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4小時對話中軸線,北京人向世界發表新年申遺告白

一條中軸線穿越京城春華秋實,無數普通人對話古都暮鼓晨鐘。煙火,日以繼夜,周而複始;文脈,延綿不斷,守正創新。

2021年的最後一天,北京中軸線向世界獻出一份新年禮物——記錄短片《24小時對話中軸線》全面上線。為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策劃并出品了記錄短片《24小時對話中軸線》,采用定向邀請典型人物結合街拍普通市民的形式,通過在多個點位與不同人物的對話,全方位地向世界呈現24小時中軸線的生态與生機。

24小時對于北京中軸線700多年的曆史而言,是一個濃縮的時間片段,無數個24小時的片段拼湊累積成完整的中軸線曆史。同樣,每個行走于中軸線的人對于它7.8公裡的軌迹和延伸範圍而言,是一個生動的點綴,無數人來往行走于此構成了立體而鮮活的中軸線日常。如同土壤與樹木,在每一個平凡的24小時中,每一個人與中軸線都共生相依互相促進着,它使人們真實感受到城市在延伸、曆史在呼吸,而人們也為了守護它而貢獻着屬于自己的一點點努力,也許是更美了、更可愛了、更現代了、更有煙火氣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五段故事就在這個紀錄片中一一展開了……

東方欲曉,位于鼓樓的姚記炒肝已是燈火通明。姚記炒肝第二代傳人姚燕從父親手中接班32年來,從未休息一天,堅持傳承北京小吃文化,“這是我們的一份責任,也是我們的一份使命,我們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24小時對話中軸線,北京人向世界發表新年申遺告白

說到中軸線上的“傳承”,百年老店内聯升便是其中之一。内聯升第五代傳承人蔡文科說:“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把老祖宗的手藝一針一線地傳承下去,讓遊客穿上我們的布鞋,走在中軸線參觀文化遺産,去感覺其中的曆史故事。”他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手工布鞋,都會來支援民族品牌。

24小時對話中軸線,北京人向世界發表新年申遺告白

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全長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中國現存最長、儲存最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不僅彙集了城市建築的精髓,也濃縮了古今時空的風貌,傳承了經久不衰的技藝和生生不息的文明,是北京老城的靈魂。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在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張鵬心目中,中軸線是有生命力的,在這裡既能找到中國古代建築的遺産,也能看到當今建立築的誕生。它影響的不僅是北京的過去,還有未來。

24小時對話中軸線,北京人向世界發表新年申遺告白

“城市在延伸在生長。”張鵬說,“我們出版了一部分給孩子們講述中軸線的書,給孩子們配學習單,當你拿着這個書走到曆史建築面前的時候,不僅可以閱讀,也可以深入地去學習、了解中軸線上的這些曆史建築。”

擁有近四百萬微網誌粉絲的文博圈攝影大V動脈影,探尋過全球超過200家博物館、拍過的博物館照片不計其數。他拍過很多很多北京的照片,慢慢發現:“我無論是拍古建築還是拍花、拍博物館,都冥冥之中把照片的線索彙集到了中軸線上,感覺我還是和北京的中軸線非常有緣分的。在這裡,我不僅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還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照片。”

24小時對話中軸線,北京人向世界發表新年申遺告白

文化遺産的生生不息,離不開新元素源源不斷的注入。前門BLUE NOTE BEIJING爵士俱樂部,舞台上的鼓手演繹着如夢如幻的爵士樂,呼朋引伴的聽衆如醉如癡——這是年輕的生命以時尚浪漫為中軸線鼓與呼……

爵士樂鼓手高可超認為,北京是一個有音樂土壤,有文化底蘊、開放和包容的城市。“BLUE NOTE開在北京,尤其是中軸線這個地方,首先它代表跟這個世界的文化的一種連接配接。”在他看來,爵士樂與中軸線具有相同的特質:開放、包容、世界性。他希望自己演奏的作品能夠随着時間在這條路上持續走下去,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像北京的中軸線一樣,隻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就有存在的價值。”

24小時對話中軸線,北京人向世界發表新年申遺告白

中軸線是北京城的空間之軸和文化之軸,年複一年沉澱下老建築、老傳統和老字号,又日複一日生發出新主張、新潮流、新消費,融彙清歡與煙火、故土與異鄉、民族與國際。

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北京中軸線,剛剛過去的一年中,365個24小時對話餘音猶在,每一天都平凡而獨特,匆匆消逝在時光中,也深深刻畫在年輪裡。

新的一年,冬奧會将在“生長”的北京中軸線曆史上書寫重要篇章;新的一年,中軸線的曆史,期待您的目光、聲音和足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