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本文3700字,閱讀需要大約8分鐘,請預留充足的時間)

01

曾經爆棚的優越感

還記得2011年剛進入汽車行業的時候,我當時住在上海郊區某合資車企大學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在那個三人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我們來自三個不同部門:我是銷售公司的,另一個是質保部的,還有一個是産品工程部的。

雖然我們來自不同部門,做的工作也截然不同,但大家都對“X國精湛工藝”抱有至高信仰,覺得“X國制造”是最高品質的代名詞,對其“造車育人”的理念也非常認同。

當時身邊的同僚,教育背景都不錯:幾乎清一色的985重點大學畢業生,很大一部分來自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也有不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上海财經大學,還能零星碰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畢業的同僚。我的大學雖然不是北京、上海的高校,但也是山東三所985中的一所。

當時能加入這家位列世界500強第7位、全球銷量最大車企、中國最大合資車企、中國最賺錢車企等光環圍繞的公司,是每一位新同僚的驕傲。因為從投履歷、筆試、多輪面試,到最終被錄取,估計錄取率不超過5%,比考公務員、考研的錄取率低多了。

能被這家公司錄取的畢業生,都是父母眼中的驕傲、同學眼中的榜樣。就連在上海的相親市場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無論郊區拆遷戶的女兒,還是法租界的小囡囡,隻要聽說男方在XX車企工作,基本上不用見面都會答應媒婆。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盛況

我司的人之是以當時在親友中如此驕傲、在相親市場上如此吃香,是因為當時的薪資待遇還是不錯的:

老同僚回憶稱,他們在1990s每年就能拿近20萬的工資;

到了2010年左右,應屆生入職第1年15萬左右,第5年30萬左右;

薪資在汽車行業數一數二,是以幾乎聽不到離職的;

在網際網路、金融業興起之前,除了頂尖咨詢公司、投資銀行,很少有公司能給應屆生開這麼高的工資。

在很長一段時期内,能進入這家大外企,感覺就像進了職業保險箱,成本效益高(工作節奏舒緩,從來不996)、薪資有競争力(當時網際網路、金融還未崛起)、有職業歸屬感(從來不裁員)、有一定社會地位(強勢品牌面對經銷商、供應商)。

作為我司光榮的一員,我曾經見證了它的行業地位:

國内首家合資轎車廠;

國内首家中X合資企業;

上海市曾經最大的稅收大戶;

國内首家年銷量突破100萬的車企;

國内首家年銷量突破200萬的車企;

國内首家累計銷量突破2000萬的車企。

然而,就在它不斷重新整理産銷紀錄的同時,行業正在經曆百年來最大的變革,各種隐憂逐漸浮現……

02

行業經曆巨變

第一大變革是市場容量下滑,過去30年連續增長的車市戛然而止。中國汽車銷量在2017年見頂2888萬輛之後,已經連續多年下滑,預計2021年銷量會落在2500萬輛左右。車企、供應商、經銷商之前習慣了汽車市場長達30年增長,第一次碰到行業負增長,當時的情緒是普遍悲觀的。

從2018年開始,包括外資車企在内的汽車公司陸續開始當機招聘、裁員、取消雙薪,而那時網際網路公司、金融機構的發展卻如火如荼,拼命給員工發獎金、發股票,外資汽車人開始感受到薪酬正在喪失競争力,心态上也開始失去優越感。

第二大變革是國家産業政策的變化,逐漸放松對行業的準入門檻。早在2018年,國家發改委就發文,決定【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将全部取消準入限制。】

這個政策的第一個受益者就是特斯拉,這個政策其實是為特斯拉在華獨資設廠鋪平了道路(也有人了解為國家為了引入特斯拉這條鲶魚,專門為特斯拉量身定制了這個政策)。以前外資車企、民營車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的造車資質,現在通過資質收購、代工等方式,可以輕而易舉地實作。造車門檻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高不可攀,造車不再神秘。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特斯拉是首家在華獨資建廠的外資車企

第三大變革是自主品牌的崛起,開始蠶食中檔外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以吉利、長城、比亞迪為代表的頭部自主品牌,以外資車企難以企及的成本控制、研發速度、精準定位等優勢,不斷俘獲消費者的芳心,消費者不再盲目迷信外資品牌。

自主品牌爆款車型,例如吉利帝豪、長城哈弗H6、比亞迪漢等,替代了原外資産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大概從2016年開始,不少外資汽車人發現,自家産品突然不好賣了,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推出什麼産品,就被消費者追捧的年代了。

第四大變革是外資車企在電動化上普遍掉隊。以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合衆(哪吒)、零跑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初創車企),在電動車賽道将傳統外資品牌遠遠甩在了身後。傳統外資車企在電動車領域,無論在新産品推出速度、新技術的應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還是在成本效益、直營管道鋪設、使用者營運等領域,都被造車新勢力趕超了。

基于以上四個原因,外資車企的薪資待遇不再那麼有競争力,從業者的心态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也展現在職場競争力上。

03

外資汽車人不再受追捧

随着薪資待遇的下滑,以及造車新勢力的崛起,不少身邊的同僚開始看外面的機會。不過外資車企人才市場的供求關系,在過去幾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新勢力第一波挖人潮發生在2015年左右,那時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合衆(哪吒)、零跑、愛馳、電咖(天際)、新特、樂視、賽麟、拜騰、前途、遊俠、奇點、艾康尼克等造車新勢力剛創立,外資汽車人還是很受歡迎的,那時候跳槽到造車新勢力的薪資漲幅往往高達30%~50%。一是因為當時學曆最高、技術最好、視野最寬廣的人都在外資主機廠;二是因為當時造車新勢力都還沒有出車,哪家企業能否存活下去誰都說不準,跳槽的風險極高,必須用高薪資來對沖失業風險。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大部分造車新勢力已經停擺

即使當時跳槽有30%~50%的薪資漲幅,大部分外資汽車人也是不會看外面機會,對待獵頭的電話都是聽一下然後婉拒(例如我自己)。因為造車新勢力失敗的風險很大,跳槽後完全沒有了職業安全感;而且,從世界500強大外企跳槽到幾百上千人的小公司,好多人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兒,因為我們大學畢業時,公司越大越受歡迎,隻有找不到工作的同學才會考慮進中小公司;另外,造車新勢力裡的員工來自各個公司(德系品牌、美系品牌、日系品牌、自主品牌、供應商、經銷商),以前的工作模闆、技術标準、做事風格都不一樣,就連通訊工具也不一樣(外企習慣發郵件,下班後不打擾同僚;民企習慣用企微/釘釘,下班後也瘋狂打電話),磨合起來非常艱難,溝通成本太高了。

可是到了2019年底,造車新勢力第一波倒閉潮到來,樂視、賽麟、拜騰、前途、遊俠、奇點、艾康尼克先後停擺,大量員工被遣散,新勢力一哥蔚來也裁員1200人,人才市場上突然多了許多求職者,但人才需求卻不增反降。前幾年備受追捧的外資汽車人,一夜之間發現竟然接不到獵頭電話了。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蔚來董事長李斌2019年發的全員信

外資汽車人不再受追捧的另外一個原因,在于造車新勢力對人才的需求,跟傳統外資車企大相徑庭。

第一,電動車的動力總成是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而燃油車的動力總成是發動機和變速箱,兩者的技術完全不同。傳統外資車企的動力總成工程師,在大學學的要麼是内燃機專業、要麼是車輛工程專業,對電池、電機、電控這三大電動車動力總成,基本需要從頭學起。造車新勢力不像傳統外資車企那樣願意招聘應屆生從頭慢慢培養,更喜歡招聘能夠入職當天就能獨當一面的人。是以現在的造車新勢力甯可從電池、電機、電控供應商挖人,也不願意給外資汽車人轉行的機會。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電動車的動力總成與燃油車完全不同

第二,電動車的一大賣點是自動駕駛跟智能座艙(語音互動、中控大屏),造車新勢力大部分選擇了自研的技術路線,而傳統外資車企(特斯拉除外)由于習慣了外包給供應商的路徑依賴,傳統外資車企内部基本沒有真正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人才,是以現在的造車新勢力在這兩個領域挖人時,人才要麼來自其他新勢力,要麼來自供應商。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特斯拉Model 3的自動駕駛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小鵬P7科幻的智能座艙

第三,造車新勢力在營銷領域,普遍選擇了線下直營店管道+線上社交媒體營銷+線上使用者營運的政策。而傳統外資車企以前在管道上,全面依賴經銷商完成從選址、建店、邀約、試駕、傳遞、售後等流程;在營銷上側重下線活動與線上硬廣告,完全不懂社交媒體營銷與公關話題炒作;在使用者營運上更是經驗為零。是以,傳統外資車企幾乎找不到造車新勢力所需的營銷人才。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圖中有5家汽車直營店,你能認出幾家?

04

何去何從?

我以前外資車企的老同僚,不少已經像我一樣離開了老東家,現在幹什麼的都有:

有的去了造車新勢力,有的去了其他傳統外資車企,有的去了以前看不上的自主品牌,有的去了自動駕駛供應商,有的去了經銷商集團,有的去VC/PE/投行做汽車産業投資,有的去了咨詢公司的汽車業務,有的做起了奢侈品微商,有的創業做起了相親平台,還有幾個朋友選擇進入壽險行業,做起了保險咨詢與财富傳承。

【原創第57篇】從光鮮到焦慮:外資汽車人經曆職業過山車

離職的前同僚去了各行各業

而留在原機關的老同僚們,大多存在焦慮的心态,既焦慮外資品牌在中國還能吃多少年品牌紅利,又焦慮如果跳槽能不能找到薪酬、工作地點、工作職責都合适的崗位。很多人一邊工作,一邊請年假面試。

“有合适的機會,肯定會離開的”,一位十年前同住大學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舍友告訴我。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轉發吧,多謝閱讀。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10日@中國上海

《理性汽車人》——全球視野、本土經驗、理性至上,帶你掌握更多汽車行業内幕

已入駐平台:今日頭條、微信公衆号、知乎專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