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晚清名臣李鴻章可以說是晚清曆史上被提及最多的一個人,有關于他的争議至今還未停息。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但也有人說:“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容闳所編寫的《西學東漸記》中說李鴻章有:“私産四千萬以遺子孫”。
關于李鴻章到底有多少财富,并沒有一個準确的記載,不過李鴻章家族在合肥确實是富甲一方的豪門望族。
李鴻章的後代中,最受關注的人應該就是張愛玲,張愛玲編寫《傾城之戀》、《小團圓》時至今日依舊在文壇占據着重要的一角。
至于李蔭軒這個名字,就少有人耳聞了。
李蔭軒是李鴻章五弟李鳳章孫子,也是他的侄孫,1911年出生于上海,家境非常殷實,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李家人在清朝滅亡後,大多選擇了從商,不過李蔭軒卻不喜歡經營生意,倒是酷愛收集古玩,古錢币、青銅器、字畫、金表都在李蔭軒的收藏之列。
十來歲時,他就已經開始收集古玩,父母并沒有幹涉他的愛好,反正家族也有足夠的錢供他花銷,李蔭軒收集古文除了收藏外,還找來了相關的史料,對這些藏品一一做了一個鑒定,并記錄這些古董的身處的年代、曆史。
他購置古董的行為,也讓他在古玩市場留下了一些名氣,不過李蔭軒對收藏古玩一事十分低調,還給自己取了一個假名包申甫。
他的穿着打扮十分講究,整個人看上去長得十分儒雅,行事又低調,難免給人一種神秘之感,李蔭軒雖然繼承了家業,但不善經營,家道是以中落,不過李蔭軒熱愛古玩依舊不變,常常節衣縮食購置古玩。
這些古董藏品也是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房間,細細一數竟然堆滿了72間房之多,從秦漢青銅器到明清圖書各樣都有。
他所收藏的中國曆代錢币,加上外國稀有的錢币,一共多達3萬玫,一些公開的披露的資料顯示,李蔭軒收藏的唐代高昌國所鑄的“高昌吉利”屬于存世的孤品,還有一件西周小臣單觯的青銅器,上面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成王平定武庚之亂,光是這兩件的價值就難以估量,而李蔭軒收藏這樣貴重的青銅器竟然也有幾十件之多。
李蔭軒在收藏界很有名氣,馬承源又跟文物打交道,兩人早就成為了朋友,李蔭軒就以“代管”的方式将這一片古董全部移交給了博物館,由他們來照料,馬承源和幾位同僚清點的一天一夜,将每一件文物都做了記錄,這72間房的古董文物,一共裝了6卡車。
因為是馬承源是“代管”,隻要李家想要将它們收回也是可行的,在70年代之後,馬承源也信守了承諾,準備将這批古董文物還給李家。
不過李蔭軒在1972年就去世,李蔭軒的妻子帶着他的留下的遺囑找到了馬承源,在臨終前,李蔭軒依舊還在擔心自己的這批古董文物沒人照顧,他就決定就這些文物永久的捐獻給博物館。
這麼大的一批文物從此落戶上海博物館,馬承源也是深感責任重大,為了保護這些古董文物四處奔走,他身上不僅有着保護古董文物的責任,更是帶着一個承諾,李蔭軒于1972年去世,馬承源在2004年病逝。
但是今天,位于市中心人民廣場上,已擁有21個門類60萬件文物,珍品達12萬的上海博物館新館,它已經成為了一個城市的标志,它也紀念着這些先輩們孜孜不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