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能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公元377年,天王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他的军队已经休整完毕,只要他一声令下,即可征服南方。相对应的,谢安的侄子谢玄在京口一带招募士兵,由于,京口又称为“北府”,所以,这支招募的军队也称为“北府军”。公元383年,这支北府军在淝水一带击败了天王苻坚的军队,成功保住了东南地区的江山。

此后,南北对战,刘裕总能凭借北府军而取胜,让苻坚无法侵占南方。但是,到了公元436年,北府军却开始衰落了,究其根源,只因为一位名将被残忍杀害。并且,这位名将却是被自己人杀害的,他的名字叫檀道济。这种内讧的结果,可以用檀道济发明的成语“自毁长城”来形容。

能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檀道济跟北府军的其他人一样,都是来自于北方的牧民,迫于生活压力而迁徙至此。檀道济的祖上居住在高平金乡,他本人则出生在京口。檀道济从小失去双亲,只能跟哥哥相依为命。后来,他跟着哥哥一起加入到了北府军,之后,由刘裕领导北府军,他们兄弟两人也就跟着刘裕一起征战四方。

由于,檀道济作战英勇,每次都能冲到最前面,算是士兵中的佼佼者,所以,他得到了刘裕的重用,被封为冠军将军。檀道济不仅作战能力出众,他的品德也非常出众,特别是他很有仁爱之心。公元416年,刘裕发动对后秦的战争,檀道济勇当先锋,一路上连战连捷,俘获了很多的俘虏。

当时,有人建议他处死这些战俘,将他们的尸体堆积起来,形成一道京观。但是,檀道济却不敢苟同,他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威严或有什么利益,只会让双手沾满鲜血。檀道济不仅没有为难战俘,还将他们都放了。后来,檀道济带兵发动了奇袭,出其不意地攻入了潼关,帮助刘裕平定了多年的敌人。

刘裕过世之后,他的儿子刘义符继承大位。但是,辅政大臣谢晦、傅亮、徐羡之因为不服管制,联合起来将这个小主子给废掉了,然后,拥立了一个新的皇帝刘义隆,而檀道济因为某些原因也参与到了这场政变之中。后来,新皇继位后他并不认可这几个人的功勋,且先后除掉了这几个人唯独没有动檀道济。

能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当时的统治者知道,檀道济是国家的屏障,只要有他在,北方的国家就不敢轻易南下。而北方的魏国,虽然,多次挑衅,但是,不敢南下,就是因为忌惮檀道济。

檀道济征战沙场近三十年,他总结了自己的实战经验,向外输出了“三十六计”。他本人最满意的战役应该属“唱筹量沙”,那是发生在公元430年的事情。那时候,檀道济带兵出征,打算与北魏决战。行军中发现粮草紧缺,而且,此事还被一个外逃的士兵透露给了敌军,所以,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棘手。

北魏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派兵去追赶檀道济的大军,将他们统统包围了起来。那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着看管粮草的士兵,查看军队里的粮食情况,打算给北魏侦察兵上演一场好戏。他要求一些士兵手拿竹筹进行计数,另一些士兵用斗子在测量粮食。

北魏的侦察兵正目睹着这个场景,只听到他们不断有测量粮食的声音,内心感觉他们的粮食肯定还有很多。于是,这些侦察兵回去禀报了这个情况,言明:檀道济的粮草还有很多,这个前来通风报信的宋兵可能说谎!其实,檀道济让士兵测量的并不是大米,而是沙子。

通过用沙子冒充大米,可以给敌人一种粮草充足的错觉。北魏知道檀道济粮草充足,也就不敢轻易动兵了。而檀道济,就是用这样的障眼法成功的吓退了敌人,为自己解了围。但是,檀道济虽然劳苦功高,但是,他却并不知道收敛,以至于,皇帝宋文帝开始猜忌于他。

能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宋文帝因为檀道济拥兵自重、手下猛将如云、曾参与君王的废立等事件,对他有所警戒。后来,宋文帝病重,辅臣刘义康担心檀道济会谋反,于是,将他召入宫中,想除掉他。檀道济应召入宫,临行前妻子劝他不要去。檀道济却执意认为,自己为国家做出那么多贡献,国家是不会忘了他,更不会亏待他的。

于是,他没有任何怀疑地进宫了。正当檀道济乘船准备回驻守地时,他接到了朝廷逮捕他的文书。檀道济被捕了,他非常生气,言明:国家这是要自毁长城!确实,国家杀害重臣,无疑是自断手臂,将倍受敌军欺凌。最后,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以及手下的将军不仅被定了罪,还被一一处决了。

不久,这个消息传到了北方的魏国,他们可高兴坏了,多年阻碍他们进攻的屏障终于消除,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做事了。于是,北魏开始频频进攻这个自毁长城的国家。公元451年,檀道济死后的十五年,北魏大军兵临城下,他们在皇帝的带领下抵达瓜步山,与刘宋的建康隔江相望。

此时,刘宋惊慌了,不管是黎民还是贵族,他们都非常担心北魏会破城而入,最终,将他们变成自己的奴隶。此时,宋文帝登城北望,看到北魏的旗帜,不仅感慨万分,说道:“如果有檀道济在,他们怎么可能打到这里呢?可是,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能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为刘宋朝廷的滥杀无辜,而作了一首《经檀道济故垒》的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

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能臣被杀,军事荒废,国家最终只能饱受煎熬......

能臣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

注意:《宋书》的作者是南朝宋人,成书于檀道济被杀的数十年后。在《宋书》中,诛檀事件被记录于《宋书·文帝纪》、《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传》,都说明,宋文帝认为檀道济被杀是罪有应得,并为庆祝檀道济的伏诛而大赦天下。甚至,在檀道济被杀15年后,宋文帝刘义隆依然认为檀道济是“养寇自资”的罪人。《宋书·列传第二十八·刘义康传》完全没有提及诛杀檀道济的重大功勋。

但编撰在檀道济被杀200多年后的《南史·檀道济传》,却第一次出现了刘义康矫诏的说法。因此,导致了后世的历史争议:究竟是刘义隆支持刘义康矫诏诛杀檀道济,还是刘义隆亲自下诏诛杀了檀道济?

参考资料:

【《晋书·苻坚传》、《十七史百将传》、《宋书·檀道济列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