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1年裡,既充滿了希望,又留下了些許遺憾,而将這些希望的光亮和遺憾的黯淡揉和在一起,将鋪墊成2022年的序章。
未來的2022年裡,中國汽車市場仍然有增長的餘量,而我們中國的汽車企業,仍需要心朝直道超車的方向,一路披荊斬棘、砥砺前行。

曾經,我們寄厚望于“彎道超車”一詞。但這份希望随着新能源時代降臨,跨國車企紛紛進行大象轉身而漸漸式微,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開始擠在一條賽道拼硬實力。
過去的一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跨國汽車巨頭們完成了從認知到實踐的過程,留給自主品牌的發育時間消失殆盡。
自2021年起,合資股比的全面放開,以及取消同一家外商可建立兩家及以下合資企業的限制,也讓溫室環境裡的最後一片遮瓦都被撤了下來。如果不是全球疫情反複導緻海外車企停産、減産,也許今年自主車企面臨的壓力還會更早、更沉重一些。
那麼,2022年的汽車行業會變天嗎?也許不至于此,但必然會成為被銘記的一年。在這汽車能源的時代轉折點,全球疫情仍在噬咬着汽車經濟的環境,必然為汽車曆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2年的銷量,新能源是關鍵
從整個2021年的汽車市場表現來看,是在希望中留下了些許遺憾。
欣慰的是,年初汽車工業複蘇得很快,産銷量超出了大家在2020年末的預測,甚至讓部分機構在年中重新調整了全年銷量的預測。與此同時,自主品牌新車的熱度持續高漲,訂單也随之暴漲,例如比亞迪的全年訂單需求量就超過了百萬。
但随之而來就是下半年的遺憾,因為全球疫情的反複,導緻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晶片封裝量驟降。原本因為車規級晶片量産周期過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半年全球汽車産量,随後下半年的疫情又導緻計劃遭遇變化,嚴重的缺“芯”進一步惡化了産能。
但從2021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資料來看,國内汽車市場産銷量已經達到2610萬輛,整體産銷量同比增長了3.1%,其中傳統燃油車市場是小幅同比增長1.1%,而新能源則實作了171.2%的同比大幅增長。
在如此惡化且被看衰的環境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卻能實作大幅增長,2021年整體銷量有機會超過300萬輛,這幾乎是所有人之前都不曾想到的結果。這預示着新能源汽車市場即将進入爆發式增長新階段,并由過去的以政策驅動為主轉向了市場驅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資料顯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12.6%。這是一個微妙的數值。
通常來說,15%的市場滲透率是任何一個産業、一個市場非常關鍵的臨界點。從新能源汽車角度來看,市場滲透率達到了15%将是該類型産品在市場增長中的拐點。有調查顯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0到5%用時84個月,從5%到10%是在5.8個月。而一旦滲透率達到10%,之後的上升的時間停留将越來越短,這就像起跑後進入最快的加速期。
業界普遍認為,明年汽車整體産銷量将超過27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為500萬輛。從數值上看,對于整體的預測算是中規中矩,但新能源的預測也并非盲目。
首先,新能源汽車進入了快速普及期後,将加速向中小城市滲透,今年二至六線城市的新能源市場就已經擁有比較快的增長速度了。其次,目前國内新能源汽車的産品定位仍處于紡錘形階段,要麼就是以新勢力為首能比肩豪華車價格的車型,要麼就是部分傳統車企推出的低價微型電動車,說明新能源市場仍處于萌芽階段,并即将進入快速成長時期。
我們可以看到,2021年的特斯拉因為降價騷操作讓銷量飛速上漲,而始終站在高端的蔚來也開始邁下台階向中端市場靠近。此外,微型車也将随着技術發展、消費需求的變化,不得不面對成本控制的壓力,一旦配置跟上主流水準,不受控制的價格也将令它們不再受歡迎。
高端車型下探試水,低端車型拔高定位,中間15萬-25萬的價格區間也将有越來越多的選手入駐,屆時不免會有一番新的纏鬥。而恰恰是這樣的纏鬥,倒逼車企提高産品的水準,也填充了該領域的需求。
展望技術研發,緊盯晶片産量
我們每年都翹首盼望着會有怎樣的新技術出現,同時也在預測這些新技術什麼時候能裝載到車上。
過去兩年,智能互聯和自動駕駛成了汽車科技的重頭戲。如果不是還有電池制造商偶爾釋出新技術,那麼我們對汽車更新疊代的展望都是在透過現在看未來。然而,2022年大概是不需要伸長脖子窺探未來了,我們看一些近在眼前的技術。
例如,通過安全性技術提升,将推動300Wh/kg高比能動力電池裝車應用。新能源車經過多年的宣傳和實踐,如今已有部分消費者淡化了裡程焦慮,同時新能源車補能布局也在逐漸完善,大家對于電池續航有了新的認知。但技術必須前行,目前國軒高科固态電池正式配套,300Wh/kg高比能量電池配裝乘用車,而孚能科技開發了一款能量密度為330Wh/kg的軟包電池,循環能夠超過1500次。
預計2022年,300Wh/kg動力電池将率先配套高端車型,此舉将進一步清晰劃分各車型定位。
同樣是關于電池,同樣是續航方面,智能熱管理技術成為所有車企都需要持續提高的領域。華為釋出高內建度智能汽車熱管了解決方案(TMS),通過一體化設計,精簡了架構的同時,內建部件和控制,一系列的創新技術可以将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裡程提高20%。
如果僅從銷量增長方面看新能源汽車,也許還足以将2021年稱之為新能源汽車騰飛的元年,但加上基于專用平台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占有率,也許就可以了。
2020年,基于專用平台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占有率突破36%,2021年則穩步增長至約46%。目前國内新開發的電動乘用車已普遍采用專用平台,例如吉利SEA浩瀚架構、上汽智己iO平台、長安C385平台、比亞迪e3.0平台,海外品牌中也有大衆MEB平台。随着自主品牌車企更加廣泛的應用,以及部分大品牌的積極轉型,2022年該類新能源車的市場占有率有望超過65%。
最後要說的就是晶片了,目前并不缺晶片技術,缺的是制造晶片的能力。
2021年汽車市場所有的遺憾,無論是産能不足還是智能車機在功能上閹割,幾乎都與晶片有關。車規級晶片的特殊性,以及晶片制造本身的難度,造成目前缺“芯”狀況,雖然預測2022年将有所緩解,但誰都不敢肯定去年年中疫情反複的情況是否還會出現。
目前,我國至少有30多家企業在全力研發生産各類汽車用晶片,包括了控制類晶片、計算類晶片、存儲類晶片、傳感器類晶片和通信類晶片等多個方面,至于什麼時候有好消息仍是未知數。雖然華為在手機晶片研發上已有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關鍵還是生産,國産光刻機目前隻具備生産90納米晶片的能力,這一步一個坎的技術研發過程,2021年僅僅是一個開始。
但“道阻且長,行則将至”,隻要邁開了步子就算是有了盼頭,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鐘述
我們都知道未來會與現在有所不同,隻是不敢确定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但無須擔心,我們可以選擇去創造未來。雖任重而道遠,若方向已經确定,那隻要埋頭苦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