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1931年初,波動數省的中原大戰已經落下了帷幕。
此時的中國,正由蔣介石和張學良組成的兩大軍事巨頭主宰,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實力派政客都已遭到沉重打擊而遠走海外。
誰知,這個穩定局面隻維持了數月便因蔣介石軟禁立法院長胡漢民而激起了新的波瀾。
随後,同情胡漢民與厭惡蔣介石的政治人物遂重新集結在廣州,并組成了新的“國民政府”。
但蔣介石好像并不在意這群手下敗将的“胡折騰”,他更關心的是共産黨上司的工農紅軍。
1931年7月,蔣介石集中30萬大軍并親任總司令,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
張學良這邊呢?他的麻煩更大!

張學良和蔣介石
1931年5月,距離張學良就任國民革命軍陸海空副總司令剛過半年,日本關東軍指使的破壞分子又制造了一起新的事件,即“萬寶山事件”。
明眼人都看得到,關東軍對東北的入侵已是迫在眉睫。
為此,代行東北邊防軍司令的張作相曾在當年7月親赴北平勸張學良迅速回防東北。
可是,石友三發動的突然叛變卻打亂了東北軍的陣腳。
石友三
石友三,字漢章,1891年出生于吉林長春。
早年因貧困而外出投入北洋軍,後被劃撥到馮玉祥帳下。
憑借自己的機警剽悍和出色的帶兵手段,石友三獲得了馮玉祥的賞識。
到了北伐戰争爆發,石友三已經被提升為擁兵近3萬的總指揮,所部與孫良誠、韓複榘并稱為西北軍的三大主力。
和韓複榘一樣,随着實力的不斷膨脹,石友三也開始謀求“獨立發展”之道。
為此,他不惜三叛馮玉祥,一叛閻錫山,一叛蔣介石。
後來,還是張學良為了鉗制馮玉祥和閻錫山,才請求蔣介石重新将其收編。
從此,石友三遂駐防在了以順德為中心的冀南二十餘縣,算是有了一塊比較穩定的根據地。
雖然利用了同鄉的身份投靠了張學良,而張學良也曾竭力對其進行籠絡,但終究自己并非東北軍嫡系,故石友三時常心懷疑慮。
也正在此時,因蔣介石囚禁胡漢民而爆發的甯粵對峙發生了。
為了聯合各方反蔣勢力,粵方派專人帶着50萬大洋以及第五集團軍總司令的頭銜來遊說石友三。
于是在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利用南方反蔣的有利局面發動了驅逐張學良的軍事行動。
孰不知,張學良已經察覺到了石友三的叛變活動。
為此,他早在5月間即從東北抽調了六個國防旅布防在了平漢線和津浦線。
南京這邊,蔣介石也下令劉峙指揮三個軍團北上讨伐石友三。
石友三偷雞不成蝕把米,戰至7月31日便被全線擊潰。
俘虜照
華北戰端再開與東北軍的二度入關,使日本人欣喜若狂。
據張學良《緻外交部報告東北情況電》所說,“當時日軍第二師團為14760名,守備隊5400名,憲兵分遣隊2561名,飛機52架,人員1100名,鐵路界内警察1483名,連同領事館所屬警察,共3051名。”
這麼一算,日本在東北的可調兵力已超過了2萬。
而東北軍呢?
中原大戰之前,張學良名義上擁兵40萬。
其中,在日軍兩萬餘人集中的遼甯省,中方的兵力約有17萬。
中原大戰之後,張學良帶走了7萬主力部隊。
到了石友三叛變,張學良又調走了4萬東北軍,緻使關外的東北軍主力部隊僅剩6萬餘人。
如此比較,駐留奉天的第七旅6800名東北軍無論從裝備上還是人數上均處于絕對劣勢。
于是,日本關東軍遂決定趁此良機集中兵力發動突然襲擊。
(素材來源于網絡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