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會圖》所展現的宋人茶道

《文會圖》所展現的宋人茶道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文會圖》是一幅重要的宋畫傳世之作,具有多方面的曆史文化價值。有關此圖的話題,已逐漸成為熱點,下面我們單從茶道方面,再作一些有趣的補充。

此圖描繪一群文士正在園中歡會。八個文士圍坐于一張巨大的黑漆方桌旁,其中一人正打着瞌睡,聯系到圖右上宋徽宗所題“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揮毫醉醒中”,可知其人正在醉中。大方桌上,馔具食物,琳琅有序,四邊還擺有十套個人用餐具。坐上席的文士背後,還有一個大石桌,上有琴一張,錦紋琴套一、書本三,古鼎一。大方桌斜下位置,紫薇與翠竹之間,還有一道士、一文士在交談,顯然他倆是暫離坐席。

圍繞大方桌及文士,還有五位侍者,其中那位須髯、綠袍的男子,當是一位樂工。他手執拍闆,似正觀望宴席的情勢。筆者目前所見有關此圖的解讀,都是将此人作為文士,當是誤讀。

圖前景位置,還有五位侍者半環繞着兩張小方桌,桌旁桌上還有炭爐、燒水壺、鼎盂、具列、木桶、梅瓶、笆簍、執壺、碗盞等什物,與中景文士、侍者及什物密切呼應。

因為圖中有一文士正處于酣醉之中,且大方桌上簇饤的都是鮮桃、蓮蓬之類,顯然此文會已處于酒後的階段了,主賓所用的飲品自是以能解酒為宜。大方桌上主賓面前的飲品,用的是淺色盞托,前景中的侍者們正在備辦的飲品,用的是黑色盞托,顯然兩者是不同的飲品。但這兩者到底是什麼飲品呢?

前景左數第二位侍者,可以幫助我們。隻見他一手持匕,向碗盞中擊拂,一手托盞,這正是最具特征的點茶動作。如北宋蔡襄《茶錄·點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1999年8月,河南登封黑山溝出土的宋代壁畫《備宴圖》,亦可資參觀。是以,可以認為侍者們正在備辦的是茶。

而茶自古以來就是消渴、祛熱、解酒的良物,如《唐本草》所記:“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瘘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又如唐陸羽《茶經·一之源》所記:“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宋人的詩詞則更多記載了茶解酒的功效,如北宋人宋庠《觀文丁右丞求賜茶因奉短詩二章》其一:“慧露真腴内消熱,可煩霞腳一瓶春。”黃庭堅《品令·茶詞》:“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孔平仲《建茶一首》:“建茶一杯午睡起,除渴蠲煩無此比。”都與此圖的情形相映照。

《文會圖》所展現的宋人茶道

既然已知侍者們正備辦的是茶,那麼主賓正在用的飲品,如果了解宋人的宴飲習慣,也可以推知了:當是同樣可以醒酒的某種湯。如黃庭堅《鹧鸪天》:“湯泛冰甆一坐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燈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醒酲魂。與君更把長生碗,聊為清歌駐白雲。”寫的就是長松湯解酒勝過名貴的壑源茶。南宋人程珌《鹧鸪天·湯詞》寫的則是扶桑椹湯神奇的解酒之功:“飲罷天廚碧玉觞。仙韻九奏少停章。何人采得扶桑椹,搗就藍橋碧绀霜。凡骨變,驟清涼。何須仙露與瓊漿。”

與那位點茶者動作最能對應的,是他右手邊的侍者。此侍者立于炭爐前,爐上有兩個白色的燒水壺,顯然,他的職責是候湯。何謂候湯?北宋人蔡襄《茶錄·候湯》曰:“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況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那兩個白色的燒水壺,當為銀質,也合于陸羽《茶經·四之器》論鍑之言:“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銀也。”(《說文》:“鍑,釜大口者。”)

圖中最不能讓人明了的,就是點茶者左手邊,持青花大盆的侍者。他在做什麼呢?筆者認為他的職司是熁盞,聯系他左右兩個侍者的動态:一個在點茶,一個在擦桌子,即可推知。熁盞,現在一般稱為溫盞或溫杯,即預先用熱水将茶盞等燙熱。蔡襄《茶錄·候湯》曰:“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南北宋之際的王千秋《風流子》:“卷茵停舞,側火分茶。笑盈盈,濺湯溫翠盌,折印啟缃紗。”也是說在點茶前,須先溫盞。此刻,這位侍者應是剛剛才把熁盞的工作完成,他手持的那個青花大盆,就是用來熁盞的盛具,相當于現如今功夫茶用的茶洗。

如此,宋人茶道的氛圍、程式及具體的候湯、熁盞、點茶環節,真是活靈活現,而這場華美園林中的茶會,不僅有檀闆七弦的助興,還有文人的詩書風雅,委實也是太令人神往了。

故宮博物院藏《春宴圖》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二種《唐十八學士圖》中的某些場景,與此《文會圖》十分近似。而這些圖的情形亦與明張醜《真迹日錄》、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等著錄一緻。惟張、卞所評骘之“神品”,現在看來,隻有《文會圖》不可名狀的精微明淨能當之,其所表現的茶道情節亦最為精準生動,不僅能與傳世相關文獻相印證,在某些方面,還有所補充,堪稱宋人茶道珍貴的圖像記錄,殊為難得。

作者:黃傑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教授

編輯:徐璐明

策劃:徐璐明

責任編輯:黃啟哲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