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臣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公元377年,天王苻堅統一了北方之後,他開始将目光轉向了南方。

他的軍隊已經休整完畢,隻要他一聲令下,即可征服南方。相對應的,謝安的侄子謝玄在京口一帶招募士兵,由于,京口又稱為“北府”,是以,這支招募的軍隊也稱為“北府軍”。公元383年,這支北府軍在淝水一帶擊敗了天王苻堅的軍隊,成功保住了東南地區的江山。

此後,南北對戰,劉裕總能憑借北府軍而取勝,讓苻堅無法侵占南方。但是,到了公元436年,北府軍卻開始衰落了,究其根源,隻因為一位名将被殘忍殺害。并且,這位名将卻是被自己人殺害的,他的名字叫檀道濟。這種内讧的結果,可以用檀道濟發明的成語“自毀長城”來形容。

能臣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檀道濟跟北府軍的其他人一樣,都是來自于北方的牧民,迫于生活壓力而遷徙至此。檀道濟的祖上居住在高平金鄉,他本人則出生在京口。檀道濟從小失去雙親,隻能跟哥哥相依為命。後來,他跟着哥哥一起加入到了北府軍,之後,由劉裕上司北府軍,他們兄弟兩人也就跟着劉裕一起征戰四方。

由于,檀道濟作戰英勇,每次都能沖到最前面,算是士兵中的佼佼者,是以,他得到了劉裕的重用,被封為冠軍将軍。檀道濟不僅作戰能力出衆,他的品德也非常出衆,特别是他很有仁愛之心。公元416年,劉裕發動對後秦的戰争,檀道濟勇當先鋒,一路上連戰連捷,俘獲了很多的俘虜。

當時,有人建議他處死這些戰俘,将他們的屍體堆積起來,形成一道京觀。但是,檀道濟卻不敢苟同,他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威嚴或有什麼利益,隻會讓雙手沾滿鮮血。檀道濟不僅沒有為難戰俘,還将他們都放了。後來,檀道濟帶兵發動了奇襲,出其不意地攻入了潼關,幫助劉裕平定了多年的敵人。

劉裕過世之後,他的兒子劉義符繼承大位。但是,輔政大臣謝晦、傅亮、徐羨之因為不服管制,聯合起來将這個小主子給廢掉了,然後,擁立了一個新的皇帝劉義隆,而檀道濟因為某些原因也參與到了這場政變之中。後來,新皇繼位後他并不認可這幾個人的功勳,且先後除掉了這幾個人唯獨沒有動檀道濟。

能臣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當時的統治者知道,檀道濟是國家的屏障,隻要有他在,北方的國家就不敢輕易南下。而北方的魏國,雖然,多次挑釁,但是,不敢南下,就是因為忌憚檀道濟。

檀道濟征戰沙場近三十年,他總結了自己的實戰經驗,向外輸出了“三十六計”。他本人最滿意的戰役應該屬“唱籌量沙”,那是發生在公元430年的事情。那時候,檀道濟帶兵出征,打算與北魏決戰。行軍中發現糧草緊缺,而且,此事還被一個外逃的士兵透露給了敵軍,是以,這件事情就變得非常棘手。

北魏知道這個情況後,馬上派兵去追趕檀道濟的大軍,将他們統統包圍了起來。那天晚上,檀道濟親自帶着看管糧草的士兵,檢視軍隊裡的糧食情況,打算給北魏偵察兵上演一場好戲。他要求一些士兵手拿竹籌進行計數,另一些士兵用鬥子在測量糧食。

北魏的偵察兵正目睹着這個場景,隻聽到他們不斷有測量糧食的聲音,内心感覺他們的糧食肯定還有很多。于是,這些偵察兵回去禀報了這個情況,言明:檀道濟的糧草還有很多,這個前來通風報信的宋兵可能說謊!其實,檀道濟讓士兵測量的并不是大米,而是沙子。

通過用沙子冒充大米,可以給敵人一種糧草充足的錯覺。北魏知道檀道濟糧草充足,也就不敢輕易動兵了。而檀道濟,就是用這樣的障眼法成功的吓退了敵人,為自己解了圍。但是,檀道濟雖然勞苦功高,但是,他卻并不知道收斂,以至于,皇帝宋文帝開始猜忌于他。

能臣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宋文帝因為檀道濟擁兵自重、手下猛将如雲、曾參與君王的廢立等事件,對他有所警戒。後來,宋文帝病重,輔臣劉義康擔心檀道濟會謀反,于是,将他召入宮中,想除掉他。檀道濟應召入宮,臨行前妻子勸他不要去。檀道濟卻執意認為,自己為國家做出那麼多貢獻,國家是不會忘了他,更不會虧待他的。

于是,他沒有任何懷疑地進宮了。正當檀道濟乘船準備回駐守地時,他接到了朝廷逮捕他的文書。檀道濟被捕了,他非常生氣,言明:國家這是要自毀長城!确實,國家殺害重臣,無疑是自斷手臂,将倍受敵軍欺淩。最後,檀道濟和他的兒子以及手下的将軍不僅被定了罪,還被一一處決了。

不久,這個消息傳到了北方的魏國,他們可高興壞了,多年阻礙他們進攻的屏障終于消除,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做事了。于是,北魏開始頻頻進攻這個自毀長城的國家。公元451年,檀道濟死後的十五年,北魏大軍兵臨城下,他們在皇帝的帶領下抵達瓜步山,與劉宋的建康隔江相望。

此時,劉宋驚慌了,不管是黎民還是貴族,他們都非常擔心北魏會破城而入,最終,将他們變成自己的奴隸。此時,宋文帝登城北望,看到北魏的旗幟,不僅感慨萬分,說道:“如果有檀道濟在,他們怎麼可能打到這裡呢?可是,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能臣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唐朝詩人劉禹錫,因為劉宋朝廷的濫殺無辜,而作了一首《經檀道濟故壘》的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

萬裡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鸠。

劉宋王朝的萬裡長城已經塌倒,荒廢的營壘秋天長滿野草。

秣陵城裡不少男男女女,至今還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能臣被殺,軍事荒廢,國家最終隻能飽受煎熬......

能臣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

注意:《宋書》的作者是南朝宋人,成書于檀道濟被殺的數十年後。在《宋書》中,誅檀事件被記錄于《宋書·文帝紀》、《宋書·列傳第三·檀道濟傳》,都說明,宋文帝認為檀道濟被殺是罪有應得,并為慶祝檀道濟的伏誅而大赦天下。甚至,在檀道濟被殺15年後,宋文帝劉義隆依然認為檀道濟是“養寇自資”的罪人。《宋書·列傳第二十八·劉義康傳》完全沒有提及誅殺檀道濟的重大功勳。

但編撰在檀道濟被殺200多年後的《南史·檀道濟傳》,卻第一次出現了劉義康矯诏的說法。是以,導緻了後世的曆史争議:究竟是劉義隆支援劉義康矯诏誅殺檀道濟,還是劉義隆親自下诏誅殺了檀道濟?

參考資料:

【《晉書·苻堅傳》、《十七史百将傳》、《宋書·檀道濟列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