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徐向前作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戰功赫赫,為什麼在抗戰期間不受重用呢?
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凡是能被授予元帥銜的将軍,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都是立過大功的。徐向前也不例外,那麼,他不被重要的錯覺從何而來呢?
徐向前擔任129師副師長,是對他的一種了解與保護
紅軍長征會師陝北後,主要包含四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以及陝北紅軍。國共合作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一方面軍的朱德、彭德懷任八路軍正副總司令,葉劍英任總參謀長。

徐向前
在三個師長中,115師是紅一方面軍改編的,林彪是紅一軍團軍團長,絕對的嫡系,戰功顯赫;120師由紅二方面軍改編,賀龍是二方面軍總指揮,資曆深,功勞大;129師由紅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改編,師長不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而是劉伯承,這就引發了猜測和争議。
有人說,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開始是4個師,徐向前是4位師長之一,談判時蔣介石隻給三個師的編制,才讓徐向前當了副師長;還有的說,129師開始就是讓徐向前當師長,是他主動提出當副師長的。
徐向前自己做過解釋:“革命就是為黨工作,叫做什麼就做什麼。黨中央叫做的就堅決去做,我們是幹革命的,不是為當官的呀。”
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清楚。這是黨中央的安排,不是徐向前主動提出當副師長的。為什麼黨要安排徐向前任副師長呢?可能與西路軍失敗有關。
1936年,徐向前帶領紅四方面軍21800人西渡黃河,進攻西北“馬家軍”。苦戰四個多月,消滅馬家軍2萬餘人,卻因寡不敵衆,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
徐向前一個人走了兩個多月,回到延安。毛主席安慰說:“不要難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是8月份,距離徐向前慘敗歸來不過幾個月。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鼓舞抗戰士氣以及保護幹部,勢必不能任命徐向前為師長。
徐向前對于擔任劉伯承的副手是很服氣的。他曾表示,劉伯承為人處事光明磊落,豁達大度,軍事理論和指揮能力都相當強。再次與他共事,是很高興的。
洛川會議後,徐向前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成員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任弼時、葉劍英、林彪、賀龍、劉伯承、張浩、徐向前等11人。
他是唯一一個以副師長名義當選的,其他幾個副師長都沒有進來,由此可見其真實地位和中央對他的重視。
徐向前親自指揮,破日軍六路圍攻,響堂鋪伏擊戰震動華北
1937年9月,第129師按照戰略部署,開赴山西東南。徐向前在抗戰初期,指揮部隊打了一系列勝仗。
12月22日,日軍第二十師團出動步騎兵5000餘人,配備飛機、平射炮、曲射炮等重武器,兵分六路,圍攻129師。徐向前出現在772團第一線,親自指揮作戰。
八路軍伏擊戰
他以正規軍和遊擊隊相配合,内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配合,注重用運動戰、伏擊戰殲敵,一次就殲敵400多人。這在抗日戰場上算是一次大勝,著名的平型關大捷,殲滅人數也隻在600-1000之間。
日軍“六路圍攻”失敗後,劉伯承指揮了神頭嶺伏擊戰。徐向前趁敵立足未穩,又獨自指揮在響堂鋪再次伏擊日軍,擊毀第十四師團山田辎重隊180多輛汽車,斃傷敵400多人,繳獲大量作戰物資。
國民黨第3軍軍長曾萬鐘受邀前來觀戰,崇拜地對徐向前說:“貴軍如此善戰,令人欽佩,可敬可賀!”劉伯承也向他道賀:“向前還是當年之勇,沉着果斷!”
帶部隊挺進冀南,幾個月時間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1938年4月23日,徐向前根據中央軍委訓示,率軍向冀南挺進,開展平原遊擊戰争。
他把指揮部設在南宮縣城,對各式地方武裝進行打擊收編。幾個月時間,先後殲滅漢奸張屏卿、馮午橋、李殿清等部2000多人,僞軍倒戈的3000多人。
在收編的隊伍裡,有兩股較大的力量。一是“青年抗日義勇軍團”,司令是國民黨員段海洲,大學生出身,很有愛國意識,部隊有6000多人,很多都是舊軍官、土匪出身。
徐向前親自上門拜訪,講解八路軍的抗戰方針:“部隊是你辛辛苦苦組織起來的,改編時不給你拆散,保持原有的幹部和編制。為了統一序列,名字改一改,就叫八路軍青年抗日遊擊縱隊吧!”段海洲很高興,馬上接受了改編。
抗戰期間,日軍拍攝的照片
另一支隊伍“抗日自衛軍”,有3000多人。徐向前将其收編,改為八路軍冀豫抗日遊擊支隊,成為八路軍的一支勁旅,司令員趙輝樓後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兩個多月時間,徐向前收編了幾十股雜色武裝,部隊擴充到1.8萬人,擁有1.15萬條槍。
日軍集中3萬餘人,分11路圍攻冀南抗日根據地。徐先前運用靈活戰術,避實擊虛,經過400多次大小戰鬥,殲滅日僞軍5000餘人,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
在齊魯大展身手,國民黨把山東八路軍稱之為“徐向前部”
冀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徐向前領命赴山東上司抗日工作。
1939年8月1日,八路軍第一縱隊正式成立,徐向前任司令、朱瑞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的八路軍各部隊。。
山東的抗日武裝可說是兵強馬壯,有三支主力部隊:一是原地方起義部隊為基礎的山東縱隊,有4萬餘人;二是115師343旅為基礎的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兵力2萬多人;三是115師師部和685團,兵力8000人。
于學忠
蔣介石派于學忠為蘇魯戰區司令,沈鴻烈為副司令兼山東省府主席,率十餘萬正規軍和地方武裝,與八路軍抗衡。徐向前對這兩個人物采取的政策正好相反,一打一拉。
于學忠早年在吳佩孚手下,後投奔東北軍。西安事變後,于學忠堅決支援張學良。他把少帥騎過的馬養在身邊,自己不騎,也不準别人騎。對于他,徐向前采取的是拉攏政策。
兩人談判了很久,于學忠提出,八路軍搞政權要合乎法律,要經省政府核準與委任。徐向前诙諧地說:“于司令,我贊成你說的前半句話,我們八路軍一定要搞政權,後半句話就不好辦了,要合乎蔣委員長的法律,我們的軍隊早就不存在了!”
對沈鴻烈,是堅決打擊的方針。此人畢業于日本海軍學校,曾任海軍上将副司令,打日本鬼子外行,反共産黨内行,揚言:“甯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
沈鴻烈對于八路軍在山東發展,十分反對。徐向前針鋒相對地駁斥他:“抗日需要多少遊擊隊,我們就發展多少;抗日需要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在中國的土地上,總不能讓日本人橫行,而對抗日軍隊加以限制吧!”
徐向前的政策是:穩住于學忠,狠狠打擊反共頑固派沈鴻烈。同時,堅定發展人民政權,到1940年底,縣政權發展到90多個,設有一個行政主任公署,十四個專署,250多個區政權。于學忠驚歎不已:“共産黨徐向前厲害呀!”
沈鴻烈
針對山東人多槍多,發展潛力比較大的特點,毛主席要求山東把發展武裝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徐向前堅決執行這一政策。到1940年上半年,山東縱隊由2.5萬人猛增到5.1萬人,第115師1940年初為5.8萬人,9月份發展到7萬多人。
為開會奔赴延安,因傷留守,代理抗大校長
1940年6月,徐向前離開山東前線,奔赴延安。因為中央準備召開七大,他必須參會。在路上走了200多天,穿過重重阻礙終于到達。
有一次,徐向前被一匹躁動的馬踢了一腳,導緻左腿胫骨骨折,不得不在醫院躺了半年多時間。1942年5月,黨中央設立陝甘甯晉綏聯防司令部,賀龍為司令員,徐向前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這樣,徐向前就留在延安,在整個抗戰期間沒有再指揮軍隊了。
抗大舊址
1943年春,毛主席讓徐向前代理抗大校長。名義上的校長是林彪,可他去115五師快6年了,校長一直缺位。徐向前怕幹不好:“我恐怕不行,挑不起來,還是派我到前方帶兵打仗比較合适。”
主席鼓勵他說,你當過老師,又是黃埔一期的高材生,辦學校完全不是問題。徐向前離開延安,到綏德走馬上任,邊辦學校,邊搞生産。1944年秋,抗大農田豐收,創收4.76億元,比1943年增長160倍。
由于拼命工作,1944年7月,徐向前突患肋膜炎,整天發高燒,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月,錯過了黨的七大。有次他躺在病床上對主席說:“日本鬼子快投降了,讓我再去打一仗吧!”
一位久經沙場的将領,在抗日戰争即将勝利的時刻,卻隻能躺在病床上,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他怎麼能不難受呢?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