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補退坡,特斯拉等車企官宣漲價 比亞迪、飛凡汽車暫未有調價通知

道哥說車原創 文/聽風吟

新年交替之際,新能源汽車冷不丁被錘了兩下,其一來自保費上漲,其二來自國補退坡。相比保費上漲來說,國補退坡帶來的“漲價”風波無疑更讓人難受,畢竟有些車企已經明白告訴消費者:要多花錢了!

近日,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釋出通知,宣布新能源國家補貼将退坡30%。根據最新政策,2022年,續航裡程為300(含)至400公裡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0.91萬元;續航裡程大于400公裡(含)的電動車補貼1.26萬元。插電混動乘用車(含增程式)補貼0.48萬元。而2023年12月31日之後上牌的新能源汽車将不再享受國家補貼。

國補退坡敲定,不少車企也跟着官宣漲價,其中特斯拉反應最快,12月底就已經上調了Model 3和Model Y後輪驅動版的價格,之後大衆等車企也紛紛官宣上調售價,順應“退坡”。不過,另一些車企卻開始做出動作“穩定軍心”,如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開始推出限時性保價政策。

還有一些則選擇暫時按原先價格進行銷售,并未快速進行價格調整,給消費者們留下了足夠的反應時間。《道哥說車》編輯從飛凡汽車門店人員,比亞迪内部人員處了解到,兩家車企所銷售的新能源車型暫時都未有調價措施,目前所售車型均按國補退坡前的價格進行銷售。

特斯拉等車企“漲價” 比亞迪、飛凡暫無調價政策

不少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車型時可能都沒有注意到,很多車型的售價辨別是有“補貼後”的字首的,但随着國補退坡敲定,“補貼後”的水份明顯變大了,不少車企開始官宣漲價。

衆多車企中,特斯拉對國補退坡反應最為迅速,在12月底就已經上調了Model 3和Model Y後輪驅動版的價格,漲幅分别達到了1萬元和2.1萬元。漲價後特斯拉在國内全系售價都突破了30萬元,也意味着其将無法再享受國家補貼政策。這之後,元旦當日,一汽-大衆官方公布稱ID.4 CROZZ和ID.6 CROZZ兩款純電車型的價格将整體上漲5400元。而據相關報道,包括哪吒汽車等車企也将會上調車型售價,順應國補退坡政策。

國補退坡,特斯拉等車企官宣漲價 比亞迪、飛凡汽車暫未有調價通知

另有一些車企則選擇“緩期”漲價措施。其中,蔚來此前宣布在2021年12月31日前支付定金,且在2022年3月1日前提車的使用者仍可以2021年的标準享受補貼。小鵬則宣布在2022年1月1日到1月10日之間支付定金的使用者可以享受和2021年相同的補貼。

國補退坡,特斯拉等車企官宣漲價 比亞迪、飛凡汽車暫未有調價通知

而還有一些車企則暫時并未有調價計劃出現。其中國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商比亞迪就在其中,比亞迪内部人員對《道哥說車》編輯表示,目前并沒有應對國補退坡的調價計劃出現,車型售價目前還是按照此前售價标定,除非另有通知才會進行調價。而此前傳言将上調售價的飛凡汽車,目前也并沒有相關舉措,據飛凡汽車門店人員透露,“目前并沒有通知所售車輛會上調售價,國補退坡所帶來的差價可能是廠商自己填了,這點還是挺好的”。

新能源汽車還香嗎?早入手還是轉移視線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自當年起中央财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給予補貼,截至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享受12年的政策補貼紅利;據相關報道,初步統計,截至2021年底财政部已經公示過19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資金清算稽核情況,累計金額超過1400億元。

而在大力補貼政策之下,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越發朝氣蓬勃,而從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來看,新能源車型也逐漸被更多消費者接受。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1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共售出45.0萬輛新車,環比增長17.3%,同比增長121.1%,市場滲透率達到17.8%,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為19.5%。1-1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累計銷量達到299.0萬輛,同比增長166.8%,市場滲透率提升至12.7%。

國補退坡,特斯拉等車企官宣漲價 比亞迪、飛凡汽車暫未有調價通知

當然,上述優異資料建立在大額國補的基礎之上。但新年之際,一方面國補退坡,另一方面,新能源車型的保費也開始提高。專屬的新能源汽車保險由12家保險公司公司挂牌發起,按照新能源的專屬車險上市後各類汽車品牌和車型均出現了保費上漲的情況,這其中特斯拉的保費更有翻倍達到1.8萬/一年之多。

國補退坡,特斯拉等車企官宣漲價 比亞迪、飛凡汽車暫未有調價通知

這個時候新能源車型似乎不那麼香了。但事實上,新能源車型最重要的一些優勢還是存在的。比如,享受“綠牌”帶來的限行政策,車輛本身的使用成本(電費)以及新能源車型特有的靜谧性和動力等,對于一些笃定購買新能源車型的消費者來說,或許找準時機下手才是明智之舉。

業内人士對《道哥說車》編輯表示,“在目前電池和晶片漲價的大背景下,國補退坡也是确定的情況下,個人建議有購車需求的客戶要看準時機入手了”。隻不過,漲價後的新能源汽車還能否繼續以往的攻勢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