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階段是中華人民凝聚力的巅峰,那時候,所有的中華人民心裡都隻有一個目标,那便是勝利。全國各地前所未有地一緻對外,國民政府主要承擔的正面戰場是戰争中極關鍵的構成部分。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這些,而在這些戰争中,總有幾個名字在人們的腦海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鄭洞國,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最開始參與抗日戰争的國民黨将領,他在台兒莊大戰和昆侖關大捷上都立過赫赫戰功。
但這名傳奇名将的感情曆經卻可以說是一波三折。鄭洞國出生于1903年,由于生活時代較早,他14歲時就在爸爸媽媽的操辦下與大自身八歲的覃臘娥結婚了。

夫婦二人盡管年紀相距很大,但感情十分好,一直都舉案齊眉。但這一段婚姻則是結束得令人措不及防。1930年在參與中原大戰期内收到了一份電文,帶來了老婆去世的資訊。那樣的資訊一度讓鄭洞國憂傷到昏厥。但再大的不幸都不可以阻攔戰争的步伐,鄭洞國還要再次作戰。
他收攏自身的悲痛,在之後的戰争中持續強大地打擊對手,工作也一路高歌。長城抗戰完畢後,他前去南京市通路住院的朋友肖執中。在這兒他巧遇了自己以後的老婆,肖夫人時年十七歲的堂妹陳。陳的爸爸曾是國民政府的殿堂級角色,之後又開了法律事務所,在那時候知名度巨大。
她自己也有着十分優異的才能,會說英語,字也寫得非常好。鬥志昂揚、發展前途很好的青年将軍和年輕貌美生活優渥的溫文爾雅,僅是見到這幾句話就能引起大家成千上萬的遐思。
話本裡的故事往往經典,通常是由于實際已開演過很多遍的原因。二人快速墜入情網,迅速就定好了終生,結婚後也十分相愛。即便戰争驅使二人長期分離,但就是稍有空歇,陳都會竭盡全力與丈夫歡聚。1939年,迫于戰争的壓力,為了讓部隊的戰土們可以更為潛心地投入作戰中。
很多人都把自身的爸媽接到了昆明市,鄭洞國也是如此。陳在昆明市竭力地協助自身的丈夫,她舉行了軍内公益慈善捐款晚會,實際效果非常好,獲得了“怒江之花”的頭銜。
而在1943年,鄭洞國前去印度出任師長時,陳乃至穿越擁有“死亡飛行線”之稱的駝峰航線隻求與丈夫見上一面。那樣可以為了另一方冒着性命的風險,在戰争時代,歎一句“情比金堅”都不算過。抗日戰争完畢後二人臨時在上海定居了一段時間,感情依然非常好。
由于沒小孩,陳還領養了她弟弟的女兒。1946年,鄭洞國被派到長春市,然後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圍困了2年,期内陳寄信說為鄭洞國替蔣介石賣命而覺得憂慮和難過。
之後鄭洞國于1949年在長春市起義,陳又像當初一樣不顧風險穿越萬水千山隻求與丈夫相遇一次。二人感情逐漸發生裂縫是在1951年鄭洞國傳回上海治胃病,1952年恢複後要前去北京市居住,可陳卻一反常态地以北京天氣很冷,自身水土不服情況為由回絕北上。
乃至在第二年寄了一封離婚協定。這一段感情結束得這般忽然,真是令人摸不着頭腦,前邊感情有多深沉,後邊的末尾就會有多輕率。不僅我們不能了解,就連當事人鄭洞國都感覺十分荒誕。但二人之後都分别踏入了另一段婚姻。
陳迅速與一位鐘姓男人完婚,鄭洞國在1955年與顧賢娟完婚并生下閨女鄭安玉。二人婚姻雖然裂開,但仍然保持聯絡。可陳的第二段婚姻也沒有邁入幸福的結局,陳的丈夫因事坐牢,刑滿釋放後也貧困潦倒。
之後來到蘇州市的鄉村,最終病逝。丈夫的遭受讓陳的日子十分不容易,是以她在1972年聽聞顧賢娟過世時,來到北京市,期待可以與鄭洞國複合,可卻除了一次看望後再沒有取得所有的回複。
而鄭洞國就算子女再怎樣勸導,也沒有複合的念頭。盡管曾有過奮不顧身的感情,但是要修補一塊早已粉碎的鏡子,幾乎也不是容易的例子,之後也不會再有。有裂紋的鏡子,有皺褶的薄紙,都代表着以前幸福卻永遠回不去的感情。
是以無論多麼年輕氣盛,無論那時候多麼不顧一切,都永遠不要做讓自已後悔莫及的決定,由于如果你決定作出更改,那麼以前永遠都隻能是以前。大家對此怎麼看,不妨談談各自的觀點!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先分享到這裡,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讨論交流,感謝大家的閱讀與支援,咱們下期再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