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諸多皇帝中,隻有乾隆最為高傲,乾隆晚年自诩“十全老人”,殊不知,當時的世界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而乾隆還自以為是地稱自己為“天國之君”,後來制定的閉關鎖國國策,讓清朝徹底落後于世界的步伐。然而,乾隆在繼位之初,也是一個勤政的皇帝,隻是當時乾隆一向高傲,再加上滿洲民族崇尚冷兵器的傳統,讓乾隆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乾隆登基之初,曾在養心殿自己的桌子上,放了36根草棍,到了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攻入皇宮,沒有看明白這些草棍的意思,多年後,宣統皇帝溥儀說:這件事,恐怕隻有我能懂。
乾隆25歲登基,當時是清朝最為鼎盛的時期,康熙帝内修政治,外禦強敵,雍正帝勵精圖治,改革時弊,兩位前輩給乾隆留下的是穩固的河山和豐盈的國庫。相比康熙帝8歲登基,雍正帝45歲登基,一個年齡小,一個年齡大,而乾隆25歲登基,正值盛年,是一個年富力強、大有作為的年紀。
乾隆的性格非常細膩,不僅有對富察皇後那樣極其細膩的感情,又有把大臣完全掌控的“帝王之心”,乾隆把皇權駕馭到了“極緻”。從登基的那一刻起,乾隆就不斷強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僅是腳下的每一片土地,就連宮牆上面的每一塊天空、每一絲空氣,都屬于皇家的。
據宣統皇帝溥儀在回憶錄中介紹:聽祖輩說,乾隆教育諸位皇子時,曾經說:天下所有的東西、包括宮中的一草一木,都是皇家的!乾隆為了證明這件事,特地放了一把草棍在養心殿的禦桌上,過幾天就檢查一次,看看是否會變少。為了教育子孫,乾隆幹脆把這件事當成素材,取了36根草棍,約一寸多長,放在禦桌上的一個景泰藍的小罐中,稱之為“寸草為标”。溥儀小的時候,從長輩口中聽說這個故事後,對乾隆皇帝充滿崇敬。
然而,乾隆的“一草一木都不能丢失”的想法,很快得到破滅。乾隆的子孫不僅丢失了一草一木,還丢失了大量的國土和金銀。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帶着光緒帝倉皇西逃,圓明園被燒,清朝皇宮内也有大量珍寶被洗劫,但當八國聯軍看到皇帝桌子上的草棍時,非常不了解,當然,更沒有人會把這把草棍放入自己的口袋帶到國外。
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裡提到,他小時候,也曾受到各種皇權教育,包括黃色琉璃瓦隻有帝王才能用,某種建築的高度也隻有帝王才能擁有,溥儀那時雖然清朝已經搖搖欲墜,但這種皇家唯我獨尊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用溥儀的話說,乾隆爺放36根草棍,無非是要證明一件事:天下的東西都是皇帝的,沒有皇帝的允許,都不能動,也不能少!
随着清末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簽署,乾隆的“寸草為标”從勵志變成一種屈辱,溥儀所接受的“寸草為标”教育,到了回憶錄裡,已經顯得非常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