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世人皆知看到她的才情与诗意,殊不知看似柔弱的她也有一身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以大局为重,国之危难先于自身。

林徽因,一个世间皆为之倾心的女子,仿佛只是下凡走一遭的柔弱仙女,却也在家国危难面前展现了出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立志建筑学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像典型的江南女子一样,她有着水一般的温婉与柔情。她的家庭也是书香门第,使得林徽因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十六岁时,还在读女中的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旅行期间的房东是个女建筑师,在她的影响下,林徽因立志攻读建筑学。

回国后,林徽因继续在女中读书,为自己攻读建筑学的梦想奋斗着。

1919年,林徽因十七岁,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这年林徽因遇到了即将携手走过一生的丈夫,也是自己事业上的好伙伴,梁思成。

梁思成与林徽因同岁,在林徽因家见到她的那一刻,梁思成就坠入了情网,他对她一见倾心。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后来两人交往日益密切,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梁思成有点呆板,像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虽然起初在林徽因眼里,梁思成也远不及自己在欧洲认识的徐志摩那样浪漫与深情。

但相处久了之后,林徽因慢慢发现,有些"呆板"的梁思成,能带给自己无尽的安全感,让她有所依靠。

1924年,两人二十岁,双双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当时的建筑系并不招收女学生,但林徽因仍然选修了建筑系,从此开启了她在建筑道路上的精彩人生。

四年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两个人年龄相仿,主攻的领域也相同,可谓是郎才女貌,也是能探讨学术的灵魂伴侣。婚后夫妇二人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潜心建筑方面的考察与研究。

回国后,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访考察中国各个地区的古建筑,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让很多之前被忽视的古建筑得到了重视。林徽因还为北平大学设计宿舍楼,发表了许多建筑学论文,与其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在文学上也是很有造诣。当年在跟随父亲巡游欧洲时,认识了诗人徐志摩,接触到了新诗,很是喜欢。

后来回国后,徐志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也常常去参加新月社的各种活动,还曾登台演出。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

在研究建筑学之余林徽因也从事很多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她的诗独具一格,在文学界得到极高的评价。

原本林徽因遇到了自己挚爱的人,也从事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可是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灾难总在不知不觉中袭来。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家国情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彼时的林徽因正在山西进行实地考察。她在那里发现了唐代的一座木结构建筑,正在潜心观测,谁知七七事变突然爆发,她被迫中断考察。

不久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举家逃到昆明避难。此时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有了一儿一女,女儿八岁,小一点的儿子才五岁。战争下的社会动荡不安,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带着这么小的孩子逃难到昆明,要克服多少困难可想而知。

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为自己设计并建造了人生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房屋,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三年后,由于梁思成的工作原因,梁思成要奔赴四川宜宾,林徽因跟随丈夫前往,全家人一起住在矮小破败的农舍里。

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击垮林徽因的心灵,却击垮了她的身体。由于常年颠沛流离,四处辗转,加上抗战时极差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有长时间的研究和工作,林徽因的肺病复发了。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但即便如此,林徽因也不愿去外国治疗。或许在林徽因的心里,时时刻刻跟自己的祖国在一起才是最能让她安心的事情。在自己的祖国有危险的时候,她实在是难以只身去往异国他乡。在林徽因心里,祖国的安危远比她自身的安康重要得多。

那时林徽因的小儿子梁从诫才八岁。八岁的男孩本该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同龄男孩疯跑、捉鸟、玩泥巴。可梁从诫却窝在那个小破农舍里,听着天上轰炸声不绝,整日提心吊胆。

一天他靠在母亲的怀里问母亲:"娘,如果有一天日本人打到四川来怎么办?"林徽因望着窗外,眼神里有忧郁,也充满了坚定,她平静地告诉自己的儿子:"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那时的梁从诫还不能理解母亲说这句话的含义,直到长大慢慢懂事后,才幡然醒悟,发觉自己的母亲竟是如此坚毅又有胆识之人。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发挥余热

抗战时的日子是艰难而让人发狂的。在那样黑暗的日子里,林徽因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事业,研究建筑,潜心文学,即使环境再恶劣,甚至身体也有所不适,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或许这就是有涵养的女子的沉稳。

肺病一点一点吞噬着这个柔弱的女子,林徽因的身体越来越差,拖着病体还始终努力工作的林徽因让人敬佩又心疼。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一家搬回北平,林徽因继续为所在的清华大学设计住宅,还发表了之前写的诗。

后来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参与政协会议,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当选人大代表等,为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但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1953年,当时的北京开始计划大规模拆除古建筑。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新中国的首都需要新建筑来辉映。深谋远虑的林徽因拒绝这项决议,与当时的北京发生了正面冲突。林徽因被气昏了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拒绝吃药治疗。

儿子问她,日军来了怎么办?林徽因说: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后来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1955年,林徽因病逝于北京,享年51岁。

她终是倒在了她所热爱的祖国,所热爱的故土的怀里,倒在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上。林徽因的一生是精彩的,是丰富的。她是极少数的在建筑、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成就的女性。

她的一身才情令人仰慕,她对祖国的忠诚和不输男子的胆识和气魄也令人敬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