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幫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基礎!

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

因為對于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尊嚴。更何況是對孩子,最可怕的不是棍棒相加、拳打腳踢,而是父母讓孩子失去面子、失去尊嚴。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最應該精心呵護、絕不可糟蹋的東西。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

“人受到的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的尊嚴上。”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的體驗訓練、教育,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

現在有些年輕父母由于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需求認識得比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孩子。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父母雖說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做不到。

在他們眼裡,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産,子女必須一切聽從父母的安排。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幫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基礎!

這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境地,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一旦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意志相左,或達不到他們的期望與要求,那麼斥罵與棍棒将随之而下。

對不少父母而言,學會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學就能立即學成,并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

它應是建立在正确的認識基礎上,花費百倍心思,萬般工夫,真正發自内心的自覺行為。

是以,父母一定要養成尊重孩子的習慣,因為一個孩子受沒受到尊重,有沒有尊嚴,不取決于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而完全在于他們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怎樣的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者隻有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讓被教育者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

對于孩子來說,教育者可以是學校裡的老師,也可以是同學、夥伴,從抽象意義來考慮,教育者也可以是書籍、展覽,等等。

但就父母作為教育者而言,其各方面的作用都是最大的。

因為父母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最長,特别是在孩子處于幼兒期時,接觸的主要教育者就是父母,而這一時期又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

是以,在這一時期,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以積極的影響,特别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就給孩子充分的尊重,

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樹立孩子的自尊意識,讓孩子得到尊重,學會尊重,并給予尊重。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幫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基礎!

自尊分成了兩類——低位自尊和高位自尊。

啥是高位自尊呢?

1.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的評價大多是正面的;

2.被注視時,可以表現的很好,而不怕别人的反應;

3.願意為持有高标準要求的人努力工作;

4.和比自己優秀的人相處,他們會覺得舒服自在;

5.可以為自己挺身而出,對抗别人的負向評論。

如果你家娃子也有上面幾點特質,那麼恭喜你,娃屬于高位自尊型,他的生活會快樂很多!

一般的負面環境和情緒病不會打擊到他。

那啥是低位自尊型呢?

1.最顯著的一條,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更容易對自己的表現持負面評價。

2.認為自己會被别人拒絕。

對别人的情緒波動特别敏感,感受到一點變化,腦子馬上飛速回放和分析,是不是由于自己的什麼“不當”舉動而引起的;

不懂得拒絕,即使經常損害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3.被注視時,會表現的不好,對别人的負向反應十分敏感。過度在意别人的眼光,迎合别人。

4.願意為低标準,批評少的人工作。

得到誇獎時會不自在,馬上主動自我爆料點缺點回應對方。

5.和他們覺得優秀的人相處會有威脅感。

6.難以抵抗他人的負向評價,容易受影響,忙碌于自我批評、自我責備、自我懷疑。

7.無法接受自己本身生而為人的尊嚴,需要借助外力,如才華、金錢、容貌、性格、愛好、他人的愛等等而獲得尊嚴。

如果娃符合上面這些描述,那麼就要小心了,要有意幹預、調整他們的心理狀态。

在社會調查中,低位自尊的緻死率比傳統的懦弱和自卑還要高,抑郁症患者、被精神PUA對象等人往往都是低位自尊人群。

自尊水準高的人往往生活得更輕松、更容易有幸福感;自尊水準低的人則往往生活得“很累”,缺乏動力。

那麼,高自尊和低自尊對待事情都有哪些不同的反應呢?

面對失敗批評時:

低自尊者會說:“我對别人的批評特别敏感,隻要有人當着我的面竊竊私語,我都會擔心,他們是不是在說我什麼。”

高自尊者會說:“當我做得不好時,我會自己得出結論。如果有人特意跑來批評我,那才是怪事一件!我的失敗跟他有什麼關系,我能管理好自己。”

面對成功贊美時:

低自尊者覺得:“我成功了一次,可我出了多少力呢?大部分還是運氣吧。我怕大家知道我的真實水準,那樣所有人就會知道,我不配。”

高自尊者覺得:“成功了一次,很好,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一直以來也知道自己能做到,這次成功不過是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面對外界的評價時:

低自尊者常說:“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常常依照别人給的評價來判斷自己。但是别人的評價時高時低,于是我的心也就七上八下,不得安甯。”

高自尊者常說:“我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我關注自己的積極一面。别人給的評價,我聽聽而已,說得對,我高看他一眼,說錯了的,我一笑而過。”

面對選擇時:

低自尊者說:“我遇事老是猶豫不決,該做的事遲遲不做,老闆讓我給客戶挂個電話,我卻一會擔心他出差,一會擔心他在忙,愣是拖到下班時間,以他應該下班了為由沒有挂出。”

高自尊者說:“之前我想減肥,朋友卻說節食對身體不好,跑步又傷膝蓋,都不願和我一起。我花了很長時間做好功課制定計劃,到現在已經瘦下來了,而她們還胖着。”

對待生活的态度:

低自尊的人對生活的态度往往是消極的,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典型,處處皆失敗。除非完美,否則一無是處。

高自尊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會對自己提出過高要求,不會苛責自己。與此同時,他們會不斷提升自己,即“我很好,但我可以更好”。

面對自己的形象時:

低自尊者往往對自己的形象缺少信心,是以他們會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更好看或身材更好而做很多努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度努力就好。但“矯枉過正”可能就會很尴尬了。

高自尊者則更接納自己的形象,美不是必然,合适才是王道。

顯而易見,在面對自我和外界、成功和失敗時,心懷一份恰到好處的自尊,可以讓我們更從容、更自然,更有能力去享受成功的快樂,總結失敗的原因。

最初的自尊,應該由誰來呵護呢?

心理學家對兒童的觀察表明,這一切早在八歲之前就已經開始形成,父母對子女的關愛、鼓勵、批評和貶低,都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自尊水準。

我們童年裡的每一次成功和失敗,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的自尊水準。而父母和環境的回報,更是會牽動着我們看待自己的目光。

每個人都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自尊并非與生俱來,每個人一生中的自尊水準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是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改變。

嘗試更多可能性

拿出一張白紙,寫下自我認知中的四個區:

心理學認為,隻要一個人的“開放區”擴大了,自尊就會變強。是以,可以試試:

将“盲區”轉為“開放區”——多聽聽他人意見,試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将“隐藏區”轉為“開放區”——将心底一些原先說不出口的想法适當表達,直面自己的感受;

将“未知區”轉為“開放區”——多多嘗試自己沒做過的事,體驗“原來我還可以這樣”的驚喜感覺。

停止“自我攻擊”

學會停止“自我攻擊”,學會接受失敗,學會肯定自己,善于發現生活中自己能做到的部分,“忘卻”那些沒做到的,我們的自尊才有可能上升。

行動起來,嘉獎自己

當出現負面情緒時,不要讓恐懼和不安控制自己,正确 的認識自己,心态平穩,才會度過困難。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隻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蘇格拉底。

給孩子一份恰到好處的自尊非常重要!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