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本文3700字,阅读需要大约8分钟,请预留充足的时间)

01

曾经爆棚的优越感

还记得2011年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我当时住在上海郊区某合资车企大学生公寓中。在那个三人间公寓中,我们来自三个不同部门:我是销售公司的,另一个是质保部的,还有一个是产品工程部的。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部门,做的工作也截然不同,但大家都对“X国精湛工艺”抱有至高信仰,觉得“X国制造”是最高质量的代名词,对其“造车育人”的理念也非常认同。

当时身边的同事,教育背景都不错:几乎清一色的985重点大学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也有不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还能零星碰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的同事。我的大学虽然不是北京、上海的高校,但也是山东三所985中的一所。

当时能加入这家位列世界500强第7位、全球销量最大车企、中国最大合资车企、中国最赚钱车企等光环围绕的公司,是每一位新同事的骄傲。因为从投简历、笔试、多轮面试,到最终被录取,估计录取率不超过5%,比考公务员、考研的录取率低多了。

能被这家公司录取的毕业生,都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同学眼中的榜样。就连在上海的相亲市场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郊区拆迁户的女儿,还是法租界的小囡囡,只要听说男方在XX车企工作,基本上不用见面都会答应媒婆。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盛况

我司的人之所以当时在亲友中如此骄傲、在相亲市场上如此吃香,是因为当时的薪资待遇还是不错的:

老同事回忆称,他们在1990s每年就能拿近20万的工资;

到了2010年左右,应届生入职第1年15万左右,第5年30万左右;

薪资在汽车行业数一数二,因此几乎听不到离职的;

在互联网、金融业兴起之前,除了顶尖咨询公司、投资银行,很少有公司能给应届生开这么高的工资。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能进入这家大外企,感觉就像进了职业保险箱,性价比高(工作节奏舒缓,从来不996)、薪资有竞争力(当时互联网、金融还未崛起)、有职业归属感(从来不裁员)、有一定社会地位(强势品牌面对经销商、供应商)。

作为我司光荣的一员,我曾经见证了它的行业地位:

国内首家合资轿车厂;

国内首家中X合资企业;

上海市曾经最大的税收大户;

国内首家年销量突破100万的车企;

国内首家年销量突破200万的车企;

国内首家累计销量突破2000万的车企。

然而,就在它不断刷新产销纪录的同时,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来最大的变革,各种隐忧逐渐浮现……

02

行业经历巨变

第一大变革是市场容量下滑,过去30年连续增长的车市戛然而止。中国汽车销量在2017年见顶2888万辆之后,已经连续多年下滑,预计2021年销量会落在2500万辆左右。车企、供应商、经销商之前习惯了汽车市场长达30年增长,第一次碰到行业负增长,当时的情绪是普遍悲观的。

从2018年开始,包括外资车企在内的汽车公司陆续开始冻结招聘、裁员、取消双薪,而那时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的发展却如火如荼,拼命给员工发奖金、发股票,外资汽车人开始感受到薪酬正在丧失竞争力,心态上也开始失去优越感。

第二大变革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逐渐放松对行业的准入门槛。早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就发文,决定【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准入限制。】

这个政策的第一个受益者就是特斯拉,这个政策其实是为特斯拉在华独资设厂铺平了道路(也有人理解为国家为了引入特斯拉这条鲶鱼,专门为特斯拉量身定制了这个政策)。以前外资车企、民营车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的造车资质,现在通过资质收购、代工等方式,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造车门槛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高不可攀,造车不再神秘。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特斯拉是首家在华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

第三大变革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开始蚕食中档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以吉利、长城、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自主品牌,以外资车企难以企及的成本控制、研发速度、精准定位等优势,不断俘获消费者的芳心,消费者不再盲目迷信外资品牌。

自主品牌爆款车型,例如吉利帝豪、长城哈弗H6、比亚迪汉等,替代了原外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大概从2016年开始,不少外资汽车人发现,自家产品突然不好卖了,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推出什么产品,就被消费者追捧的年代了。

第四大变革是外资车企在电动化上普遍掉队。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合众(哪吒)、零跑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初创车企),在电动车赛道将传统外资品牌远远甩在了身后。传统外资车企在电动车领域,无论在新产品推出速度、新技术的应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还是在性价比、直营渠道铺设、用户运营等领域,都被造车新势力赶超了。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外资车企的薪资待遇不再那么有竞争力,从业者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职场竞争力上。

03

外资汽车人不再受追捧

随着薪资待遇的下滑,以及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不少身边的同事开始看外面的机会。不过外资车企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新势力第一波挖人潮发生在2015年左右,那时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合众(哪吒)、零跑、爱驰、电咖(天际)、新特、乐视、赛麟、拜腾、前途、游侠、奇点、艾康尼克等造车新势力刚创立,外资汽车人还是很受欢迎的,那时候跳槽到造车新势力的薪资涨幅往往高达30%~50%。一是因为当时学历最高、技术最好、视野最宽广的人都在外资主机厂;二是因为当时造车新势力都还没有出车,哪家企业能否存活下去谁都说不准,跳槽的风险极高,必须用高薪资来对冲失业风险。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已经停摆

即使当时跳槽有30%~50%的薪资涨幅,大部分外资汽车人也是不会看外面机会,对待猎头的电话都是听一下然后婉拒(例如我自己)。因为造车新势力失败的风险很大,跳槽后完全没有了职业安全感;而且,从世界500强大外企跳槽到几百上千人的小公司,好多人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儿,因为我们大学毕业时,公司越大越受欢迎,只有找不到工作的同学才会考虑进中小公司;另外,造车新势力里的员工来自各个公司(德系品牌、美系品牌、日系品牌、自主品牌、供应商、经销商),以前的工作模板、技术标准、做事风格都不一样,就连通讯工具也不一样(外企习惯发邮件,下班后不打扰同事;民企习惯用企微/钉钉,下班后也疯狂打电话),磨合起来非常艰难,沟通成本太高了。

可是到了2019年底,造车新势力第一波倒闭潮到来,乐视、赛麟、拜腾、前途、游侠、奇点、艾康尼克先后停摆,大量员工被遣散,新势力一哥蔚来也裁员1200人,人才市场上突然多了许多求职者,但人才需求却不增反降。前几年备受追捧的外资汽车人,一夜之间发现竟然接不到猎头电话了。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蔚来董事长李斌2019年发的全员信

外资汽车人不再受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造车新势力对人才的需求,跟传统外资车企大相径庭。

第一,电动车的动力总成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而燃油车的动力总成是发动机和变速箱,两者的技术完全不同。传统外资车企的动力总成工程师,在大学学的要么是内燃机专业、要么是车辆工程专业,对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电动车动力总成,基本需要从头学起。造车新势力不像传统外资车企那样愿意招聘应届生从头慢慢培养,更喜欢招聘能够入职当天就能独当一面的人。所以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宁可从电池、电机、电控供应商挖人,也不愿意给外资汽车人转行的机会。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电动车的动力总成与燃油车完全不同

第二,电动车的一大卖点是自动驾驶跟智能座舱(语音交互、中控大屏),造车新势力大部分选择了自研的技术路线,而传统外资车企(特斯拉除外)由于习惯了外包给供应商的路径依赖,传统外资车企内部基本没有真正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人才,所以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在这两个领域挖人时,人才要么来自其他新势力,要么来自供应商。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特斯拉Model 3的自动驾驶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小鹏P7科幻的智能座舱

第三,造车新势力在营销领域,普遍选择了线下直营店渠道+线上社交媒体营销+线上用户运营的策略。而传统外资车企以前在渠道上,全面依赖经销商完成从选址、建店、邀约、试驾、交付、售后等流程;在营销上侧重下线活动与线上硬广告,完全不懂社交媒体营销与公关话题炒作;在用户运营上更是经验为零。所以,传统外资车企几乎找不到造车新势力所需的营销人才。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图中有5家汽车直营店,你能认出几家?

04

何去何从?

我以前外资车企的老同事,不少已经像我一样离开了老东家,现在干什么的都有:

有的去了造车新势力,有的去了其他传统外资车企,有的去了以前看不上的自主品牌,有的去了自动驾驶供应商,有的去了经销商集团,有的去VC/PE/投行做汽车产业投资,有的去了咨询公司的汽车业务,有的做起了奢侈品微商,有的创业做起了相亲平台,还有几个朋友选择进入寿险行业,做起了保险咨询与财富传承。

【原创第57篇】从光鲜到焦虑:外资汽车人经历职业过山车

离职的前同事去了各行各业

而留在原单位的老同事们,大多存在焦虑的心态,既焦虑外资品牌在中国还能吃多少年品牌红利,又焦虑如果跳槽能不能找到薪酬、工作地点、工作职责都合适的岗位。很多人一边工作,一边请年假面试。

“有合适的机会,肯定会离开的”,一位十年前同住大学生公寓的舍友告诉我。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转发吧,多谢阅读。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0日@中国上海

《理性汽车人》——全球视野、本土经验、理性至上,带你掌握更多汽车行业内幕

已入驻平台: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