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人類渴望安定,不想卷入無謂的戰争中,是以竭盡所能地維持和平,然而和平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商品,它需要人們去争取。在曆史中,有一些人對和平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大幅度的退讓和妥協,對罪惡視而不見,最終就能消弭戰争。

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的态度愈發咄咄逼人,不僅大肆擴充軍備,還迫害猶太人,所有人都知道戰争迫在眉睫,就在這個時候,不少人認為,隻要将德國納入國際社會,他們就會放下武器,洗心革面,抛棄發動戰争的想法,于是各國紛紛組建大規模的奧運代表團,興高采烈地參加了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然而事與願違,歐美對希特勒的捧場,不僅沒有阻止戰争,反而幫了希特勒的忙,讓後者得以鞏固地位,最終從容不迫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柏林奧運會宣傳海報

奧運會對和平的渴望

19世紀末,法國貴族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deCoubertin)對普魯士的擴張主義傾向憂心忡忡,為了減輕普魯士對法國的威脅,他提倡恢複古希臘的運動精神,希望借助體育競技來制止戰争,在他看來,人們隻要将敵意和精力發洩在運動場上,或許就能消除戰争,換來珍貴的和平。經過多年努力,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雅典舉辦。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deCoubertin)

顧拜旦的理想美好而天真,但于事無補,現代奧運會出現後不到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原本指望德國因舉辦1916年第六屆柏林奧運會而放棄戰争的想法,最終成了鏡花水月。戰敗的德國廢除了帝制,變為了共和國,重新成為了奧運會的一員。整個世界再次沉浸在和平中,然而,這種和平卻脆弱而短暫,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的制裁太甚,不僅割地賠款,還限制其軍力發展,這種侮辱式的懲罰導緻德國一直渴望着複仇。

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德國已擺脫萎靡不振的局面,經濟複蘇,工業強盛。此時,歐洲國家與美國相信,強大的德國隻要愛好和平,就不是一個威脅,将對穩定世界起到積極作用。為了鼓勵德國維持和平,大多數人期望通過舉辦奧運會的方式,讓德國重新融入世界體系。1931年5月,在衆多國家的支援下,柏林成為193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以彌補1916年未舉辦的柏林奧運會之遺憾。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街頭

然而,經濟大蕭條重創了德國複蘇中的經濟,在德國人的怨聲載道中,希特勒趁勢崛起,1933年上台後,他強勢的作風引起了國際警惕,但歐洲國家對和平仍抱有幻想,繼續說服自己:強大的德國不是問題,希特勒隻是暫時得勢,德國會按照大家設想的道路走下去。話雖如此,還是有很多人對德國的變化産生了憂慮:

首先,希特勒會不會取消柏林奧運會?

上台前,希特勒毫不掩飾自己對柏林奧運會的厭惡,認為這種比賽是勞民傷财的無聊活動,并将奧運會舉辦資格稱為“戰勝國塞給德國的負擔”,他揚言要取消柏林奧運會。

其次,希特勒的極端主義與奧林匹克精神存在根本沖突。

人盡皆知希特勒崇尚極端主義,是以對奧運會秉持的國際主義精神嗤之以鼻,他曾斥責1932年洛杉矶奧運會是“猶太人搞出來的嘉年華會”,形容參賽的各國選手是各種“醜八怪”。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20世紀30年代,德軍正在積極備戰

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西方各國也在暗中觀察,如果德國拒絕奧運會,是不是等于公開與世界決裂,也就是說戰争在所難免?與其坐以待斃,那麼歐美恐怕要聯合起來,提前行動,将戰争扼殺在萌芽狀态。

德國對柏林奧運會的看法

希勒特根本不顧及西方各國的看法,但他的宣傳部長戈培爾(Goebbels)卻認為奧運會事關重大,他認為柏林奧運會有三點好處,首先,這是一次向國際宣傳德國的絕佳機會;其次,對于希特勒本人來說,也是一個鞏固其上司形象的機會;最後,奧運會一直以來都帶有和平的意味,積極籌備奧運會能夠迷惑敵人,讓希特勒策劃的大行動得以瞞天過海地實施。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戈培爾(Goebbels)

戈培爾說服了希特勒,後者意識到,由自己主持的柏林奧運會,會使他作為德國上司者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同時,柏林奧運會作為一個象征和平的運動會,具有迷惑性,可以讓西方國家放松警惕,進而使德國完成擴軍備戰的任務。于是,希特勒态度完全轉變,全力支援舉辦奧運會,不僅提供大量預算,還指派親信監督施工進度。

希特勒的做法成功了,确實讓很多國家掉以輕心,不再擔心德國的強勢姿态,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憂心忡忡,質疑德國遵守奧委會精神的誠意,當時納粹已經開始了對猶太人的迫害,很多人擔憂猶太人運動員參賽的權利。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柏林市中心的奧運聖火

希特勒為了打消外界的疑慮,訓示德國政府于1933年發表了聲明,保證遵守奧林匹克精神,保障包括猶太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參賽權利。不過,希特勒說一套做一套,他仍舊按部就班地實施對猶太人的迫害。紙包不住火,猶太人岌岌可危的處境傳到了國外,一些人開始指責德國的行為,有人提議取消柏林舉辦奧運會的資格。此時,美國作為體育運動的第一大國,它的态度成為決定柏林奧運會成敗的關鍵。

美國對柏林奧運會的态度

艾弗裡·布倫戴奇,美國奧運五項全能的選手,作為運動員,他并不出色,但作為美國奧委會主席(1929-1953),他卻蜚聲全球,後來還成為了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之是以在奧運領域風生水起,跟二者價值觀的相似有着深刻聯系。雖然布倫戴奇認為體育必須遠離政治,但他卻積極地想用體育影響政治,這一點也正是奧運會孜孜以求的目标。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艾弗裡·布倫戴奇

美國的态度,其實就是美國奧委會掌舵人布倫戴奇的态度,他一向對德國抱有好感,認為奧運會足以消弭德國的敵意,奧運會能夠阻止戰争,于是他忽視了各種對德國不利的證據,選擇相信德國會遵守奧運精神,反對取消柏林奧運會。

布倫戴奇的支援者,多為美國體育界的管理者,他們始終認為将德國納入國際社會,更能鼓勵德國與人為善,也有助于德國政治的穩定,如果取消柏林奧運會,難免會刺激德國,使其走入極端,反而讓猶太人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基本上,他們傾向于認為希特勒隻是一個過渡者,德國最終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傳遞中的柏林奧運聖火

美國的部分國會議員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的苗頭,積極主張取消希特勒操辦的柏林奧運會,民主黨衆議員威廉·西特龍(WilliamCitron)在國會演講,試圖說服其他人看清納粹的真面目,拒絕柏林奧運會。大部分議員沒有自己的意見,他們也不想趟渾水,全都默不作聲,期待總統的訓示。

精明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考慮得更多,雖然他對希特勒的挑釁姿态多有不滿,但智囊們建議他按兵不動,在柏林奧運會這件事上什麼也不要表示,因為如果惹怒了希特勒,對方不僅可能拒絕向美國支付一戰的賠款,同時,還将發起軍事進攻,當時世界各國都在經濟危機中泥足深陷,根本無力應對德國的戰争威脅。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威廉·西特龍(WilliamCitron)

關于要不要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争論,從1933一直吵到了1936年,最終布倫戴奇利用他的影響力,組織起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奧運會代表隊飛赴柏林。既然美國已經表态,很多觀望的國家也紛紛派出代表團參加柏林奧運會,一切都如希特勒所料,衆多國家的捧場讓他在德國的威望再次提高,其地位愈加穩固。

1936年8月1日,德國利用電視轉播技術,向世界展示了柏林奧運會的盛況,在開幕式上,第一屆現代奧運會馬拉松冠軍斯皮裡東·路易斯(SpyridonLouis)向希特勒遞出橄榄枝,後者欣然接過,會場适時奏起《歡樂頌》,在場的所有人都十分感動,大家親眼見到希特勒接過橄榄枝,所有人都不會懷疑和平已經降臨。然而,這一切都是虛假的,隻是人們心中的幻想。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希特勒接過斯皮裡東的橄榄枝

兩個月後,德國和意大利的軍事結盟成立。三年後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柏林奧運會與二戰的關系

1936年柏林奧運會結束後,西方各國疑慮盡消,帶着對和平的感動離開,等到他們9年後再次進入德國時,除了柏林的廢墟,就是觸目驚心的集中營。

人們付出慘痛的代價後,仍然不願面對柏林奧運會對二戰爆發起到的推動作用。對歐美國家來說,大多數人幻想着和平,希望用奧運會幫助希特勒改邪歸正,對他的野心視而不見,最終吞下苦果。對希特勒來說,不僅借着柏林奧運會赢得了巨大的聲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最重要的一點,他讓所有一廂情願的人相信了和平确實降臨了,進而對戰争掉以輕心,以至于德軍在發動閃電戰時,很多國家準備不足。至此,我們可以說,在導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衆多原因中,不能忽視柏林奧運會的推動作用。

和平幻想:柏林奧運會推動二戰爆發的緣由

戰後已成廢墟的柏林

渴望和平沒有錯,賦予奧運會代表和平的意義也沒有錯,在8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中,唯一的錯誤是對和平不切實際的幻想,即有些人認為通過一場運動會,就能澆滅戰争的火苗。其實,從古至今,橄榄枝和運動會,從來沒有阻止過一場戰争,反而是做好充足的準備,會讓野心家有所顧忌,被迫放棄戰争。回顧那段塵封往事,曆史告訴我們:對和平最大的尊重,就是放棄一廂情願的幻想。

參考資料:

《牛津二戰史》理查德·奧弗裡

《NaziGames:TheOlympicsof1936》DavidClayLarge

《TheCompleteBookoftheOlympics》JaimeLoucky

《JewsandtheOlympicGames》PaulTaylor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