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有一個秘密警察組織,名叫“蓋世太保”。這一群人殺人不眨眼,專門為納粹希特勒清洗針對他的人。光聽名字就給人一種橫霸天下、嚣張跋扈的感覺。殊不知,這個連國防軍都敬畏三分的秘密組織,在之前并不叫這個名字,甚至還有點難聽,一點都不符合這支秘密警察組織的作風。直到有一個人出現,把名字改成了“蓋世太保”,這個神翻譯沿用至今。可惜的是,因神翻譯一炮成名的他卻是個納粹狂熱分子,最後更是躲不過被槍斃的命運。

1903年,酆悌出生在湖南,因為能說善寫特别精明能幹,他長大後在國民黨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因為很崇拜納粹,在1936年,他升職擔任了駐德大使館的武官,随後下令把所有德國書翻譯成中文。當時,“蓋世太保”還不叫“蓋世太保”,原名叫“戈斯塔鮑”,酆悌一直覺得這個名字太難聽,很是不滿意,但他也找不到合适的譯名,就這麼苦惱着。直到有一次駐德大使程天放和他發生了口角,便諷刺了他一句。這一句話當中有“太保”和“蓋世”這兩個詞,沒想到這句諷刺給了酆悌靈感,由此“蓋世太保”翻譯到了譯文書裡,很快就流行起來,并且沿用至今。
仔細拆解““蓋世太保””這4個字,發現确實很符合德國這支秘密警察組織,并且也能夠找到它流行的原因。首先“蓋世”這個詞等于“有才”“無人能比”,拿蓋世英雄做比喻,意思顯而易見。相反“太保”在中文中有好幾層意思,一是可以代表古代官職,二是可以指代巫師或是英雄好漢。當這兩個詞結合到一塊,德國這支秘密警察組織一下子就高大上了起來,就連當時的德國軍官對這個翻譯也很滿意,不僅讀起來順口,寓意很深刻,很快流行起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隻不過,酆悌的最高光時刻就此停止在了翻譯“蓋世太保”這個詞,他本人在後面不久就迎來了被蔣介石槍斃的結局。在抗戰期間,酆悌擔任長沙警備司令,當時武漢失守,國民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計劃保護長沙,為了避免長沙還有物資落在日軍手中,國軍制定了“焦土抗戰”計劃,所謂的“焦土抗戰”是國民政府在物資上面都澆上了燃料,這樣即使日軍搶了物資,他們也會陷入圈套。
當然計劃很好,卻敗在豬隊友身上。當日軍到達新牆河與國軍隔河對峙時,譯電的人員卻粗心地将新牆河翻譯成新河,這兩個地區一個距離長沙城120公裡,另一個3公裡。國軍眼看日軍快來了,都沒核實情報,就直接下達士兵放火。當時,長沙城還有5萬多群眾沒有撤離,很多人都以為日軍已經到達城内,紛紛慌忙逃路,有的人因踩踏而死,有的被汽車壓死,再加上大火圍攻着這座城市,足足燒了5天才被撲滅。這件事的嚴重後果則是三萬多人死亡,而長沙城内90%以上的房屋都被燃燒殆盡。
這件事發生後群眾讨伐國軍的不負責和粗心,于是在11月18号,酆悌被判有期徒刑,但蔣介石看到判決後不滿意,他覺得長沙發生大火主要是酆悌這個長沙警備司令的責任,他必須要負全責,執行槍斃。于是,1938年11月20号,酆悌在長沙南門口被人執行槍決,結束了他這短暫而又凄慘的小半生。
值得注意的是,酆悌翻譯的“蓋世太保”并沒有頂着這個名字的風光太久,這支秘密警察組織臭名昭著,在二戰期間他們大肆迫害猶太人和無辜的群衆。在二戰結束後,這群劊子手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代價。德國戰敗,“蓋世太保”很快被取締,他們被盟軍逮捕後處決的處決,逃跑的逃跑。那些逃跑的最終也沒有逃得太長久,最後一名“蓋世太保”在1962年被以色列特工部門逮捕并處以死刑,至此,“蓋世太保”這支德國秘密警察組織在1962年終于落下帷幕。
如今的“蓋世太保”名存實亡,它也成為了很多影視劇的反派組織,即使這個名字再怎麼風光,到頭來這群劊子手也不配擁有這麼好的名字,他們罪有應得,希望越來越多的好翻譯能夠落到配得上這個名字的人或事,否則落得像“蓋世太保”這樣的結局,最後也隻會成為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