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公元1673年,清朝的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發動了叛亂,标志着三藩之亂的開始。廣東的靖南王尚可喜、福建的平南王耿精忠先後發動叛亂,清朝面臨很大的挑戰。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三藩如同鐵闆一塊,完全是休戚與共的關系。其實并不是這樣,三藩之間存在很大的沖突,在三藩發動叛亂以後,甚至出現了三藩混戰的情況。戰略短視和缺乏統籌,屬于吳三桂最大的軟肋。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清朝屬于東北地區崛起的政權,在清朝逐漸發展壯大期間,陸續有很多明朝官員投降了清朝,例如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等等。公元1644年,統治了200多年的大明政權滅亡,清朝随即開始大舉入關。在清朝入關的過程中,吳三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以,吳三桂被加封為平西王。雖然明朝已經滅亡,但是在江南地區前後建立了幾個南明政權。在西北、西南地區,還有農民軍建立的政權。清朝開始逐漸南下,平定這一系列的政權。在這一過程中,吳三桂、尚可喜、耿忠明都立下了赫赫戰功。經過10多年時間的戰争,清朝基本上确定了自己的統治,南明永曆皇帝被殺。但是,清朝的南方地區并不安甯。

在雲南、貴州等地,還有大量的南明殘餘勢力。在東南地區,鄭氏集團控制台灣島,利用水師優勢,不斷進攻清朝的福建、廣東等地。為了鞏固南方地區,清朝把吳三桂、尚可喜、耿忠明陸續冊封到了南方,其中,吳三桂負責雲南、貴州。尚可喜負責鎮守廣東,耿忠明則負責鎮守福建。基本上都是對于南明殘餘勢力或者仍然效忠于南明的勢力,起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在三藩各自的控制區内,三藩有權力任免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員。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雖然由朝廷負責任免,但三藩有“建議權。”三藩逐漸發展成為了半獨立的割據勢力,各自形成了利益集團。為了防止三藩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清朝還留了一個後招。三藩下轄軍隊的軍饷和糧草,由朝廷負責供應。這樣一來,一旦三藩出現不臣之心,朝廷能夠迅速切斷三藩軍隊的後勤補給。但是,三藩索要軍饷的數量越來越大,讓朝廷不堪重負。年輕的康熙皇帝親政以後,決定用實際手段撤銷三藩。

其實,對于撤銷三藩的問題,朝中大部分官員持反對意見,因為擔心三藩趁機發動叛亂。其實,三藩的情況非常尴尬,無論是吳三桂,還是尚可喜、耿精忠(耿忠明的後代),都沒有十足的能力發動叛亂。僅僅是希望與朝廷保持這種畸形的關系,做一方的土皇帝。1673年,已經年邁的靖南王尚可喜上奏,請求傳回遼東老家頤養天年,由自己的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康熙皇帝并沒有接受尚可喜的請求,不過大部分重臣的反對,下達了裁撤三藩的指令。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康熙皇帝下令撤銷三藩以後,吳三桂、耿精忠等人基本上都措手不及。一個認為朝廷不敢撤,一個認為三藩不敢反,結果,雙方都猜錯了。作為三藩中勢力最強的吳三桂,開始秘密調動軍隊、擴大兵員、打造兵器等工作,在康熙皇帝撤藩指令下達的7個月以後,吳三桂發動了叛亂。三藩之間并非鐵闆一塊,吳三桂發動叛亂以後,廣東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猶豫再三以後,才先後發動了叛亂。形勢對于三藩一度非常有利,吳三桂的軍隊先後占領了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地,基本上與清朝形成了隔江對峙。

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擁有8萬軍隊,控制陝西、甘肅一帶,保持了中立态度。吳三桂手下的将領們,鑒于吳三國趁機打過長江去,繼續向北擴大自己的勢力。但吳三桂集團的控制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匆忙起兵之下,很多方面并不充足。此外,吳三桂與另外兩位藩王發動了激烈的沖突,緻使吳三桂不可不考慮自己的大後方。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吳三桂的勢力不斷擴大,進而與尚之信集團發動了激烈的沖突。尚之信集團的控制區在廣東,廣西屬于吳三桂的勢力範圍,福建屬于耿精忠的勢力範圍。因為,尚之信發動叛亂以後,隻能全力向北,進攻湖南等地。但吳三桂的軍隊迅速占領了湖南大片地區,堵死了尚之信集團的北上之路,這讓尚之信非常不滿,雙方的軍隊爆發了混戰。混戰的結果自然是尚之信戰敗,在此之後,尚之信集團與吳三桂集團基本決裂。

吳三桂不僅要抵禦北方的清朝軍隊,還需要分兵防禦尚之信集團的反撲。至于福建的耿精忠集團,正在與台灣鄭氏集團打得不亦樂乎。耿精忠集團的力量并不強,為了對抗清朝軍隊,耿精忠邀請台灣的鄭經出兵聯合作戰。鄭經表示自己可以出兵,但耿精忠必須讓出漳州、廈門等地,作為鄭氏集團軍隊的基地。對于這個要求,耿精忠當然不能答應,自己的地盤本來就小,如果讓給鄭經一部分,肯定實力大大削弱。耿精忠拒絕了鄭經的要求,以至于雙反反目成仇。

三藩之間的内戰,戰略短視,為何成為吳三桂最大的軟肋?

鄭經不但沒有協助耿精忠,反而指令自己的水師進攻耿精忠的控制區,占領了漳州、泉州、興州等地。耿精忠有限的兵力需要防禦鄭經水師,用于北上進攻清朝的兵力所剩無幾。由此可見,三藩内部都出現了各種問題,根本無力繼續擴大戰争規模。清朝開始逐漸調整戰略,利用武力威脅和高官厚祿的雙标準,迫使陝西王輔臣歸順。随後,清朝開始轉戰東南地區,尚之信、耿精忠均一敗再敗,面對清朝大軍壓境,選擇了先後投降。

尚之信、耿精忠的投降,讓吳三桂集團陷入了非常孤立的狀态。清朝開始從三個方向夾擊吳三桂集團,吳三桂在臨死之前選擇了稱帝,建立了“大周政權。”吳三桂病死以後,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繼續與清朝對抗。面對已經無法挽回的敗局,窮途末路的吳世璠自殺。從1673年到1681年,清朝曆經8年時間,終于平定了三藩叛亂。在這次戰争中,三藩暴露了戰略短視、内部不協調、魚龍混雜等諸多的問題。至于清朝,則出現了操之過急、用人不當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