的,但是,張學良卻忽略了一點:此時日本野心勃勃,正準備進攻中國。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東北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下令軍隊不許抵抗,在不抵抗政策的指導下

,東北守軍沒有抵抗,導緻日本大肆侵略中國,最終占領了東三省。

這一件事一直伴随着張學良一生,“不抵抗将軍”的污名也随之降臨在他的身上,瞬時間引起國内外輿論界一片嘩然。

張學良也急切地希望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于是,便多次建議蔣介石停止内戰,但是,蔣介石一意孤行,始終堅持固有政策,這使得張學良不得不使用武力解決這個問題。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張學良和蔣介石合影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變,共同逼蔣抗日,史稱“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發生以後,國民黨内部一片惘然。這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這邊也出現了殺蔣和放蔣的争執。

後來,經過中共的介入、多方勢力的協調,最終張學良決定為了維護國内和平,放蔣介石回南京,讓他共同組織抗日。

張學良陪同蔣介石一起回南京,沒想到遭到了蔣介石的囚禁。

張學良和蔣介石的隔閡也就此産生。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1938年,張學良被先後被囚禁在貴州各地,但始終在蔣介石的控制之内。這一點令張學良十分絕望和難過。1946年10月,張學良又被送到台灣,在台灣他将度過他人生中最漫長的歲月。張學良在台灣一直在國民黨的軟禁之下生活。

剛愎自用的蔣介石也經不住人民群衆的力量,最終衆叛親離,慘遭失敗。在人民解放軍的進攻下,國民黨軍隊連連敗退,無奈到了台灣島。

談起蔣介石,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十分深遠。蔣介石因為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賞識逐漸地在國民黨内部獲得地位和威望,後來成為民國首腦人物。他當政的國民政府,一直是處于派系林立、互相鬥争的時代,他的政治手段和獨裁統治一直受人诟病。

蔣介石的倒台是必然的,他沒有符合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逆曆史潮流而為,殘害有識之士,聽不進忠誠言論,始終一意孤行,隻給自己留下遺憾和苦楚。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最終,帶着遺憾和悔恨以及不甘的蔣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在台灣台北士林官邸逝世。蔣介石逝世後,張學良特意送了16個字挽聯,但是,其中深意不得為人所知。

“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争,宛若仇雠”,

這16字表示出了蔣介石與張學良兄弟般的關系。蔣介石對張學良是十分照顧的,張也能夠感受到,可為了民族和國家前途和未來,張義不容辭地開啟了兵谏,這也是蔣介石失望之處。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蔣介石靈堂

張學良從16字裡也表現出對蔣介石逝世的惋惜之情,

雖然二人是兄弟般情誼,但是,畢竟有政見之分,兩人不同的政治觀,使得兩人有懸殊。

然而,他的内心真的這麼想嗎?

張學良晚年對蔣頗有微詞,表現出對蔣的極大失望,這也可以看出張對蔣其實有感激也有怨恨,是一種複雜沖突的心理。

可以這麼說,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恩怨糾葛,實際上是政治争論,是政治觀點的糾紛。

一個是急于抗日的愛國将領,另一個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統帥,兩者都在踐行着自己的政治政策。他們的恩怨遠遠不止16字那麼簡單,如果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死做一個評價,或許需要很多的篇幅來闡述他的觀點。

75年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張學良贈16字挽聯,诠釋了兩人的恩怨糾葛

圖|張學良晚年照片

結語

張學良的一生可謂是坎坷的,但是他真心實意是愛國者。如果張學良主動發動西安事變,那麼,中國人民抗日的路途就會晚一些時候到來,蔣介石還會頑固地堅持自己的錯誤政策,這對民族和國家都是巨大的災難。

張學良後期雖然一直被軟禁,在西安事變後就沒落于政壇,也曾經有“不抵抗将軍”的稱号,但這些都不影響他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不能磨滅他在近代史上的光輝的一面。

張學良後期的人生或許不是很精彩,可他的内心或許已經釋懷。從“九一八事變”以後他所受到的罵聲,到“西安事變”以後他接受的稱贊,這些都是他的成長。他從一個“不抵抗将軍”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愛國将領,這些種種轉換,都在曆史書冊中紀錄的明明白白,後人自然會分辨是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