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故宮舊城“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精美絕倫,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由于中國的古建築多采用木質結構,是以極容易起火燒毀,在秦漢時期,宮殿多采用連廊設計,也就是所有宮殿都通過走廊連接配接在一起,即使下雨天穿梭于各宮殿之間也不會淋到雨,但這樣的做法就是一旦失火就全部燒毀,是以明清時候棄用了這種做法,為的就是避免宮殿全部被燒毀。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北京秋末多雷電天氣,而故宮又是當時最高的建築,加上木質結構,是以極易遭到雷擊或者失火,據統計,故宮總共被燒過5次,分别是:

1421年(永樂十九年),故宮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第四次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災。(《清聖祖實錄》卷八十一)這次大火是由禦膳房起火,火乘風勢,金銮大殿,化為焦土。四名宮監責任人,被處以絞刑。這一年,吳三桂叛亂、北京大地震、太和殿大火。

故宮遭遇了五次大火,但都沒有完全損壞,經過不斷的修繕,才有我們今天的故宮,尤其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大火,是由于雷擊引起的,而恰好當時朱棣剛遷都北京,因為這件事情,朱棣也是亞曆山大,好在朱棣最終堅持下來,才有了現在的故宮。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故宮被雷擊失火不是巧合,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僅明朝年間,就有故宮就遭受了13次雷擊,其中絕大多數的記載如,“六年五月戊戌,雷震謹身殿鸱吻。二十八年六月丁酉朔,雷震奉先殿左吻及東室門槅。三十三年四月乙亥,始雷。三十八年六月丙寅,雷擊奉先殿門外南西二牆。”“萬曆三年六月己卯,雷擊建極殿鸱吻。壬辰,雷擊端門鸱尾。”諸如此類,那麼遭受了那麼多次雷擊,為什麼都沒有造成大的損壞呢?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原因就是故宮房頂的鸱吻,有記載的13次雷擊中,有6次擊中的鸱吻,鸱吻被雷擊壞但是故宮安然無恙,這鸱吻可以說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那麼鸱吻真的具有辟邪的作用嘛?鸱吻又是什麼呢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鸱吻就是龍的第九個兒子,鸱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而放在建築物上,則是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象征辟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稱“龍吻”。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鸱吻,能避火災。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麼故宮殿頂的鸱吻是不是真的有神力,幫助故宮躲過雷擊火災呢?幫助故宮躲過雷擊是真,但神力是假,我們都知道現在高的建築物都有避雷針,避雷針往往逗比建築物高一些,而這些鸱吻也是如此,屋脊本來就是最高點,而鸱吻比屋脊還要高,是以比較容易被雷擊中,相當于避雷針的作用。

在很多其他建築物上,吻獸還有鐵鍊連到地上,進而成為真正的避雷針,可以說在北京多雷電的天氣下,故宮能夠在雷擊中幸存而不被燒壞,鸱吻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也正是這樣的設計,為我們保留了故宮這個文化瑰寶。

(素材來源于網絡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