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在人類起源的衆多假說之一——非洲起源假說中,最早的非洲智人既非起源于後來形成文明的尼羅河流域,亦非起源于氣候和地理更具優勢的非洲中南部區域,而是起源于氣候相對惡劣的剛果河流域。德國考古學家吉爾伯特于2008年發表在《化石》期刊上的文章指出:“對非洲黑人糞便化石的碳同位素定年測試,确定了最早的非洲智人出現在距今約二十一萬年左右,而與非洲其它地區人類DNA對比發現,生活在剛果河流域的人,擁有最多的重合特征。”當然,這支黑人似乎并沒有迸發出什麼文明,也不知道他們的遷徙是否與古埃及文明的形成有關。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承載的是“文明”二字,然而起源問題,是與尼羅河關系不大的。

地域方面,非洲大陸與西亞關系最近,其次是歐洲。在古埃及學中确定無疑的非洲大陸與西亞大陸第一次大規模民族融合,發生在拉美西斯二世時期——中國的商朝。《古埃及與卡疊石戰役》載:“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王朝争奪約旦河東岸的戰争,帶來了巨大的正面效應,這兩塊僅為西奈半島隔絕的大陸,從此展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文明碰撞。古埃及帶來了他們偉大的圓柱建築(就是後來在希臘神廟中迸發的建築藝術)和荷魯斯神,赫梯則帶去了他們的法典(《赫梯法典》)和泥土浮雕技術。”非洲文明與西亞文明碰撞後,接着與整個歐洲碰撞。先是克裡特文明中閃爍的非洲魅影,後是線性文字A與古希臘文明的碰撞,最後是托勒密王朝的崛起與克裡奧帕特拉七世的悲鳴。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上世紀三十年代,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内蒙古居延遺址地區,發現了一批漢代簡牍。簡牍出土量多達一萬餘枚,主要記載了西漢武帝至東漢光武帝時期的檔案和文書,其中有幾條記載這樣寫道:

簡牍原文(原文無标點):

[1]子大男輔,年十九歲。輔妻南來,年十五歲。皆黑色,發卷。高七尺至七尺七寸。

[2]妻大女,年卅二。子小男廣宗,所十二歲。子小女女足,年九歲。皆黑色,發卷。高七尺至七尺七寸。

簡牍譯文:

[1]男子的長子名叫輔,十九歲。輔的妻子名叫南來,十五歲。都是黑色皮膚,頭發卷曲。身高都在七尺到七尺七寸之間(漢代即為168厘米到178厘米高)。

[2]妻子的大女兒,三十二歲。男子的小兒子名叫廣宗,十二歲。男子的小女兒名叫女足,九歲。都是黑色皮膚,頭發卷曲。身高都在七尺到七尺七寸之間。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身高和膚色,是将這支黑皮膚人差別于當時亞洲地區人種的主要特征。身高方面,緯度越高,平均身高越高。是以北方人身高普遍高于南方人。漢朝時期,中國人平均身高最高者,主要分布在當時的西北和東北部地區。《肩水金關漢簡》記載了當時西北地區人們的普遍身高,例如:

簡牍原文:

[1]居延亭長平明裡不更張廣,年廿三,長六尺四寸。

[2]居延西道裡陳毋房,年卅五歲,長六尺三寸。

[1]居延的亭長(官名),平明裡(地名)不更(官名)張廣(人名),二十三歲,身高六尺四寸(150厘米-155厘米之間)。

[2]居延的西道裡(地名)陳毋房(人名),三十五歲,長六尺三寸(150厘米-155厘米之間)。

類似這樣的記載,數不勝數。引例中的兩人,張廣和陳毋房,一個二十三歲,一個三十五歲,都是成年人,也都有代表性。這些身高反映的,是當時漢人的普遍身高在160厘米這一級别,而曆史記載中一些身高七尺甚至八尺以上的漢人,在當時相當罕見。那麼,居延漢簡中平均身高在168厘米到178厘米之間的黑色人種,顯然不是漢人。

除了身高方面,另一個明顯區分于漢人和當時中國北部、西部的匈奴、西戎的,就是他們的膚色。前文說過,中國曆史上相對廣泛出現黑人的時期,是唐朝時期,而當時的黑人,也主要來自南亞,隻有極少數來自非洲。《資治通鑒》載:“(唐)貞觀十年,戊寅,朱俱波、甘棠遣使入貢”,《新唐書》載:“甘棠,大海之南國也”,指的是現在南亞印度、尼泊爾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然而,這些地方的所謂“黑人”,主要是原始澳洲人,蒙古利亞人,以及達羅毗茶人,即人種原因相對次要。而地理分布,光照日曬,才是造成他們皮膚黝黑的主要原因。況且,這些生活在南亞地區的黑皮膚人,怎麼可能大量出現在西北地區呢?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最困擾曆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并非東亞出現非洲黑人,而是他們如何來到東亞的。自古及今,由非洲至東亞的陸路,隻有兩條。由非洲進入西奈半島,沿地中海東岸北上,經過以色列、叙利亞,繞過阿拉伯沙漠,到達兩河流域。然後向東到達黑海南部,再橫穿伊朗,到達阿富汗與烏茲别克斯坦交界處。此時,橫亘在正東方的是昆侖山脈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北是進入中國的第一條線,以南則直接進入天竺。若要從南部一線進入中國,需要穿過整個印度和孟加拉國,到達緬甸,再經緬甸北上,是以難度很大。一些唐朝來華的非洲黑人,的确經由這條線路來到中國,但漢朝時期,經此來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是由北道向東,進入中國的。

在生産力極其落後的兩千年前,非洲黑人自然不會因為探險或遠征來到中國。實際上,他們絕大多數是因為奴隸貿易,偶然來到中國的。與通常認為的不同,非洲奴隸貿易,并非隻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産物。兩千多年前,非洲和當時的羅馬帝國,以及世界上所有其它地區一樣,都經曆過奴隸制階段。不過,非洲本土的奴隸制不同于當時“文明世界”的奴隸制,非洲更多是“部落奴隸制”,無論在制度深刻程度和社會規模方面,遠遠達不到羅馬帝國那樣。美國曆史學家雷諾茲在《非洲史》中寫道:“早期非洲的奴隸制,是以自然崇拜為主的、樸素的部落内部奴隸制度。由于部落之間距離遙遠,這些奴隸往往終其一生都沒有踏出過部落邊界,隻在部落内部供長老和祭祀階層驅使。”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這些非洲地區的奴隸,是被外部勢力帶出非洲的。恩格斯曾說:“非洲早期的奴隸,主要是經阿拉伯商人之手離開非洲大陸的”。這些阿拉伯商人,最初可能隻是需要非洲人作為他們的免費勞動力,即以類似于私人奴隸的性質對他們進行奴役。例如,讓他們搬運貨物,驅趕馬車,有時也讓他們互相角鬥。“角鬥”是非洲黑人由純粹的免費勞動力向商品轉變的重要一步。由于一些格鬥奴隸實力強大,成為角鬥士中的稀有者,引來角鬥主的關注,于是,買賣即奴隸貿易産生了。奴隸貿易一旦産生,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商人之間的買賣,立刻就會讓黑人的流通速度加快,極有可能的是,第一批來到漢朝的黑人,就是通過不斷的奴隸貿易實作的。

中國古代非洲黑人,因為擅長一件事而受到重用。《萍洲可談》載:“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言語嗜欲不通,性淳不逃徒。”他們最大的優勢,在于體格魁梧,力大無窮。“可負數百斤”是什麼概念,不言而喻。這些來到中國的黑人,主要在官私兩方面為時人所用。因其能負重,在修建當時的邊塞工程以及邊塞屯田中作用很大。《漢書·西域傳》載:“地節二年(前68),有累重敢徙者……皆黑色,……與渠犁田士卒一千五百人皆往田”,說明當時的西域屯田中,就使用到這些黑人。同時,根據《萍洲可談》的記載,黑人“性格淳樸,是‘不逃徒’”,這也是他們受到重視的一個原因,可以想見,在私人驅使方面,他們也沒有少派上用場。當然,他們也無處可逃。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漢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一事受到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這些黑人來到漢朝後,逐漸定居并繁衍生息,其後代也逐漸在西域的土地上被同化。《東非現代人種的非洲起源》中寫道:“關于東亞人身上的非洲血統情況,在對1.2萬條染色體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在東亞人身上發現了非洲人特有的遺傳标記”。當然,這些遺傳标記,有一部分是屬于早期非洲人向世界各地遷徙造成的,而這批漢朝時期的黑人,其後代也在中國西部的甘肅省與新疆接壤處,繼續生活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