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當年投下原子彈,殺死日本40萬人民,原來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二戰末期,美國為了迫使日本投降,在日本兩個城市投下原子彈。伴随着10萬平民的傷亡,日本在投降書簽字,二戰就此結束。但其實,這兩顆原子彈本來是可以不投放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曆時6年,戰争範圍波及亞洲和歐洲,作戰面積達2200萬平方千米。最終在反法西斯聯盟的奮力抗争下,軸心國戰敗而終。同盟國取得大面積勝利之後,美、中、英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并且規定了一些投降後事宜。日本不久後對此做出回應。

同盟通訊社的翻譯版本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記者招待會對此做出回應。同盟通訊社也發表了相應的譯本,上面的大概内容是,“這份公告對于日本來說,看不到重大意義,目前已經沒有其他選擇,隻能将它完全忽略,并且為了結束戰鬥而堅定地戰鬥。”這幾乎和拒絕可以劃等号。
在對這段曆史進行回憶時,美國前總統杜魯門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不會動用核武器來迫使日本投降。但是根據戰後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其他發言,似乎意思是并沒有拒絕,隻是說暫時保持沉默,不加讨論。因為那時蘇聯還未簽署《波茨坦公告》,日本希望能和這個同盟國中的大國進一步交流,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日本首相聲明原文
有人說,當時日本沒有選擇立刻接受這個公告,是因為覺得公告内容沒有表達出對天皇的尊重;還有人說,其實日本的本意就是拒絕,但是沒有想到拒絕會帶來被原子彈襲擊這麼嚴重的後果,是以在戰後,日本政府才換了說法,試圖用以指責同盟國。
但是根據聲明的原文來看,日本在講到對《波茨坦公告》的态度時,用的是日文的“默殺”。“默殺”這個詞,本身就是模棱兩可的,就算在日本人自己的翻譯中,也可以了解為“拒絕”或者“不加評論”。這是日本政府的嚴重失誤。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怎麼還能用這種模棱兩可的詞!
而且日本官方通訊社的官員,恐怕也不能接受一貫高傲的日本帝國向别人低頭,選擇将更有“骨氣”的譯文放出來,再經過路透社和美聯社的翻譯,美國所聽到的話就成了“拒絕”。而同盟國遭到拒絕之後,相繼展開對日本的進攻。美國投下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中國也發動全面進攻。本來可以用更少的傷亡人數換來的和平,最終還是背負了10萬無辜群眾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