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網上沖浪的時候,

你肯定見過不少惡搞的哲學memes吧?

比如調侃存在主義的: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調侃叔本華的: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大衛·貝納塔,南非哲學家

《生存還是毀滅》的作者

調侃黑格爾的: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memes(網絡模因),是時下流行的一種網絡梗。模因的本質,就是模仿、衍生、複制(一本正經地解釋),這也就是為啥memes總有那麼一套相同的模闆,可以填充不同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等等,你是否注意到上面這段提到了 本質 一詞?凡事追問本質,可能是人類特有的意識。國家教學名師、武漢大學趙林教授在《西方哲學史講演錄》一書中這樣講:

一隻老鼠在一隻貓眼裡,就是一個活蹦亂跳的小東西,貓撲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問題就解決了。貓在面對一隻老鼠的時候,從來不會去思考“老鼠的本質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前不久,這本長期位列豆瓣熱門哲學史圖書TOP10,豆瓣讀者紛紛評價“一本說人話的哲學入門書”“為什麼不能打十星”“讀過最通俗、最全面的哲學入門讀物”的作品,在理想國重版出來。讀過這本書,你會發現,入門哲學比想象中容易得多,也輕松得多。今天分享書中選摘,從“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入手,通過對現象與本質的探索,一起進入這場哲學之旅吧。

(*本文memes僅為調侃,切勿當真,了解哲學還是要讀書哦)

哲學是什麼?

現象與本質

節選自趙林《西方哲學史講演錄》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01

如何回答“哲學是什麼”的問題?

對于我們這些研究哲學史的人來說,關于“哲學是什麼”的答案隻能在思維的曆史、哲學的曆史中去尋找。但是,如果我們循着西方哲學發展的曆史軌迹從古希臘哲學一直進展到現代哲學,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關于哲學是什麼的問題實際是一個沒有确定性答案的問題。從古到今,曾經出現過一些大智慧者,當他們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也會和我們一樣感到困惑。哲學史上有許多成就卓著的哲學家,都曾一度認為自己已經一勞永逸地回答了“哲學是什麼”的問題。但是,甚至還沒有等到他們去世,一批新興的哲學家又開始批判和否定他們的觀點了。

通過對哲學史的學習,我們就會發現,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比如,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一直争論不休的問題——世界從根本上來說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心與物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問題,這些問題似乎都是一些難以有确定性答案的問題。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一直到今天,這些問題在不同的哲學家那裡,有着見仁見智的不同結論,始終難以達成一緻的見解。在這一點上,我們發現,哲學與自然科學是很不一樣的。在自然科學中,一個問題一旦解決了,它的答案就具有了某種确定性,後世人們就不會再去懷疑它的真理性。比如牛頓經典力學的三大定律,自從牛頓提出來以後,一直到今天,學習實體學的人都不會從根本上對它們提出質疑。在一個确定的時空範圍内,它們就是絕對真理。

當然,超出了這個時空範圍,它們的效用可能會受到限制,會被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些更加精确的理論所取代。但是在宏觀世界裡,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是絕對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後世的人們也不會再去懷疑它們的可靠性。在其他的科學領域中,情況也是如此。但是唯獨哲學,大家可以看到,從古希臘一直到今天,哲學家們争論的問題始終沒有确定性的答案。大家争論的總是那些老問題,例如,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質性的微粒,還是精神性的概念?世界的規律到底是客觀固有的,還是人類思維的結果?真理性的知識到底是來自經驗歸納,還是來自理性演繹?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似乎是永遠沒有确定性答案的,是以真正的哲學問題就是一些永恒性問題。

我剛才說了,曆史上一個一個躊躇滿志的哲學家們,當他們認為自己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些永恒性問題時,他們的答案很快就會被一批後起的哲學家們所否定。這就注定了我們隻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否定的過程中來把握哲學。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直截了當地對哲學下一個定義,要想用一句話來說明哲學是什麼,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至少我覺得自己是無法言說的。如果必須回答這個問題,那麼我也隻能說,哲學就是一種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懷疑精神和批判意識,就是對那些永無确定性答案的形而上學問題的一種執着追問。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關于“哲學是什麼”的問題,隻能從哲學所探讨的對象上來加以考察。哲學的性質取決于它的對象。那麼,哲學到底是探讨什麼的一門學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思考一下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問題。

02

本質與現象的二進制分裂

人作為一種特定的動物,與其他動物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當然,我們可以列舉出人的許多特點,比如,人是有理性的,人是社會動物,人會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等,但是如果要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我們發現,人和動物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那就是人總是喜歡追問事物的本質。人和動物一樣,都關注現象,但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除了關注現象之外,人還老是喜歡追問現象背後的本質。

相對于現象而言,人甚至更加注重本質。動物從來不追問本質,本質對于動物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一隻老鼠在一隻貓眼裡,就是一個活蹦亂跳的小東西,貓撲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問題就解決了。貓在面對一隻老鼠的時候,從來不會去思考“老鼠的本質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對于貓來說,老鼠就是一個純粹的現象,根本就無所謂本質可言。

但是我們人類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是與動物很不相同的。人在面對着各種事物的時候,總是要尋找這些事物背後所潛藏着的本質性的東西,即所謂的内在規律。乃至于當我們面對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時,我們總是禁不住要問,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什麼?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其實當我們這樣提問的時候,我們首先必須解決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到底是萬事萬物真的具有某種本質,還是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賦予了它們某種本質?換句話說,所謂本質究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客觀屬性,還是我們人類思維的一種主觀習慣?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對于我們的思維習慣來說,就具有一種挑戰性。如果事物本身就具有客觀本質,那麼透過現象尋找本質的能力恰恰說明我們人類比一般動物更加高明;但是,如果所謂本質隻是我們在認識事物時的一種思維習慣,那麼我們人類很可能就把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當然,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比較确定的,我們往往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第一種答案。但是,從第二種答案的角度來思考一下問題,也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大家可以試着想想,或許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無所謂本質,但是我們人卻是這樣的一種動物,我們的大腦被構造成這樣一種狀況,以至我們老是喜歡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弄得複雜化。于是,當我們面對着一個活生生的感性現象時,我們就總是禁不住要追問:它的本質是什麼?潛藏在那感性現象背後的抽象規律是什麼?我們喜歡追問這樣的問題,正是這種追問習慣使我們有了哲學。

對于我剛才所提出的兩種觀點,究竟誰對誰錯,我看很難簡單斷定,你們可以自己選擇答案。事實上,西方哲學史中早就有過這樣的分歧。好像越到現代,人們就越傾向于現象學,越對所謂客觀本質持一種懷疑态度。現代的哲學家們似乎更願意相信,真實的世界說到底就是那個呈現出來的現象世界,至于所謂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人們主觀虛構的一個結果。是以我們說,20世紀的西方哲學紛紛走向了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把本質給抛棄了。而傳統的哲學,從古希臘哲學一直到黑格爾哲學,都可以恰如其分地稱之為本質主義哲學。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那麼,什麼叫作本質主義呢?就是從古希臘哲學一直到19世紀的黑格爾哲學,它們都有一個固定的情結,那就是它們都喜歡追問事物背後的本質性的東西是什麼。和現象相比較,本質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本質是唯一無二的、不變不動的、不生不滅的,而現象總是處在運動、變化之中,轉瞬即逝。一代一代的人活着,一代一代的人死了,但是當哲學家們探讨人的本質的時候,那個本質絕不因為亞裡士多德死了或者活着,而有所改變。因為本質是一個一般性的東西,這個一般性的東西并不因為每一個具體的人的生死而有所改變。事實上,這個所謂的本質通常是哲學家們抽象思維的結果,它被哲學家們從生動具體的現象中剝離出來,并且被當作轉瞬即逝的現象背後的不變不動、不生不滅的唯一真理。

于是這樣就産生了一種二進制分裂,也就是本質與現象的分裂。現象被看作淺薄的甚至虛假的東西,而本質則被當作真正實在性的和決定性的東西。本體論上的現象與本質的對立也導緻了認識論上的意見與真理的對立,關于現象的知識被看作膚淺的意見,而關于本質的知識才是真理。在這種現象與本質相對立的二進制分裂中,哲學家們紛紛把眼光投向現象背後的那個本質,那個實在性的東西,這就是古往今來本質主義共同的做法。

03

哲學也許是人類給自己挖的陷阱

傳統意義上的哲學,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是本質主義的。比如說,在我們通常的哲學了解中,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物質。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都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隻能通過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到的東西,它們都是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而這種概念性的東西被說成是決定着那些活躍的、感性的、豐富的現象的終極性東西。這種抽象的本質概念是哲學家們所真正關注的,它們被看作真正意義上的實在。這種強調事物現象背後的本質,堅持本質決定現象或存在的哲學觀點,就叫作本質主義或實在論。

但是,20世紀的哲學卻是反本質主義的,20世紀的哲學标榜自己已經達到了一種自覺,它們認為所謂的本質或者實在很可能隻是我們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一種假象,真正可驗證的、明證性的東西隻有那些現象。翻開曆史上的任何一本哲學著作,我們都會看到,幾千年來哲學家們争論的絕對不是現象,而是現象背後的本質。你說這個本質是物質,他說這個本質是精神,争論了2000多年,至今還是沒有結果。在這種情況下,20世紀的哲學家們就發現,這些關于本質的争論都是一些無聊的争論,本質本身可能就是人類思維杜撰出來的東西。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我們說20世紀的哲學确實達到了一種大徹大悟的水準,它們公然主張人類沒有必要再追問本質了,大家隻需關注現象或者存在就夠了。這種見解确實表現了現代哲學的明智之處,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恰恰也是哲學的一種悲哀。

我認為,無論本質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還是人類主觀思維的一種杜撰,它永遠都是哲學所關注的對象。哲學注定了是一種關于本質的思維,注定了具有一種形而上學的超越性,舍此就不能再被稱為哲學。也就是說,即使所謂的本質可能是我們人類思維杜撰的結果,哲學也隻能锲而不舍地不斷追問本質性的東西。因為我們人類被注定了是一種具有超越傾向的動物,形而上學性恰恰就是人類之神性的展現。這正是人類不同于一般動物的根本所在。世界本身是否具有本質,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人類是一種喜歡追問本質的生靈,是以在我們的眼裡,現象背後總是有某種本質性的東西在期待着我們去解蔽、去言說。也許這本身就是一場悲劇,但這卻是一場崇高的悲劇,它昭示着一種深邃玄奧的命運。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我們人類就是這樣一種動物,我們總是要在簡單的生活中去發掘深刻的寓意,總是不安于動物式的輕松而要去追求神性的沉重。其實大家想想,人如果不去追問現象世界背後的那些虛無缥缈的本質,他會活得很輕松、很輕松,輕松得就像一個動物一樣。一隻貓或者一隻狗活得非常輕松,因為它們從來不去思考形而上學的問題,從來不去追問事物的本質。對它們來說,這個世界就是一大堆偶然堆砌的現象,世界的全部意義就展現在那些生動具體的現象中。動物不是本質主義者,而是現象學家,它們不關注抽象的哲學問題,是以動物比我們人類活得輕松多了!

從這種意義上說,哲學本身也許就是一個誤會,是我們人類給自己挖下的一個陷阱。我們不滿足于現象世界的浮土,固執地要去探尋本質的無底深淵。但是我卻堅持認為,這個陷阱是人類必須挖的,而且,這個陷阱恰恰展現了人的神性之所在。是以,在我引導大家進入西方哲學聖殿的入口處,在這個哲學導論中,我就要給大家灌輸一種悲劇意識,要明确地告訴大家,哲學本身就是一場悲劇。隻是在這裡我想強調一點,那就是,這場悲劇固然是悲慘的,但是它卻是我們人類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命運。

如果哲學是人類無法逃遁的一場必然性的悲劇,那麼它就具有了幾分崇高的色彩。如果我們把哲學當作一場嚴肅的悲劇來對待,我們實際上就已經超越了悲劇。是以這樣看來,問題并不在于悲劇本身,而在于我們對待悲劇的态度,在于我們如何去看待悲劇。既然哲學注定了是人類的一場自我否定和自我升華的悲劇,那麼它同時也昭示着人類的神性和希望之光。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摘編/排版:九筒

配圖來源:源自網絡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無内鬼,來點哲學meme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