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戰南京戰役,中國軍隊潰敗,後面的事情我們都清楚,這裡不忍提及。當年負責防守南京的是國軍一級上将唐生智。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當時戰前國軍的大多數意見是棄守南京的,隻有唐生智在内的少數将領主張一定要守住首都,就是戰死也得打出中國軍隊的士氣以震懾日軍。按理來講這樣的将軍不該背負罵名,更是應當被稱作英雄才是,那為什麼對于唐守南京的诟病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呢?

首先來看看為什麼不該守南京。在1937年冬天,中國軍隊剛剛經曆了在上海的失敗,而當時我們是信心滿滿派出了80多萬軍隊抗擊日寇的,但是卻被對方在海空優勢下得逞,上海最終失守,而我方損失高達20萬人,士氣低落到了極點。由于南京距離上海很近,無險可守,我們需要的是從長計議。如果因為南京是當時的首都而賭氣和日軍決戰的話,無疑又是一場和上海一樣的慘敗。是以作為進階将領,大部分人還是能看清局面,認為應當保持實力長期抗戰。這是大多數人堅持不守南京的原因。應該是這個意見是正确的。
唐生智是個例外,他主張死守,并主動請戰,擔任城防司令。為什麼呢?這要從唐的過往經曆來分析。在抗戰之前中國經曆了民國初期20多年的混戰,各路軍閥厮殺中,唐生智也是一路諸侯,有10餘萬兵馬,但因為傲慢和不善用兵,原本的勢力範圍和軍隊幾乎盡失。(原先唐是湖南最大的軍閥,勢力遍及湖南、湖北、安徽)戰後雖然仍然身居高位,但是唐生智在國府和軍隊裡沒有實權,存在感不強。在日軍迫近南京之時,唐生智一方面是出于愛國,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恢複往日名聲,第一個跳出來主張在南京和日軍死磕。當時高層大都不支援他的想法,但是唐生智慷慨陳詞,聲稱丢了首都沒法向先人交代,就算守不住也得死在這裡才是光榮。由于這種論調太正派,沒法反駁,于是唐生智就果真獲準帶領10萬部隊留在南京防守。
如果僅僅是因為固執己見導緻戰敗,還不足以令唐生智背上多少罵名。唐之是以被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南京戰役中,尤其是戰敗撤退的過程中安排失當,導緻大量軍民傷亡。與其說是安排不力,倒不如說是沒有安排,甚至是在幫日軍的忙。為何這樣講呢?南京失守是意料之中,這不是憑軍人血性能解決的事。問題是唐在決戰前效仿古人,玩起了背水一戰。他下令把所有船隻運走或者毀壞,這就導緻了戰敗之時部隊和百姓都無法沿長江向上遊離開南京城,才有了後面我們都知道的慘劇發生。更可氣的是,唐生智如果真是一腔熱血還可了解,他居然單獨為自己預留了一條汽艇,一收到撤退指令馬上溜之大吉,完全不顧下屬的死活,留下數萬名沒有生路的士兵在南京城内等死,實在可惡。
這就是幾十年過去了,唐生智還在為南京戰役挨罵的原因。自南京撤退之後,唐的軍事生涯基本結束,成了一名鄉下的教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