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慣子如殺子”,别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現實中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文|文兒

父母愛孩子,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自己吃過的苦,孩子最好不要再吃,自己受過的罪,孩子最好别受。當然,自己走過的彎路,孩子最好别走。

可如果把握不好界限,很容易将寵愛變成溺愛,造成過于嬌慣孩子。

也許會有人說,我自己的孩子,我對他嬌慣一些怎麼了?這時候我就要搬出老祖宗的那句話了——“慣子如殺子”。

“慣子如殺子”,别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現實中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當然,你也許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畢竟,寵溺孩子無非是讓他生活自理能力差些罷了,不至于和這個sha字沾上邊吧?

不過,現實中有個活生生的例子。聽完你就明白,太過嬌慣孩子,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第一懶人”楊鎖的故事:年紀輕輕被餓死,原因無它,太懶

小時候奶奶跟我講過這麼個故事,說有個人特别懶,懶到什麼程度呢?父母有事要出門幾天,因為知道兒子不會做飯、害怕兒子餓着,媽媽特意烙了個大餅,用繩穿了挂在兒子脖子上。并且囑咐兒子,如果餓了又沒找到吃的,就吃幾口烙餅。

這餅烙得很厚,按照媽媽的設想,就算兒子一天隻吃這個,也足夠他撐幾天了。沒想到兩口子回來一看,兒子已經氣息奄奄。

難道是餅不夠吃?才不是,是這個做兒子的足夠懶。他隻照着脖子前面的餅啃,啃光之後就餓着了。

為啥不把餅轉一轉,這樣不就有吃的了?兒子做不到,因為——他太懶了!

“慣子如殺子”,别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現實中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别以為這是個笑話。這個故事還真有原型,就是号稱“第一懶人”的楊鎖。

老來得子的楊鎖父母,對兒子是極力寵愛。兒子從出生就一直抱着,一歲該走路了不讓走,兩三歲還一直在懷裡抱着。在那個剛剛夠溫飽的年代,兒子卻每天都有雞腿吃。如果飯菜不合胃口,楊鎖爸爸還會飛奔着去鎮上給他買零食。

到了楊鎖上學的年紀,父母對他的溺愛愈加明顯。老師反映楊鎖上課聽講不認真,父母說全當他是來玩的,老師您别管他了。漸漸地,老師放棄了楊鎖。再加上他自身驕縱的性格,同班同學也不再理他。

被孤立又聽不進課的楊鎖,在學校裡度日如年。後來辦了退學。

之後他也一直由父母養着。直到楊鎖23歲,父親因為癌症去世,後來母親也病逝,楊鎖成了孤家寡人。

“慣子如殺子”,别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現實中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雖然成了孤兒,但他還有表親。堂哥堂弟也曾嘗試給楊鎖找工作,起碼能混口飯吃。但楊鎖要麼嫌累不願意做,要麼受不得委屈跟人吵架,沒一份工作能幹長久。

後來,賦閑在家的楊鎖花光了父母積蓄,開始變賣家裡東西,最後連床都賣了。

他就待在自己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衣服不換、也不洗澡,連廁所都懶得去。

後來村民看到後給他拍了照,“懶人”的稱号流傳開來。

09年的寒冬臘月天,堂兄想起多日不見的堂弟楊鎖,做了些飯菜去給他送去,卻發現他已經在家中去世多日。經鑒定,他是被餓死的。

後來還有人根據他的經曆拍了部紀錄片,取名《罪愛》。

如果當初父母沒那麼嬌慣他,教給他一些自理能力,23歲的楊鎖也不至于被餓死。父母給的是無盡的溺愛,不是罪愛是什麼?

“慣子如殺子”,别以為這是危言聳聽,現實中有個活生生的例子

◆溺愛和寵愛,差別在哪兒?

很多父母會困惑,我知道溺愛不好,可溺愛和寵愛的邊界在哪裡?很難界定啊。

其實,溺愛和真正的愛,差別就在“溺”字上。

“溺”,有超出、讓孩子無法呼吸的感覺。如果父母給了孩子不需要的愛,讓孩子有被控制感、窒息感,那這就不是真正的愛。

愛是對孩子有付出,也有要求,而且是從孩子的身心成長出發,提出的要求。而溺愛,則是一味付出,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

事實上,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不斷提醒并規勸、引導的。讓孩子擁有絕對自由、無限制地成長,對孩子來說絕非好事。

進階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

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