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學生發現中國烈士墓,百年無人祭拜,墓碑上兩個刻字令人憤怒

沙場上為國盡忠,犧牲後魂歸故裡。一些沙場上犧牲的戰士,戰友和政府會盡最大的努力,避免忠魂埋骨他鄉。然而隔海相望的日本,中國留學生發現有幾座中國烈士墓地,近百年來這幾座墓地無人整理,令人氣憤的是,墓碑上赫然刻着兩個大字,充滿對中國烈士的侮辱!

留學生發現中國烈士墓,百年無人祭拜,墓碑上兩個刻字令人憤怒

中國烈士墓碑

中國烈士墓碑上刻了什麼字?為何中國烈士的墓碑會在日本?這件事最後會有什麼發展?

日本陸軍墓園淩辱中國烈士

1945年夏,日本在各個戰場上已經頻臨崩潰,出于僥幸心理蘇聯不會參戰,為了虛僞的武士道榮譽,依舊在戰場上頑抗。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裕仁天皇釋出投降诏書,曆經八年,中國軍民付出巨大犧牲取得了抗戰勝利。

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暴行罄竹難書,為了給遇難的無辜平民和犧牲的戰士道歉,中國将藏重康美等四名日寇以跪姿下葬于雲南騰沖烈士陵園,并在上面刻着兩個大字“倭冢”。全國人民得知此事,無一不拍手稱快。

日本政府得知這件事後,感覺受到羞辱,立即在國際社會上号召對中國譴責,認為中國這樣做就是在侮辱日本,要求予以拆除。中國斷然拒絕了日本的要求。當時日本政府的不要臉程度,直至2003年才被揭露出來。

2003年,中國留學生楊海嘉,學習的是曆史專業,沒事喜歡遊覽日本的風土民情。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在日本郊外四處遊玩,當他走到正天山陸軍墓園之時,突然發現日本墓園有中國烈士的10塊墓碑,不過已經長時間沒有整理,顯得十分荒涼。

留學生發現中國烈士墓,百年無人祭拜,墓碑上兩個刻字令人憤怒

走上前去,隻見赫然刻着兩個大字“俘虜”,楊海嘉感到十分憤怒。經過仔細觀察後發現,有5塊墓碑能夠看清名字,他們是劉漢中、李金福、楊永寬、西方診、呂文風,剩下的5塊墓碑已模糊不清。同周邊其他花團錦簇的墓碑相比,這10塊墓碑許久沒有整理,顯得十分荒涼。身為留學日本的中國人,楊海嘉對眼前的景象感到十分痛心。

曆史上,很少有國家會将敵國死去的士兵埋葬,修建烈士墓更是少見。日本人在中國烈士的墓碑上刻着“俘虜”兩個大字,很明顯就是侮辱中國的烈士,可謂費盡心機羞辱中國。

那麼中國的烈士墓為何出現在日本的陵園中?為了查清楚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楊海嘉回到學校查閱資料請教老師,拜訪當地老人,一個掩蓋多年的曆史漸漸浮出水面,令他感到震驚的是,中國的烈士竟是用那樣的身份來到日本。

甲午戰争中國戰敗

中國的10位烈士是如何來到日本的?為何日本人在他們的墓碑上刻上“俘虜”二字?

進入十九世紀中期,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用炮艦打開了日本和中國的國門。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要想避免屈辱的國家命運,隻能朝着西歐發達國家看齊,進行經濟、軍事改革,增強國家實力。

于是日本明治維新開始了。日本派遣使團考察西歐發達國家,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當時的日本天皇年僅15歲,更是不遺餘力支援改革。日本除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外,同時大力發展軍工産業,進行軍事改革。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面積狹小,資源匮乏,發展經濟十分依賴對外貿易,是以十分重視海軍力量的發展。日本為了加快艦隊建設,拿出了國家一半的經濟預算,同時天皇還拿出自己的私庫,支援日本軍事發展。

日本明治維新後,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國力逐漸增強,先後同西方列強廢除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國家主權,實作國家發展近代化。明治維新是日本發展的轉折點,自此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迅速成為亞洲數一數二的強國,乃至世界強國。

日本在拼盡全力往前趕的時候,中國也開始了洋務運動。當時受太平天國運動和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政府深感局勢艱難,開始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裝備、生産技術,以維護統治。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建立了江南制造總局、安慶内軍械所等第一批軍事工業。

第一次鴉片戰争中,英國憑借先進的海軍優勢,對中國東南沿海造成巨大威脅。為了鞏固海防,洋務派的一些人,提出建設海軍,鞏固東南海防。

在李鴻章的努力下,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為了增強北洋水師的戰力,起初清政府還是下了工夫的。先是從國外引進10餘艘先進炮艦,每年撥出400多萬白銀發展北洋水師。

剛開始清政府舍得花銀子,北洋水師的戰鬥力還是很可觀的,是當時中國四支海軍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北洋艦隊的實力已經達到亞洲第一的水準。甲午戰争前,日本的鐵甲艦幾次受到北洋艦隊重創,這使得日本海軍對北洋艦隊極為忌憚。

然而後來,随着清政府越來越腐敗,沉迷于奢靡享受的清朝統治者,舍不得對北洋水師投銀子了,慈禧太後認為北洋水師已經足夠強大了,便将北洋水師軍費拿去修建頤和園。自從1889年之後,北洋水師每增加一艘軍艦,最快的艦船1小時23海裡。

留學生發現中國烈士墓,百年無人祭拜,墓碑上兩個刻字令人憤怒

北洋水師官兵

1890年後,正趕上歐洲艦船大力提升速度的時候,清政府卻停止購買軍艦。

1894年夏,北韓半島局勢緊張,中日之間爆發大戰已無法避免,李鴻章向朝廷請求劃撥200萬軍費,來招募士兵,購置先進艦船。然而李鴻章萬萬沒想到,這個節骨眼上,朝廷拒絕了他的請求。

朝廷給李鴻章的理由十分充分:大壽

朝廷計劃給北洋水師的軍費是18萬,在李鴻章的努力下,提高到150萬,但這筆錢一直到甲午戰争爆發,北洋水師也沒有領到。

反觀日本,對于海軍建設可謂傾舉國之力。日本為甲午戰争準備了1.6億兩白銀,戰争期間為了購買軍艦,天皇一天吃兩頓飯,皇後将首飾賣掉,可見日本對此戰的重視。日本軍艦“吉野号”,這艘軍艦原本是英國為清政府定制的,這艘軍艦的預算成了慈禧的六十大壽禮金,最後日本天皇号召群眾捐款,才買到這艘軍艦。

1984年7月,甲午戰争爆發,李鴻章采取了退守保艦的政策,低估了日本海軍的野心,最終甲午戰争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此戰中清軍投入63萬人,陣亡31500人,2000人被俘。後來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大部分戰俘得到了釋放,日本暗地扣押了10名戰俘,将他們帶上日本本土。

留學生發現中國烈士墓,百年無人祭拜,墓碑上兩個刻字令人憤怒

甲午戰争與鄧世昌

為了從這些戰俘口中得知中國海軍的情報,日本人對他們進行嚴刑逼供,他們誓死不願出賣祖國,被惱羞成怒的日軍殺害。10名戰俘遇害後,氣憤不已的日本人将他們10人葬在日本軍人墓地前,在碑文上刻上“俘虜”二字。

日本羞辱中國的深層原因

日本将中國10名戰俘葬在日本軍人墓地前,用來羞辱中國,源于日本在中國面前的極度自卑。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但反抗日本侵略時,總罵他們為“小日本”、“日寇”,原因要從中國先輩屢次擊敗日本的侵略野心說起。

公元633年,大化改新後,日本國力得到提高,開始四處炫耀武力,試圖吞并中國的藩屬國北韓。日本派出6萬軍隊加上1000艘戰船,而唐朝隻出動了1萬人加100多艘戰船。

日軍和唐軍在白江村相遇,日軍見唐軍人少,一股腦地往前沖,也沒有什麼章法可言。唐軍在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利用弓箭發射車發起火攻,一連燒掉日軍400多艘戰船。史書記載當時“煙炎灼天,海水皆赤”。就這樣,唐軍以少勝多,白江村一戰打敗日軍。

此戰後,日本對唐朝服服帖帖,畢恭畢敬。唐朝的使者前往日本下诏,日本天皇下跪接受唐朝聖旨,以示對唐朝的尊敬,成為唐朝的學生。

留學生發現中國烈士墓,百年無人祭拜,墓碑上兩個刻字令人憤怒

日本遣唐使形象

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野心急劇膨脹。為了建設一個超級大帝國,豐臣秀吉于1592年3月,指令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率領20萬大軍攻打北韓。

明朝以4萬大軍一舉擊退20萬日軍。此後經過幾場拉鋸戰,日軍被迫原路傳回,自此豐臣秀吉一蹶不振,不久後郁郁而終。

日本幾次挑戰中國,無一不是大敗而歸,這使得日本在中國面前産生了自卑感。日本每次戰敗後,都會分析失敗的原因,一直想要找個機會,打個翻身仗。

于是在甲午戰争前,日本上下傾盡全力支援軍隊建設。日本赢得甲午戰争後,日本人開始變得自大起來,甚至創造出“支那”、“支那人”來貶低中國。

日本在10名中國俘虜葬在日軍墓地,墓碑寫上“俘虜”兩個字,借以宣揚他們甲午戰争的勝利,從中可以看到日本強烈的自卑情結。

楊海嘉将這件事發在網上後,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前往祭拜,這件事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在輿論的壓力下,日本政府将“俘虜”兩個字清除,我們的烈士不再受到屈辱。

每一個為國沖鋒在前線的戰士,無論是戰死沙場還是不幸被俘,他們都值得我們敬重,好在如今已經正名,得以告慰這些埋骨異國他鄉的忠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