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出腦梗,輔導孩子作業如何才能不生氣?

12月27日,河北廊坊。8歲女兒月考58分,當醫生的媽媽看到孩子考試成績後,氣到血壓升高。随後到自己醫院檢查,結果查出腦供血不足、心肌缺血還有輕微腦梗。媽媽李女士稱,自己做了十幾年的醫生,竟然因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成這樣,以後不及格也不管了,還是要放寬心态,平緩心情,理性教育。

有網友稱“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那麼,父母如何正确輔導孩子寫作業,邊界和原則是什麼?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生氣時該怎麼辦?為此,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教師羅玉梅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殷飛,探讨父母輔導孩子作業如何才能不生氣?

父母輔導孩子作業為什麼會生氣?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已經成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的一大考驗!”羅玉梅認為,之是以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會生氣,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知識儲備不一樣,有些問題父母看來非常簡單,但是由于孩子并沒有相關的知識了解,是以就會認為很複雜。

她建議父母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态,控制好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接受孩子會犯錯誤的這個事實。要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信,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

殷飛認為,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生氣主要存在幾種現象:一是感覺孩子不認真,心不在焉,不好好配合父母;二是感覺孩子和父母不在一個頻道上,常答非所問;三是認為孩子的言行表現不好,擔心發展下去會形成壞習慣。

“根本原因是父母輔導孩子作業不專業。”殷飛解釋說,一是對知識的分解不專業。輔導孩子作業,不是講解人掌握的知識都能講給孩子聽,知識的呈現方式是有邏輯的,很多家長不懂也不顧這個邏輯,常常違背科學的知識傳播與表達邏輯,随便加碼,任意發散知識的講解,讓孩子一頭霧水。

二是對孩子的學習規律不專業。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常認為自己懂了,能講明白孩子就能聽懂,其實不然,孩子接受知識也是有規律的,需要循序漸進,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指導孩子。而家長大多數不具這樣的學習心理知識。

三是對孩子的認識不專業。孩子的言行有他自身的規律,如孩子的專注力規律、記憶規律、認知規律等,這些都是教育輔導孩子的基礎,而大部分家長不具備這些基本的兒童發展知識,對孩子的行為常常表現出誤解,“導緻家長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迷惑,甚至歸結為孩子的故意挑戰父母的權威,進而導緻情緒失控。”

醫生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出腦梗,輔導孩子作業如何才能不生氣?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教師羅玉梅。受訪者供圖

父母正确輔導孩子作業的邊界和原則是什麼?

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要有一些邊界和原則,羅玉梅表示,父母需要有清醒的認知:陪孩子寫作業,目的不是像老師一樣教會他們每道題的答案,而是“陪伴”,以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作為父母,先降低自己的身份,應該和孩子站在同一個起點,以孩子的角度來面對學習遇到的困難。把自己當成孩子,去體驗孩子的學習。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對于孩子來說是天大的問題,但是在我們大人的眼裡可能都不是一個問題。”她說,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蹲下來跟孩子一起幫孩子渡過難關。

在家中,父母不要俨然扮演成一個老師的角色,應該以父母的身份,非常和善地關照孩子的心情,關照孩子的情緒。隻有把孩子的情緒打理好了,去激發孩子一種興趣,這樣孩子才會更好的去學習。

殷飛認為,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主要在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而不一定是具體指導孩子某個知識點。

邊界和原則首先是培養孩子定計劃的好習慣,即每天回到家,和孩子商量學習、勞動、興趣愛好等各項事務的安排;即時間規劃,形成這樣的好習慣有助于孩子慢慢養成任務意識,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其次培養孩子專注的好習慣,即孩子在寫作業時,能夠指導孩子靜下心來,在一段時間裡不受幹擾,堅持做一件事,培養孩子高效做事的好習慣。

再次培養孩子學習的相關環節的好習慣,如作業前先複習,作業過程中運用草稿紙,寫完作業檢查等相關習慣。

殷飛說,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應遵循三點原則:一是過程重于結果,即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學習習慣,而不是具體某個知識點和題目的答案;二是協助而非代替,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是協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代替孩子學習,成為孩子學習的依賴與拐杖;三是尊重規律和專業,家長多和學校教師保持溝通聯系,多向老師請教孩子學業問題的分析,傾聽老師的建議,在家長的能力範圍内關注孩子的學習,避免因為自己的不專業而造成對孩子的誤解和傷害。

醫生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氣出腦梗,輔導孩子作業如何才能不生氣?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殷飛。受訪者供圖

輔導孩子寫作業生氣時該怎麼辦?

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如果生氣該怎麼辦?羅玉梅在輔導自己孩子作業時,遇到這一問題,她首先會暫時停止輔導作業,然後閉上唠叨的嘴巴,跑到衛生間去洗臉,或趁機到外面去買個東西,或去樓下扔個垃圾,或到外面逛一圈,“總之是息怒,我就會跟孩子說:你自己再想一想,媽媽有點事先出去一下。”

“我還會跟孩子聊一聊我小時候是怎麼樣學的,我遇到困難是怎麼樣去做的。”其次,為了避免輔導作業生日,羅玉梅會先經常和孩子聊天,每天孩子回到家,她會說問孩子今天遇到什麼挑戰嗎?遇到哪些困難嗎?你是怎麼樣克服的?

“孩子會把他學習上的困難,然後給我說,然後我就會問他,那遇到這個困難咱們怎麼樣去克服它,怎麼樣去做呢?然後再回到書本,回到老師上課的情景,然後再重溫一遍,如果說孩子哪個地方還有不會的,我就會巧妙地幫孩子梳理一下。”羅玉梅說。

殷飛表示,父母輔導孩子作業時,很容易生氣,如何解決也需要分步走。首先,要學會預防。人的生氣有個發展過程,情緒會慢慢積累起來,家長在孩子寫作業時要注意預防自己的消極情緒,如了解孩子的個性,收到老師的回報資訊,孩子的作業量較大,睡覺的時間快要到了,等等,這時,家長要注意提前做好預防,做到有預設,有準備,心中有數,陪伴自己的孩子。

其次要形成協助機制。情緒真正起來了,是很難控制的,每位父母要根據自己的個性,在家庭中形成家庭成員互相幫助的機制,如夫妻互相提醒,及時幫助;孩子回報機制;祖輩提醒機制等。通過一定的機制建設把指導孩子控制在教育的範圍内,把情緒控制在無害的範圍内。

再次要勤加練習。情緒的控制是一種能力,能力就需要訓練才能獲得,如練習脫離環境的能力,在情緒高昂時,能夠及時抽身,脫離當下的情景;如身體姿态控制練習,人在情緒激動時會僵直,可以多練習通過轉動脖子,聳肩當方式放松下來。

來源:青小小(ID:zqwqxx)記者 李華錫

責編:左橙

稽核:王龍龍

複核:王岑予

留言爆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