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洋泾浜》《九曲橋》 《十六鋪》《四馬路》《百樂門》《上海解放》……2022年新年第一天,《回眸——上海百年紀事》人物畫苑作品展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拉開帷幕。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展覽由上海美術家協會、上海民盟書畫院、虹橋當代藝術館主辦,上海人物畫苑和上海國稷美術館承辦。

近百幅人物畫,聚焦“上海百年紀事”

作為一個主題性美術作品展,《回眸——上海百年紀事》由滬上諸位人物畫家以“人物畫苑”的名義發起開展。展示的近百幅人物畫,既有畫家們新創作的作品,也有從近年他們創作的大量主題作品中篩選出的精品力作。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展覽中特别引人矚目的是一套《上海百年紀事》作品,整個畫展以此為題。《上海百年紀事》選取老上海典型地點,并圍繞該地點發生的故事為主題,畫面中,既有市民百态,也不乏大量的曆史人物和重要曆史事件。該套作品由《洋泾浜》《九曲橋》 《張氏味莼園》《十六鋪》《四馬路》《愛俪園》《百樂門》《大世界》《上海解放》等構成。

一百年前,上海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遠東繁華大都市。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在這裡碰撞交鋒;傳統文化和進步文化在這裡角逐交融,沉澱出了林林總總的精華與糟粕,留下了無數重要遺迹和值得記載的故事。人物畫苑的畫師因為常年從事上海題材作品的創作,他們對百年來上海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着非常深刻的記憶和烙印。

人物畫苑召集人葉雄告訴記者:“創作這套作品的動機由來已久,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畫過一套老上海題材的連環畫《子夜》,之後一直有繼續創作老上海題材作品的願望。以往我雖然畫了一組中國畫《十六鋪》,但勢單力薄,不成氣候。這次人物畫苑的畫家們一起努力,從上海各個角度挖掘,各種風格荟萃。人多力量大,大上海的宏大場面一下子就跳出來了。”

畫苑畫師、上海美協連環畫年畫藝委會主任桑麟康深有同感。幾年前,桑麟康畫過一本《大世界》連環畫,搜集過大量的資料,這次創作,相當于三百多幅連環畫作的集中演繹。

幾易其稿,藝術上取長補短

談起創作過程,畫苑畫師忻秉勇說:“難度真不小!”畫師們雖然有過幾十年的人物畫創作經驗,有幾位還屢獲國家級藝術獎項,但對于這類風俗畫的創作,大部分畫家還是第一次。

為了畫好這套作品,他們查找了大量曆史文獻和書籍資料,深入走訪老一輩知情者,詳細搜集各種有關老上海的素材。創作中幾易其稿,風格上保持其獨特的個性,表現手法上做到互相靠攏,藝術上互相取長補短。

由于畫面人物多,要表現的故事情節多,時空跨度大,對畫家們來說把控難度相對較大,是以下的功夫也非常深。畫苑畫師、原梅山畫院院長朱新龍說:“這套作品創作完成後,我們試着在公衆号上推出,反響相當不錯。各領域專家、學者對我們寄予厚望,在鼓勵的同時,還提出了不少很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從振興上海寫實人物畫作的高度,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對我們畫苑的畫師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

畫師奚文淵說:“這次展覽還得到了不少企業和機構的青睐和幫助。虹橋當代藝術館是首展,此後2月16日将移師上海國稷美術館繼續展出;再後,已經有幾家美術館發出邀展預約。《上海百年紀事》九幅作品作為畫家們創作的第一部分,未來,我們打算繼續畫下去。”

上海需要紮紮實實表現上海曆史題材的作品

為上海百年“畫像”,《回眸——上海百年紀事》開幕

人物畫苑作品研讨會已在元旦前一天(2021年12月31日)舉行,與會上司和專家對于目前人物畫尤其是寫實人物畫創作現狀,圍繞展覽内容展開研讨。

知名畫家汪觀清表示,“畫家應該有社會擔當,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是靠人在推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物畫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和廣泛的關注。”

在汪觀清看來,受市場經濟影響,人物畫家越來越少,甚至許多以重大紀念日為主題的畫展上,主題創作和人物創作嚴重缺失。“在這個畫展上,我們通過他們的作品,看到了這些寫實人物畫畫家的堅持。他們不僅抱團精心創作了《上海百年紀事》這麼一套高難度、高品質作品,他們的其他人物畫作品也是精彩紛呈。希望他們繼續努力,為振興上海的寫實人物畫作出一份貢獻;同時,影響更多的畫家貼近生活、表現生活,多出讴歌時代、反映人類社會進步,再現曆史重大事件、光大先賢英模先進人物精神的作品”。

“人物畫苑能夠團結起人物畫家,立足于上海本土,創作正能量的反映上海的主題作品,這是值得我們加以支援和肯定的。”上海美協主席鄭辛遙說:“上海的一批從連環畫裡走出來的人物畫家,有事業心、有責任心,在年逾古稀之際在中國畫的道路上繼續研究和探索,創作出了一組老上海題材和一批主旋律的作品。這些作品思想性強、主題鮮明,在藝術的處理上有突破,繼承傳統基礎上結合國畫處理手法,既保持了國畫的格調,又極具通俗的觀賞性。”

知名人物畫家毛國倫說:“上海需要這樣的紮紮實實表現上海曆史題材的作品。”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熊月之說:“從整體上來看,這些作品生動地反映了上海社會的衆生相。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上海是怎樣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從中人們可以了解上海的曆史,解讀上海的紅色文化,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教科書。”

此次研讨會上,與會人士指出,當我們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回眸百年前的這段曆史,用藝術的視角觀照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審視上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于探究城市精神的産生根源,搭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形成脈絡,有一個嶄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