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国秘史:除了张学良,还有谁最应该为“9.18事变”买单?

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余秋雨

1931年初,波动数省的中原大战已经落下了帷幕。

此时的中国,正由蒋介石和张学良组成的两大军事巨头主宰,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实力派政客都已遭到沉重打击而远走海外。

谁知,这个稳定局面只维持了数月便因蒋介石软禁立法院长胡汉民而激起了新的波澜。

随后,同情胡汉民与厌恶蒋介石的政治人物遂重新集结在广州,并组成了新的“国民政府”。

但蒋介石好像并不在意这群手下败将的“胡折腾”,他更关心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1931年7月,蒋介石集中30万大军并亲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张学良这边呢?他的麻烦更大!

民国秘史:除了张学良,还有谁最应该为“9.18事变”买单?

张学良和蒋介石

1931年5月,距离张学良就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副总司令刚过半年,日本关东军指使的破坏分子又制造了一起新的事件,即“万宝山事件”。

明眼人都看得到,关东军对东北的入侵已是迫在眉睫。

为此,代行东北边防军司令的张作相曾在当年7月亲赴北平劝张学良迅速回防东北。

可是,石友三发动的突然叛变却打乱了东北军的阵脚。

民国秘史:除了张学良,还有谁最应该为“9.18事变”买单?

石友三

石友三,字汉章,1891年出生于吉林长春。

早年因贫困而外出投入北洋军,后被划拨到冯玉祥帐下。

凭借自己的机警剽悍和出色的带兵手段,石友三获得了冯玉祥的赏识。

到了北伐战争爆发,石友三已经被提升为拥兵近3万的总指挥,所部与孙良诚、韩复榘并称为西北军的三大主力。

和韩复榘一样,随着实力的不断膨胀,石友三也开始谋求“独立发展”之道。

为此,他不惜三叛冯玉祥,一叛阎锡山,一叛蒋介石。

后来,还是张学良为了钳制冯玉祥和阎锡山,才请求蒋介石重新将其收编。

从此,石友三遂驻防在了以顺德为中心的冀南二十余县,算是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

民国秘史:除了张学良,还有谁最应该为“9.18事变”买单?

虽然利用了同乡的身份投靠了张学良,而张学良也曾竭力对其进行笼络,但终究自己并非东北军嫡系,故石友三时常心怀疑虑。

也正在此时,因蒋介石囚禁胡汉民而爆发的宁粤对峙发生了。

为了联合各方反蒋势力,粤方派专人带着50万大洋以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来游说石友三。

于是在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利用南方反蒋的有利局面发动了驱逐张学良的军事行动。

孰不知,张学良已经察觉到了石友三的叛变活动。

为此,他早在5月间即从东北抽调了六个国防旅布防在了平汉线和津浦线。

南京这边,蒋介石也下令刘峙指挥三个军团北上讨伐石友三。

石友三偷鸡不成蚀把米,战至7月31日便被全线击溃。

民国秘史:除了张学良,还有谁最应该为“9.18事变”买单?

俘虏照

华北战端再开与东北军的二度入关,使日本人欣喜若狂。

据张学良《致外交部报告东北情况电》所说,“当时日军第二师团为14760名,守备队5400名,宪兵分遣队2561名,飞机52架,人员1100名,铁路界内警察1483名,连同领事馆所属警察,共3051名。”

这么一算,日本在东北的可调兵力已超过了2万。

而东北军呢?

中原大战之前,张学良名义上拥兵40万。

其中,在日军两万余人集中的辽宁省,中方的兵力约有17万。

中原大战之后,张学良带走了7万主力部队。

到了石友三叛变,张学良又调走了4万东北军,致使关外的东北军主力部队仅剩6万余人。

如此比较,驻留奉天的第七旅6800名东北军无论从装备上还是人数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于是,日本关东军遂决定趁此良机集中兵力发动突然袭击。

(素材来源于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