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繼光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橫戈馬上行(二)

戚繼光始祖戚祥因避元末戰亂居安徽昌義鄉,後随朱元璋起兵,戰死于雲南。明廷為追念戚祥開國之功,授其子斌為明威将軍,世襲登州衛指揮佥事,曆六世一百六十餘載均居蓬萊。這成為蓬萊、煙台、乃至整個山東的驕傲。繼光自幼聰慧,勤習文武,讀書之餘,常“融泥作基,剖竹為杆,裁色楮為旌旗,聚瓦礫為陣壘,陳列階所,研究變合”。嘉靖二十三年,十七歲的繼光世襲登州衛指揮佥事職。當時東南沿海倭寇為患,繼光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更加刻苦學文習武。

繼光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橫戈馬上行(二)

對于明代中後期東南沿海的居民來說,倭寇就像是一個夢魇,長期讓他們無法有安定感。一般而言,倭寇大抵上乘着可搭載百人以上的船隻來襲,大舉入侵之時,往往可集結三十至五十艘之多,人數往往有數千人,中國居民往往在他們的威逼利誘下也參與其中,在入侵的初期,他們幾乎戰無不勝,推究其主因,乃在于戰術的優勢及武器的精良。

倭寇的基本戰術是以三十人左右的小部隊進入村落,在互相嚴密的照應之下前進或戰鬥,海螺聲是他們進攻協同的信号,這些倭寇相當善于利用當地的向導及使用斥候,并往往驅使難民在行伍的最前線,造成明軍的疑惑及混亂。基本上,明軍無法應付這套戰術,即使士氣高昂,也隻能憑血氣之勇向敵陣沖殺,完全無戰術與隊形可言,是以接連的慘敗也是意料中事,尤其在南直隸跟浙江兩省,湖泊衆多,明軍敗退時四散奔逃,失足落水或被踐踏緻死的,不可計數。

繼光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橫戈馬上行(二)

此外,在雙方交鋒時,倭寇尚有另一種戰術,制造恐怖氣氛造成明軍心理恐慌,再待機出擊,繼光曾言道:“但見諸賊據高臨險,坐待我師,隻至日暮,乘我惰氣沖出;或于收兵錯雜,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銳氣,盛以初鋒。又其盔上飾以金銀牛角之狀,五色長絲,類如神鬼,以駭士氣。多執明鏡,善磨刀槍,日中閃閃,以奪士目。故我兵持久,便為所怯。”

繼光尖銳地指出明軍的弊病:“現在,官兵們都不聽指揮,很少訓練,軍心不穩,軍令不知。行軍也不帶軍糧和炊具,打戰時又沒有号令,駐守時也不築營壁。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夠抵擋武藝高強、身經百戰而且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呢?”盡管這場平倭戰争像是明政府剿殺海賊,但是在實際的作戰當中,卻是不折不扣的外行中國官兵對抗職業化的日本軍人;在這樣的前提下,繼光認為,唯有建立一支英勇善戰的部隊,方能弭平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繼光調浙江抗倭。三十七年,義烏發生礦夫跟鄉團大規模的械鬥,雙方為了開礦發生沖突,且越演越烈,械鬥三次,規模越來越大,繼光從中了解,即使鄉團作戰也比官兵勇猛,是以他提出要至義烏招募農民及礦工為士兵,加以訓練,希望他們能将互相火拼的力量轉移到消滅倭寇的戰鬥中;恰好義烏縣令趙大河想法與繼光不謀而合,是以繼光決定親自到義烏募兵,消息一傳開,引起極大的争議,在一片反對與質疑的聲浪中,隻有台州知府譚綸支援他的想法。

繼光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橫戈馬上行(二)

繼光到義烏募兵,在礦工及鄉團雙方首領都支援的情況下,繼光從應慕的人員中挑選了四千多名回到紹興加以訓練。他教士兵練膽練藝,操練為今人所熟知的鴛鴦陣。他教育這批部隊,部隊成立的宗旨是為了保衛家鄉的安全,由于明政府逐漸了解情勢的嚴重性,是以不得不加以支援。對于政府的協助,繼光在平日對士兵的訓話當中便告誡兵士們要有所感激,他曾言:

“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鄉哪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思量再家鄉納辦時的苦楚艱難,即當思想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就是軍法漏網,天也假手于人殺你!”

(圖檔來自網絡)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