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在家裡上蹿下跳,折騰的家裡沒一刻安甯,但隻要大人放手機視訊,孩子就立馬安靜的湊過來;

下雨天孩子吵鬧的要出門,隻要給他一部手機,出門玩的事情就被抛之腦後了;

孩子在家吵着無聊,給他讀繪本不要,但打開手機看電子繪本倒看的很起勁。

可當孩子安靜玩手機,不挪地一兩個小時後,父母才開始緩過神來擔心孩子沉迷手機。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而通常這時候要回手機都會被孩子靈魂拷問:「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多數人成人的回答基本是「小孩玩手機太久會近視對眼睛不好」。

這樣的回答并不會影響孩子對手機的熱情,反而讓他們更加期待和熱衷。

是以,讓孩子正确看待手機,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才能夠給到孩子有效的引導。

沉迷手機不是自制力差,

多巴胺觸發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多巴胺是我們人體的獎勵機制,它為我們提供能量和動力。

比如原本睡懶覺的你,今天早起晨跑,身體就觸發了多巴胺的獎勵系統,産生快感為你提供能量,促使你願意繼續堅持下去。

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各種手機資訊資訊跟金錢、食物一樣會促發人體的多巴胺獎勵系統,也就是會讓我們感覺良好,達到快感。

因為對人體來說,看資訊本身就是一種「獎勵」,這點跟人們總喜歡垃圾食品一樣。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這也就可以了解為什麼人總喜歡刷手機,因為上面充斥的各種資訊,這些資訊會促發我們的多巴胺獎勵系統,讓我們産生愉快的情緒。

手機上豐富的資訊就像一個無窮盡的多巴胺觸發器,不停的觸發着我們的身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但高多巴胺的刺激狀态,會讓我們更難以去做一些低多巴胺釋放的事情;就像是習慣了持續、高強度的興奮狀态,就很難再沉下心做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安靜、專注的事情。

例如習慣了大魚大肉高熱量食物後突然讓你吃素,你也會一下子沒胃口。

這也就是一直玩手機最大的一個問題,玩久了其他事情就提不起興趣。

就像我們有時候做完一項工作,覺得太累了刷回手機休息下。結果手機看越久,就越無法自拔,最終原本計劃好的跑步也就不跑了。

是以沉迷手機不是孩子自制力差,面對手機的高強度多巴胺體驗,誰玩久了都無法不沉迷。

手機是資訊視窗,

能啟發學齡前孩子的認知

限制孩子玩手機,怕孩子沉迷,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家長覺得手機上的電視節目隻能給到孩子玩樂,啟發不了學習。

獲得艾美獎獎項最多的一個兒童節目《芝麻街》,在其第一季播出前,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就對該節目的影響進行了評估調查。

而調查結果發現,在 3~5 歲的兒童中,觀看次數最多的孩子在總測分數、字母測驗分數和寫自己名字的能力上,比起觀看次數較少的孩子要高出很多。

美國兒科協會則認為 2 歲前的孩子對于電子屏的受益仍然有限,但 2 歲大的孩子是已經可以通過互動式的觸摸屏界程式進行學習,這些程式應該是專門設計的程式。

3~5 歲的孩子觀看精心設計的電視節目,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和識字能力;但會影響孩子的語言掌握能力,因為長時間看電視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社交交流能力,是以要适度看電視。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是以科普類電視節目對學齡前(2~5歲)孩子的認知并不是一無是處,反而有趣的科普電視節目更能幫助孩子了解枯燥的知識内容,啟發孩子的認知,增強孩子學習的興趣。

手機其實就是一個資訊的內建裝置,我們可以用他來消耗時間,也可以用它來打開我們日常無法開啟的知識大門。

幫孩子把握好手機的内容,手機就可以成為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視窗。

如何防止學齡前孩子

過度着迷手機

家長參與是關鍵

對于 2~5 歲孩子手機的使用,美國兒科協會建議是不超過 1 個小時,這樣才能保障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電子屏使用習慣。

于此同時父母教養的品質也可以改變電子螢幕對孩子發展的聯系, 2~5 歲孩子使用電子屏,家長應該陪同一起使用,這是幫助他們學習的最佳方式。

是以在孩子使用手機時,家長的陪同才是防止孩子着迷手機的最關鍵因素。

這樣不僅可以監督孩子螢幕的使用時間,還可以幫助孩子了解看到的内容,将内容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最終把手機當作親子互動方式的另一種延伸。

避免「超限效應」,陷入親子溝通僵局

心理學中有個「超限效應」講的是過多的刺激,容易激發心理的不耐煩感和逆反心理。

這點在孩子玩手機上就經常發生,例如孩子在玩手機,我們在一旁不停的說

「你玩太久了,眼睛都壞掉了」

「你再不放下手機,下次就不給你玩了」

「學習倒不見你那麼沉迷,玩個手機就像丢了魂,快把手機放下去吃飯」

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我們可以設定螢幕的使用時間,或者 WiFi 使用時間,和孩子提前做好溝通。

在下一次孩子沒遵守要求時,直接按照規則去執行。

這樣一來可以避免我們過多的言語導緻成人自己情緒的失控,二來可以避免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

孩子融入戶外,享受另一種「多巴胺」體驗

在 2008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陽光明媚的戶外能激活人體多巴胺的釋放,同時不管是否參加體育活動,都能幫助降低兒童近視發病率。

同時有瑞典的研究者發現,每天戶外玩耍的孩子比起沒有經常戶外玩耍的孩子擁有更強的注意力和運動協調能力。

是以如果你覺得孩子手機使用過多,那麼就應該給孩子安排豐富的戶外時間。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讓孩子從戶外活動中享受另一種高多巴胺的體驗,這樣他會更加能抵抗手機的誘惑。

而給孩子安排戶外活動時,我們應該遵循這幾個原則:

趣味性

對于孩子來說,趣味來自簡單直接、新奇的活動。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材質和環節來組合戶外的活動。

像孩子的遙控車,我們可以使用者外的樹枝、樹葉、小石頭,給賽車增加不同的跑道和難度。

例如讓車飛快沖過落葉堆、讓車子沖破搭建的樹枝栅欄等等。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落葉和樹枝這些簡單直接的環節能讓孩子輕松上手,也可以讓他去探索自然中不同的材質下玩遙控車的樂趣。

成就感

雖然戶外明媚的陽光能激活我們的多巴胺,但要讓孩子長時間呆在戶外玩耍,活動的成就感就非常的重要。

例如邀請孩子用滑闆車和自己來一場公園的賽跑,在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适當的落後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速度,激發他的成就感,觸使孩子願意去奔跑。

當然也可以給孩子滑行距離做計時,像這次滑到公園門口要多少秒,下一次是多少秒,這種直覺的資料也會讓孩子更容易擁有成就感和動力。也會讓孩子不知不覺中願意呆在戶外。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總之,

我們生活在科技時代,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具誘惑的數字化産品,就像從以前的電視到之後的電腦,到現在我們的手機,未來可能的元宇宙(虛拟時空間的集合,讓人類可以身處感受完全數字化的世界)。

這些數字化的産品變化是「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方式,不變的是考驗我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們阻止不了數字化産品的融入,能做的隻是幫助孩子正确的和它們進行相處。

是以當孩子問你「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不如告訴他「手機之外有更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如何回答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不能一直玩手機”?

來源:丁香媽媽教育(聲明 :“四川教育資訊”微信公衆号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及時更正、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