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世人皆知看到她的才情與詩意,殊不知看似柔弱的她也有一身浩然正氣,铮铮鐵骨,在國家危難之際能以大局為重,國之危難先于自身。

林徽因,一個世間皆為之傾心的女子,仿佛隻是下凡走一遭的柔弱仙女,卻也在家國危難面前展現了出非凡的膽識和氣魄。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立志建築學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像典型的江南女子一樣,她有着水一般的溫婉與柔情。她的家庭也是書香門第,使得林徽因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十六歲時,還在讀女中的林徽因随父親遊曆歐洲,在倫敦旅行期間的房東是個女建築師,在她的影響下,林徽因立志攻讀建築學。

回國後,林徽因繼續在女中讀書,為自己攻讀建築學的夢想奮鬥着。

1919年,林徽因十七歲,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到了情窦初開的年紀。這年林徽因遇到了即将攜手走過一生的丈夫,也是自己事業上的好夥伴,梁思成。

梁思成與林徽因同歲,在林徽因家見到她的那一刻,梁思成就墜入了情網,他對她一見傾心。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後來兩人交往日益密切,雖然在很多人眼裡,梁思成有點呆闆,像一個讀死書的書呆子,雖然起初在林徽因眼裡,梁思成也遠不及自己在歐洲認識的徐志摩那樣浪漫與深情。

但相處久了之後,林徽因慢慢發現,有些"呆闆"的梁思成,能帶給自己無盡的安全感,讓她有所依靠。

1924年,兩人二十歲,雙雙赴美留學,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當時的建築系并不招收女學生,但林徽因仍然選修了建築系,從此開啟了她在建築道路上的精彩人生。

四年後,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兩個人年齡相仿,主攻的領域也相同,可謂是郎才女貌,也是能探讨學術的靈魂伴侶。婚後夫婦二人回國,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潛心建築方面的考察與研究。

回國後,他們夫妻二人共同走訪考察中國各個地區的古建築,緻力于古建築的保護,讓很多之前被忽視的古建築得到了重視。林徽因還為北平大學設計宿舍樓,發表了許多建築學論文,與其夫梁思成一起為中國的建築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林徽因不僅在建築學上有很大的成就,在文學上也是很有造詣。當年在跟随父親巡遊歐洲時,認識了詩人徐志摩,接觸到了新詩,很是喜歡。

後來回國後,徐志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也常常去參加新月社的各種活動,還曾登台演出。徐志摩可以說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啟蒙老師。

在研究建築學之餘林徽因也從事很多文學創作。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涉及詩歌、散文、小說等。她的詩獨具一格,在文學界得到極高的評價。

原本林徽因遇到了自己摯愛的人,也從事了自己熱愛的事業,生活過得充實而幸福。可是生活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災難總在不知不覺中襲來。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家國情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彼時的林徽因正在山西進行實地考察。她在那裡發現了唐代的一座木結建構築,正在潛心觀測,誰知七七事變突然爆發,她被迫中斷考察。

不久後,北平淪陷,林徽因舉家逃到昆明避難。此時林徽因已經與梁思成有了一兒一女,女兒八歲,小一點的兒子才五歲。戰争下的社會動蕩不安,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帶着這麼小的孩子逃難到昆明,要克服多少困難可想而知。

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為自己設計并建造了人生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房屋,在那裡度過了三年的時光。三年後,由于梁思成的工作原因,梁思成要奔赴四川宜賓,林徽因跟随丈夫前往,全家人一起住在矮小破敗的農舍裡。

曠日持久的戰争沒有擊垮林徽因的心靈,卻擊垮了她的身體。由于常年颠沛流離,四處輾轉,加上抗戰時極差的物質生活條件,還有長時間的研究和工作,林徽因的肺病複發了。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但即便如此,林徽因也不願去外國治療。或許在林徽因的心裡,時時刻刻跟自己的祖國在一起才是最能讓她安心的事情。在自己的祖國有危險的時候,她實在是難以隻身去往異國他鄉。在林徽因心裡,祖國的安危遠比她自身的安康重要得多。

那時林徽因的小兒子梁從誡才八歲。八歲的男孩本該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同齡男孩瘋跑、捉鳥、玩泥巴。可梁從誡卻窩在那個小破農舍裡,聽着天上轟炸聲不絕,整日提心吊膽。

一天他靠在母親的懷裡問母親:"娘,如果有一天日本人打到四川來怎麼辦?"林徽因望着窗外,眼神裡有憂郁,也充滿了堅定,她平靜地告訴自己的兒子:"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那時的梁從誡還不能了解母親說這句話的含義,直到長大慢慢懂事後,才幡然醒悟,發覺自己的母親竟是如此堅毅又有膽識之人。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發揮餘熱

抗戰時的日子是艱難而讓人發狂的。在那樣黑暗的日子裡,林徽因依然選擇堅持自己的事業,研究建築,潛心文學,即使環境再惡劣,甚至身體也有所不适,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或許這就是有涵養的女子的沉穩。

肺病一點一點吞噬着這個柔弱的女子,林徽因的身體越來越差,拖着病體還始終努力工作的林徽因讓人敬佩又心疼。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一家搬回北平,林徽因繼續為所在的清華大學設計住宅,還發表了之前寫的詩。

後來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參與政協會議,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當選人大代表等,為新中國的各項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但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

1953年,當時的北京開始計劃大規模拆除古建築。在當時人們的眼裡,新中國的首都需要建立築來輝映。深謀遠慮的林徽因拒絕這項決議,與當時的北京發生了正面沖突。林徽因被氣昏了頭,病情急劇惡化,甚至拒絕吃藥治療。

兒子問她,日軍來了怎麼辦?林徽因說: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後來林徽因的病情急劇惡化。1955年,林徽因病逝于北京,享年51歲。

她終是倒在了她所熱愛的祖國,所熱愛的故土的懷裡,倒在了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上。林徽因的一生是精彩的,是豐富的。她是極少數的在建築、文學等多個領域都有突出成就的女性。

她的一身才情令人仰慕,她對祖國的忠誠和不輸男子的膽識和氣魄也令人敬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