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基础!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尊严。更何况是对孩子,最可怕的不是棍棒相加、拳打脚踢,而是父母让孩子失去面子、失去尊严。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最应该精心呵护、绝不可糟蹋的东西。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

“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体验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孩子。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

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基础!

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境地,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那么斥骂与棍棒将随之而下。

对不少父母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能立即学成,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

它应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工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因此,父母一定要养成尊重孩子的习惯,因为一个孩子受没受到尊重,有没有尊严,不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完全在于他们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怎样的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被教育者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对于孩子来说,教育者可以是学校里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伙伴,从抽象意义来考虑,教育者也可以是书籍、展览,等等。

但就父母作为教育者而言,其各方面的作用都是最大的。

因为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在孩子处于幼儿期时,接触的主要教育者就是父母,而这一时期又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所以,在这一时期,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给孩子充分的尊重,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树立孩子的自尊意识,让孩子得到尊重,学会尊重,并给予尊重。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是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基础!

自尊分成了两类——低位自尊和高位自尊。

啥是高位自尊呢?

1.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

2.被注视时,可以表现的很好,而不怕别人的反应;

3.愿意为持有高标准要求的人努力工作;

4.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他们会觉得舒服自在;

5.可以为自己挺身而出,对抗别人的负向评论。

如果你家娃子也有上面几点特质,那么恭喜你,娃属于高位自尊型,他的生活会快乐很多!

一般的负面环境和情绪病不会打击到他。

那啥是低位自尊型呢?

1.最显著的一条,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更容易对自己的表现持负面评价。

2.认为自己会被别人拒绝。

对别人的情绪波动特别敏感,感受到一点变化,脑子马上飞速回放和分析,是不是由于自己的什么“不当”举动而引起的;

不懂得拒绝,即使经常损害自己的利益和感受。

3.被注视时,会表现的不好,对别人的负向反应十分敏感。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迎合别人。

4.愿意为低标准,批评少的人工作。

得到夸奖时会不自在,马上主动自我爆料点缺点回应对方。

5.和他们觉得优秀的人相处会有威胁感。

6.难以抵抗他人的负向评价,容易受影响,忙碌于自我批评、自我责备、自我怀疑。

7.无法接受自己本身生而为人的尊严,需要借助外力,如才华、金钱、容貌、性格、爱好、他人的爱等等而获得尊严。

如果娃符合上面这些描述,那么就要小心了,要有意干预、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调查中,低位自尊的致死率比传统的懦弱和自卑还要高,抑郁症患者、被精神PUA对象等人往往都是低位自尊人群。

自尊水平高的人往往生活得更轻松、更容易有幸福感;自尊水平低的人则往往生活得“很累”,缺乏动力。

那么,高自尊和低自尊对待事情都有哪些不同的反应呢?

面对失败批评时:

低自尊者会说:“我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只要有人当着我的面窃窃私语,我都会担心,他们是不是在说我什么。”

高自尊者会说:“当我做得不好时,我会自己得出结论。如果有人特意跑来批评我,那才是怪事一件!我的失败跟他有什么关系,我能管理好自己。”

面对成功赞美时:

低自尊者觉得:“我成功了一次,可我出了多少力呢?大部分还是运气吧。我怕大家知道我的真实水平,那样所有人就会知道,我不配。”

高自尊者觉得:“成功了一次,很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一直以来也知道自己能做到,这次成功不过是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面对外界的评价时:

低自尊者常说:“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常常依照别人给的评价来判断自己。但是别人的评价时高时低,于是我的心也就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高自尊者常说:“我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我关注自己的积极一面。别人给的评价,我听听而已,说得对,我高看他一眼,说错了的,我一笑而过。”

面对选择时:

低自尊者说:“我遇事老是犹豫不决,该做的事迟迟不做,老板让我给客户挂个电话,我却一会担心他出差,一会担心他在忙,愣是拖到下班时间,以他应该下班了为由没有挂出。”

高自尊者说:“之前我想减肥,朋友却说节食对身体不好,跑步又伤膝盖,都不愿和我一起。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好功课制定计划,到现在已经瘦下来了,而她们还胖着。”

对待生活的态度:

低自尊的人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典型,处处皆失败。除非完美,否则一无是处。

高自尊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会对自己提出过高要求,不会苛责自己。与此同时,他们会不断提升自己,即“我很好,但我可以更好”。

面对自己的形象时:

低自尊者往往对自己的形象缺少信心,因此他们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好看或身材更好而做很多努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度努力就好。但“矫枉过正”可能就会很尴尬了。

高自尊者则更接纳自己的形象,美不是必然,合适才是王道。

显而易见,在面对自我和外界、成功和失败时,心怀一份恰到好处的自尊,可以让我们更从容、更自然,更有能力去享受成功的快乐,总结失败的原因。

最初的自尊,应该由谁来呵护呢?

心理学家对儿童的观察表明,这一切早在八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鼓励、批评和贬低,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自尊水平。

我们童年里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而父母和环境的反馈,更是会牵动着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

每个人都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尊并非与生俱来,每个人一生中的自尊水平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变。

尝试更多可能性

拿出一张白纸,写下自我认知中的四个区:

心理学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开放区”扩大了,自尊就会变强。因此,可以试试:

将“盲区”转为“开放区”——多听听他人意见,试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将“隐藏区”转为“开放区”——将心底一些原先说不出口的想法适当表达,直面自己的感受;

将“未知区”转为“开放区”——多多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体验“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的惊喜感觉。

停止“自我攻击”

学会停止“自我攻击”,学会接受失败,学会肯定自己,善于发现生活中自己能做到的部分,“忘却”那些没做到的,我们的自尊才有可能上升。

行动起来,嘉奖自己

当出现负面情绪时,不要让恐惧和不安控制自己,正确 的认识自己,心态平稳,才会度过困难。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给孩子一份恰到好处的自尊非常重要!

*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