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公元1673年,清朝的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了叛乱,标志着三藩之乱的开始。广东的靖南王尚可喜、福建的平南王耿精忠先后发动叛乱,清朝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三藩如同铁板一块,完全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三藩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在三藩发动叛乱以后,甚至出现了三藩混战的情况。战略短视和缺乏统筹,属于吴三桂最大的软肋。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清朝属于东北地区崛起的政权,在清朝逐步发展壮大期间,陆续有很多明朝官员投降了清朝,例如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等等。公元1644年,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明政权灭亡,清朝随即开始大举入关。在清朝入关的过程中,吴三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吴三桂被加封为平西王。虽然明朝已经灭亡,但是在江南地区前后建立了几个南明政权。在西北、西南地区,还有农民军建立的政权。清朝开始逐步南下,平定这一系列的政权。在这一过程中,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经过10多年时间的战争,清朝基本上确定了自己的统治,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但是,清朝的南方地区并不安宁。

在云南、贵州等地,还有大量的南明残余势力。在东南地区,郑氏集团控制台湾岛,利用水师优势,不断进攻清朝的福建、广东等地。为了巩固南方地区,清朝把吴三桂、尚可喜、耿忠明陆续册封到了南方,其中,吴三桂负责云南、贵州。尚可喜负责镇守广东,耿忠明则负责镇守福建。基本上都是对于南明残余势力或者仍然效忠于南明的势力,起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在三藩各自的控制区内,三藩有权力任免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虽然由朝廷负责任免,但三藩有“建议权。”三藩逐步发展成为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各自形成了利益集团。为了防止三藩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清朝还留了一个后招。三藩下辖军队的军饷和粮草,由朝廷负责供应。这样一来,一旦三藩出现不臣之心,朝廷能够迅速切断三藩军队的后勤补给。但是,三藩索要军饷的数量越来越大,让朝廷不堪重负。年轻的康熙皇帝亲政以后,决定用实际手段撤销三藩。

其实,对于撤销三藩的问题,朝中大部分官员持反对意见,因为担心三藩趁机发动叛乱。其实,三藩的情况非常尴尬,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尚可喜、耿精忠(耿忠明的后代),都没有十足的能力发动叛乱。仅仅是希望与朝廷保持这种畸形的关系,做一方的土皇帝。1673年,已经年迈的靖南王尚可喜上奏,请求返回辽东老家颐养天年,由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康熙皇帝并没有接受尚可喜的请求,不过大部分重臣的反对,下达了裁撤三藩的命令。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康熙皇帝下令撤销三藩以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基本上都措手不及。一个认为朝廷不敢撤,一个认为三藩不敢反,结果,双方都猜错了。作为三藩中势力最强的吴三桂,开始秘密调动军队、扩大兵员、打造兵器等工作,在康熙皇帝撤藩命令下达的7个月以后,吴三桂发动了叛乱。三藩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吴三桂发动叛乱以后,广东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犹豫再三以后,才先后发动了叛乱。形势对于三藩一度非常有利,吴三桂的军队先后占领了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基本上与清朝形成了隔江对峙。

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拥有8万军队,控制陕西、甘肃一带,保持了中立态度。吴三桂手下的将领们,鉴于吴三国趁机打过长江去,继续向北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吴三桂集团的控制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匆忙起兵之下,很多方面并不充足。此外,吴三桂与另外两位藩王发动了激烈的冲突,致使吴三桂不可不考虑自己的大后方。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吴三桂的势力不断扩大,从而与尚之信集团发动了激烈的冲突。尚之信集团的控制区在广东,广西属于吴三桂的势力范围,福建属于耿精忠的势力范围。因为,尚之信发动叛乱以后,只能全力向北,进攻湖南等地。但吴三桂的军队迅速占领了湖南大片地区,堵死了尚之信集团的北上之路,这让尚之信非常不满,双方的军队爆发了混战。混战的结果自然是尚之信战败,在此之后,尚之信集团与吴三桂集团基本决裂。

吴三桂不仅要抵御北方的清朝军队,还需要分兵防御尚之信集团的反扑。至于福建的耿精忠集团,正在与台湾郑氏集团打得不亦乐乎。耿精忠集团的力量并不强,为了对抗清朝军队,耿精忠邀请台湾的郑经出兵联合作战。郑经表示自己可以出兵,但耿精忠必须让出漳州、厦门等地,作为郑氏集团军队的基地。对于这个要求,耿精忠当然不能答应,自己的地盘本来就小,如果让给郑经一部分,肯定实力大大削弱。耿精忠拒绝了郑经的要求,以至于双反反目成仇。

三藩之间的内战,战略短视,为何成为吴三桂最大的软肋?

郑经不但没有协助耿精忠,反而命令自己的水师进攻耿精忠的控制区,占领了漳州、泉州、兴州等地。耿精忠有限的兵力需要防御郑经水师,用于北上进攻清朝的兵力所剩无几。由此可见,三藩内部都出现了各种问题,根本无力继续扩大战争规模。清朝开始逐步调整战略,利用武力威胁和高官厚禄的双标准,迫使陕西王辅臣归顺。随后,清朝开始转战东南地区,尚之信、耿精忠均一败再败,面对清朝大军压境,选择了先后投降。

尚之信、耿精忠的投降,让吴三桂集团陷入了非常孤立的状态。清朝开始从三个方向夹击吴三桂集团,吴三桂在临死之前选择了称帝,建立了“大周政权。”吴三桂病死以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续与清朝对抗。面对已经无法挽回的败局,穷途末路的吴世璠自杀。从1673年到1681年,清朝历经8年时间,终于平定了三藩叛乱。在这次战争中,三藩暴露了战略短视、内部不协调、鱼龙混杂等诸多的问题。至于清朝,则出现了操之过急、用人不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