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一說起那段晚清時期的曆史,始終逃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鴻章。進士出身的他,曆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位皇帝,是晚清時期說一不二的朝廷重臣。

李鴻章出身于安徽李氏大族,他的後代也是人才輩出

。最出名的要屬他的曾外孫女張愛玲,是中國現代著名女性作家,其作品《傾城之戀》、《小團圓》等,在文學界有着較為重要的地位。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而李蔭軒,卻是李鴻章一位不出名的後人。他是李鴻章五弟李鳳章之孫,是中國現代著名文物收藏家、藏書家。他生活簡樸,行事低調。卻做了一件事,連國家都曾對他表達感激之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李蔭軒老人因病去世。其夫人照其生前囑托,将家中藏品盡數捐給國家。

捐獻文物數目之多,竟然能堆滿了72間房,足足裝了6卡車

李蔭軒為何擁有如此多藏品,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将這些曆經千辛萬苦得來的寶物悉數捐給國家呢?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年少成趣:沉迷收藏

當别的十幾歲的少年還在整日瘋玩,未有定性的時候,李蔭軒就已經找到一生最愛,甚至願意為之奉獻畢生精力的事情,那就是收藏。

十幾歲時,李蔭軒就開始收藏各個朝代的錢币。然而,收藏費時,費力,更費金錢,大部分人經常會因為種種困難而中途放棄這一愛好。好在李蔭軒家境殷實,父母也非常支援,是以,李蔭軒才能不斷地堅持。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或許是因為真正的熱愛,李蔭軒在收藏錢币之餘,還總是找來曆朝曆代相關的曆史資料文獻,将不同錢币的由來、特點、制作工藝等盡數掌握,正因如此,他不僅得到了珍貴的錢币,還真正了解到這些古物背後的曆史。

鴉片戰争爆發以後,外國列強陸續通過戰争手段打開中國的對外大門,國人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外國事物,

李蔭軒也就此機遇,開始接觸并收藏外國錢币

。據相關資料顯示,李蔭軒曾收藏古希臘、古埃及等地的古代錢币,其中蘊藏的價值着實不容小觑。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随着不斷地收藏錢币,李蔭軒在收藏界名聲大噪。有些古玩店開始競相邀請李蔭軒“出山”,為他們收集文物,有人甚至出高價,親自上門,欲購其手中藏品。

李蔭軒不假思索,果斷拒絕。

因為在他看來,收藏錢币,不為名利,不為金錢,隻為滿足心中愛好

。值得敬佩的是,李蔭軒即使擁有價值連城的藏品,也始終生活簡樸,淡泊名利。此種品質,實乃難能可貴。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後來,李蔭軒的古物收藏範圍擴大,開始注重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收藏。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李蔭軒開始收藏大陸古代青銅器。

青銅器與别的古物不同,它主要出現于夏商周時期,再加上當時制作水準相對落後,制作工藝相對粗糙,以至于到了近代,很少有年代清晰,且品相完好的青銅器供人收藏。

李蔭軒對旁事可以毫不在意,但隻要事關收藏,他便“着了魔”。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古物若年代久遠,難以尋找時,他會翻遍相關資料,跑遍古玩市場,隻為尋得一絲線索;若資金短缺,不能購買古物時,他會節衣縮食,開源節流,隻為購得一件心心念念的藏品。

大陸宋代陳頤曾說過:“未見樂趣,必不樂學。”

對于李蔭軒來說,正是如此。如果不是真正的熱愛,李蔭軒又怎會在收藏這件事上付出如此多的時間和經曆呢?

動蕩時期:相關部門代為保管

在動蕩時期,許多人遭受了批評,李蔭軒也不例外。為了保住這來之不易的藏品,

李蔭軒曾想過各種辦法,可都無濟于事。

就在李蔭軒一籌莫展之際,上海博物館向他伸來援手。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一天,上海博物館的幾位相關從業人員上門拜訪李蔭軒老人,在交談一番之後,李蔭軒考慮再三,隻得“忍痛割愛”,将心愛的青銅器傳遞給上海博物館,希望其代為保管。

據說當時博物館來接手這些藏品的時候,所有藏品一共裝滿了6輛卡車,随後竟然堆滿了72間房。

正是以緣由,這批寶貴的青銅器才能逃避災難,李蔭軒一家也恢複了平淡的日子。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心态轉變,全部捐給國家

步入老年後,李蔭軒整日無事可做,便開始整理自己收放藏品的庫房。看着畢生收集來的寶貝,他在欣喜之餘,總有一些莫名感歎。

随着年齡漸長,李蔭軒老人對于收藏這件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他回想自己數十年的收藏歲月,其中有過收獲珍寶的喜悅,有過愛而不得的遺憾,但卻從未想過收藏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經過細細回想和揣摩,李蔭軒終于頓悟:如果将這些藏品困在身邊,隻有我獨自一人可以領略它們的魅力,也隻有我感受它的悠久曆史。那麼,如果将這些藏品捐獻給捐給國家呢?

唐太宗李世民有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這一件件的文物,何嘗不是一面面鏡子,可以帶領人們感受過去的曆史,了解先輩們的生活點滴。

如果将文物放在博物館展出,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到中國古代文化之美。

其中意義,不可言喻。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想明白以後,李蔭軒釋然了,決定将自己多年珍藏文物盡數捐給博物館。可惜這是,李蔭軒身體狀況太差,于1972年與世長辭。李蔭軒臨終時,将捐獻一事托付給妻子邱輝。

邱輝遵守丈夫的臨終遺願,将其畢生所藏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對于李蔭軒老人的大局觀念表示了非常誠摯的感激之情。

李鴻章後人将所藏古董全捐國家,堆滿72間房,足足裝了6輛卡車

李蔭軒老人一生收藏,一生都在付出時間和精力。在經曆苦難之後,他真正意識到收藏的價值不僅是為了滿足個人愛好,它還有更高的價值,就是能夠

通過這些“曆史的禮物”讓更多的人了解曆史,感受曆史

世界上總有像李蔭軒這樣的人,他們看似普通,行事低調,

但是卻可以不計得失,甯願犧牲個人利益,也要為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才是真正值得當代人去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