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時光在紙上流淌……——行走在二〇二一年的字裡行間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歲月不居,舊年已去。

時光流逝,是永恒的潮流。然而,總有一種方式,能讓時光停駐,甚至回流。這種方式,便是書寫——當一本書付梓時,不同時代的知識與經驗便自遠古或未來而來,向當下彙集,凝聚着思想的火光,讓人們重新了解自身的傳統與所處的世界。

回味2021年的書香,似乎與“百年”“千年”“未來”等時間機關密不可分。書籍,作為各類紛繁複雜資訊的“把關人”,将人類世界的精神财富仔細梳理、積澱傳承。

看,時光在紙上流淌……——行走在二〇二一年的字裡行間

書店一角 資料圖檔

過去的百年 在紙上沉澱

2021年,距中國共産黨誕生之時,整整一個世紀。

百年間,風雷激蕩、星火燎原。

于是,這一年出版界的要務,是循着時間的脈絡而上,追溯百年大黨從誕生到成為國之脊梁的力量源泉。

《火種》一書,正如其名——以20世紀初深重的民族危機開篇,以1929年古田會議收尾,剖析30年間中國大地上的升降浮沉,揭示中國共産黨如何在衆多政治力量中,如“火種”一般脫穎而出,帶領中國走出黑暗的莽原。

《光明的搖籃》,深耕一域——分析1921年的上海,是如何先進思潮湧動、勞工階級崛起、水陸交通便利、通信系統發達、社會組織完善、租界可資利用,最終于石庫門裡誕生“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星火的啟示》,放眼全局——将土地革命、抗日戰争、解放戰争三個時期各革命根據地情況接續成連貫的曆史,考察星星之火究竟如何燎原。

1937年,赫赫有名的《紅星照耀中國》在倫敦出版,它通過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視角,讓世界第一次讀到了中國共産黨人的目标與信念。多年以後,《1937,延安對話》在北京出版。這同樣是一部深入延安采訪之後的紀實之作。曾任美國政府東亞政治經濟顧問的托馬斯·畢森,通過記錄自身見聞和與紅軍領袖人物的對話,再次将讀者帶回長征勝利的前夜,重溫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

革命既然是一項事業,那麼,總需要革命者的吧。

是何人,在青春年華意氣風發之時,告别摯愛的親友,忘卻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投向革命事業?是何人,在南征北戰、戎馬倥偬之際,不忘給自己的妻子寫上家書一封?是何人,在生命結束之際,于刑場舉辦婚禮,以鮮花祭奠熱血,不負短暫的韶華?凡此種種,在報告文學《革命者》一書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浪迹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書寫家們以詩寫史,最終也将史寫成了詩。

先哲堯曾告誡他的繼承人:“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意即,唯有以人民為中心,一個政黨的事業才會蓬勃向前,人民才會成為這個政黨的靠山。

紀實文學《靠山》一書,呈現的正是革命戰争年代人民群衆踴躍支前,與中國共産黨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生動情景。

從1921到2021,時光的車輪行進了百年。

百年的曆史,何以為證?

嚴肅認真的曆史文獻,自然可以。《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以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發展為序,每年擇一黨的重要文獻呈現當年重大事件。最終,一百件文獻串起一部黨的百年不懈奮鬥史、理論探索史和自身建設史。

具有紀年功能的票證,則是輕巧的視角。《郵票中的百年黨史》,遴選上千枚具有特殊紀念意義和曆史價值的經典郵票,以郵票所記錄的經典瞬間,展現百年來中國共産黨走過的曆程。

從1921年開始計算,現今已百年華誕的中國共産黨,是一副怎樣的面容?

《人民最大》一書告訴我們:百年大黨,初心猶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越發清晰。

《百年大黨正年輕》一書告訴我們:百年大黨,朝氣蓬勃——善于危中尋機、困中破局的制勝偉力越來越強。

看,時光在紙上流淌……——行走在二〇二一年的字裡行間

讀者在書店翻閱新書。 光明日報記者韓寒攝/光明圖檔

遠去的千年 被書寫喚醒

同樣是在100年前。黃河中遊,位于河南三門峽市渑池縣的仰韶村,迎來了一支依靠現代技術進行科學發掘的考古隊伍,優美古樸的彩陶破土而出,将一段燦爛的史前文明畫卷逐漸鋪陳在世人面前——中國現代考古學由此發轫。

然而,被考古學家們逐一喚醒、記錄在書卷中的曆史,又豈止百年?

甲骨名噪天下,已有120餘年。甲骨上刻錄的商代文字,則距今3100—3400年。我們的先民們如何祭祀、如何事農、如何征伐?《殷墟甲骨學大辭典》一書,将先民們的生活圖景,通過條分縷析的詞條,一一展示出來。而中華文明的形成,也正如書中一字多形的甲骨文一般,多點發源,最終彙聚成一條大河。

青銅最早出現在中國,迄今已逾4000年了吧。《東亞青銅潮:前甲骨文時代的千年變局》一書,将龍山時代晚期到商代前期的考古材料一一梳理,勾勒出一幅中國青銅文明的源流圖。“與後世人類文明的壯美相比,最早的金屬文明的遺存似乎還缺乏視覺沖擊力,但緣起,往往是最迷人的。”考古學者、本書作者許宏如是說。

仰韶遺址出土的彩陶,揭開了一段距今5000—7000年、中國史前文化的神秘面紗。那麼,它們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嗎?經過精心編輯整理出版的《中國出土彩陶全集》告訴我們:“不是。”大約從公元前7000年前後開始,浦陽江流域的上山文化早期,已經出現了以植物作羼和料的紅衣陶。它們是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彩陶,可能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彩陶。

如上所述,都是從古老的器物中,梳理中華文明的基因。那麼,考古文明與符号本身,以及那些赫赫有名的王朝呢?

“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從三星堆到金沙——中華文明的驚世發現》一書裡,藏着古蜀文明的秘密。它告訴世人,成都平原在商周時期甚至更早,曾有過和中原王朝一樣輝煌燦爛的古文明。

《符号裡的中國》,選取傳世文獻、考古發掘和民間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國的100多個符号——龍、鳳、鴻蒙、祝融、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對每個符号的生成過程、發展流變、現今影響、寓意與應用作細緻考辨。近300幅彩圖,将文化中國的來龍去脈與核心精神娓娓道來。

《唐:中國曆史的黃金時代》,聚焦中國曆史上空前繁榮、壯麗輝煌的黃金時代,在吸納近數十年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将唐代的政治文明、物質生活和審美風尚逐一呈現。

《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如極具視覺和精神美感的宋代一般,從國勢、理學、書法、宋畫、宋詞、宋瓷、名物、茶事、雅集十個側面,編織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學指南。

倏忽千年,星河流轉,有什麼事物是恒定不變的呢?

一是頭上那輪明月,照亮我們和照亮李白、蘇東坡的,是同一個;二則是書籍所沉澱的古樸、溫潤之美,它能如月亮一般,穿越時光,為我們展示千年前的圖景。

未來的命運 在思辨中呈現

書籍的魅力,不僅在于回望過去,也在于預測未來。而且,當書籍的指涉超越國界時,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而休戚與共的特征就越發明顯。

新冠肺炎疫情已萦繞在全球兩年了。對于疾病等相關問題的思考,已經超越技術層面,向哲思邁進。

“曆史的車輪往往被不經意的小石子改變方向;疾病,或許就是那顆最常遇見的小石子。”《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曆史》一書,從重大瘟疫、防疫措施出發,探讨疾病對曆史程序甚至古代思想的影響。以史為鑒,或許我們能夠從中探測自己的未來。

疫苗的研制與改進,是一部人類抗疫的史詩,是科學與工業緊密結合的傳奇。當疫苗研發成功,要進一步向更大範圍推廣時,必然和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醫療體制、自然環境、地區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相融合,也由此帶來全球合作等議題。

《疫苗的史詩:從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是病毒學家的視角,除了回顧人類一步步攻克狂犬病、脊髓灰質炎、B肝等各類病毒的曆程,還着重回應疫苗制造、疫苗成分與疫苗可能引起的并發疾病等争議。

《疫苗: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救星及其争議》,是媒體人的視角,思辨疫苗背後有哪些角力。

《猛藥:為被忽視的疾病創造藥物研發動力》,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視角,它聚焦這樣一個困境:低收入國家飽受傳染病的困擾,然而由于财力有限,相關疫苗研究一直少之又少;發達國家藥企出于收益可能無法覆寫研發成本的考慮,不主張開發新的疫苗。作者提出了一種“疫苗承諾機制”,希望以此激勵針對貧困人口傳染病治療的醫學研究。

世界之大,有五洲四海。世界之小,又如一村落。一隻蝴蝶的飛舞都可能引起一場跨越海洋的飓風。

當世界面臨共同的氣候變化危機時,人類如何處理?《平衡問題》《管理全球共同體》《變暖的世界》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全球合作,通過政策設計減少碳排放。減排所要支出的成本在當下,減排所獲得的收益在未來,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确定“貼現率”,讓減排成本和減排收益達成動态平衡,是作者身為經濟學家的強項。

貧困,也是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

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績,值得好好書寫。《全球減貧案例集》《人類減貧的中國理路》《教育與中國農村減貧》等書籍,是來自社會學界、經濟學界、教育界的不同思考。

仔細盤點2021年出版的書籍,才發覺,一方紙墨原來如此力量萬鈞。因為紙墨背後,站立着無數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科學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他們以書寫的方式,不斷傳遞着理性與智慧的光芒。

願書籍,永遠能給予人安靜沉着的力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1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