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二戰時期,日軍的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戰鬥力差距有多大?

80多年前,在世界範圍内爆發了一場戰争,波及到了很多國家,中國也在其中,這便是世人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場戰争中,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瘠的海島國,非但沒有想着好好發展經濟,造福百姓,反而妄想通過掠奪别國資源,壯大自身,給中國乃至亞洲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但是回望曆史,我們不應該該隻記住仇恨,還要反思為何日本在當時可以擁有那般強悍的實力,而我們國家卻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

在二戰中,日本相比較西方國家來說,是一個“新人”,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新人”,卻擁有極其強悍的軍事實力。作為一個“後起之秀”,日本能在短短的時間内,将軍隊實力提升到世界前列,可以說是個奇迹。是以,今天我們就要通過分析日軍中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差別,來探究二戰初期,日本軍隊實力如此強悍的原因所在。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一、“師團”編制的出現

在二戰期間,師團是日本軍隊作戰兵力運用的基本單元。但是這一編制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去世,他的兒子睦仁繼承了天皇之位。當時,正處于日本“倒幕運動”晚期,在下級武士支援下,睦仁剛一即位便從德川幕府手中拿回了政權。1868年,睦仁改年号為明治,将江戶改名為東京,從此開始在東京執政。在明治天皇的統領下,一個近代化政府很快便建立起來。

在新政府成立之後,首先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天皇手中沒有軍隊,無法震懾各地藩鎮。是以在1871年,明治政府從各地藩将手中收回一部分兵權,組建了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支直屬于天皇的中央軍,日本天皇禁衛軍。随後,在該年8月,明治政府更是設立了東京、大阪、熊本、仙台四個鎮台,并且“廢藩置縣,解散地方常備軍,改為全國統一之兵制”,由四鎮台負責統領全國軍隊。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1873年,明治政府再次進行軍制改革,在原來四鎮台的基礎上,再增加了名古屋、廣島兩個鎮台,分别負責全國六個軍管區,這便是後世日本陸軍師團的前身。1886年,明治政府又一次對軍制進行改革,而這一次的改革由陸軍省次官桂太郎、參謀次長川上操六主持。

在這二人的建議下,1888年,明治政府廢除了原先帶有地方治安色彩的六鎮台,在其基礎上,組建了六個師團,取代了原先六鎮台的作用,負責鎮守地方。另外,在此次改革中,直屬于日本天皇的禁衛軍也被改編為近衛師團。這次改革使得明治政府徹底收歸了兵權,從此實作了全國的兵制一統。但是在師團剛組建時,由于所需軍事資源的不足,師團的規模也一直不能夠擴大,隻能保持原先鎮台的規模。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根據1890年的陸軍定員令推算,在當時,一個日軍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大隊、一個炮兵聯隊、一個工兵大隊、還有一個辎重兵大隊,總編制約為92000人,全國六個師團加起來也才六萬多人。這樣看來這次改革并沒有多大意義,但是明治政府之是以要将鎮台改編為師團,就是要将其作為對外征戰的戰略機關。負責此次軍制改革的桂太郎就曾在事後明言,日本後來進行大陸作戰的基礎便是在這時奠定的。

在此次軍制改革後不久,日本就發動了對外侵略戰争,最終在甲午戰争中擊敗清朝,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甲午條約》,擷取了發展軍隊的豐富資源。在随後的時間裡,日本政府利用清政府的賠款,将原來的六個師團不斷進行擴充,截止到1945年戰敗前,日本軍隊總計組建了173個師團。在師團的擴充過程中,其内部也出現了分化。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二、甲種師團---日軍精銳師團

前文講到,在19世紀末時,整個日本也隻有七個師團,但是随着日本軍事實力的發展和對外擴張的需要,日本軍隊數量迅速膨脹,師團與師團之間的戰鬥力水準也産生巨大差距。為了友善作戰調配,日軍便将師團按照甲、乙、丙、丁四個類别進行了劃分,其中,甲種師團在日軍當中是最為特殊的一類師團,因為其在二戰之前便是日軍的常備師團。

在中日甲午戰争之後,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軍隊整備計劃。1896年,日本将原來的七個師團,擴充到了十三個師團。1903年,日俄戰争爆發,日軍在原來十三個師團的基礎上臨時增設四個師團,以此來應對實力強悍的俄軍。在日俄戰争結束之後,日本為了防止俄國卷土重來,不僅将戰時增設的四個師團編制保持了下來,還再次增設了四個師團,以此來改善兵力不足的現實狀況,在這時,日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21個師團之多。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但是在一戰結束之後,日本發現自身軍隊的兵員素質、裝備水準,都無法與世界一流國家相比較,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現有國力無力支撐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為了提高軍隊實力,日本政府再次進行了軍事改革,一舉裁減了四個師團。這一次改革之後,日軍隻留下了17個常備師團,并且将這一編制一直保持到了1938年,而這17個常備師團便是我們所說的甲種師團。

甲種師團采取的不常見的四四編制,下轄有步兵旅團、騎兵聯隊、工兵聯隊、野炮兵聯隊、辎重兵聯隊,以及一些非戰機關,例如衛生隊、通信隊、野戰醫院等,總兵力可以達到25000人左右,并且還擁有将近一萬匹馬,以及無數精良武器。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在17個甲種師團當中,既有從日本建軍時便一直存在的近衛師團和第一至第六師團,還有參加過日俄戰争的第七至第十二師團,以及參加過一戰的第十四、第十六、第十九、第二十師團。這些師團無一不是日本軍隊中的元老級師團,戰鬥力十分出色。在二戰時期,甲種師團更是充當了日本對外作戰的主力軍。

在抗戰時期,甲種師團的實力遠超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南京國民政府集結了全國最為精銳的部隊,與日軍在上海開戰。這一戰的結果大家想必都很清楚,中國軍隊慘敗,一路逃竄至南京,最後連南京都沒能守住。此戰中,中國方面投入了80萬人,而日軍隻投入了8個甲種師團,合計不到20萬人。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80萬中國軍隊對戰20萬日本軍隊,最終的結果是慘敗。按照一支甲種師團的兵力大概在2萬5千人左右算,中國軍隊要想戰勝一支甲種師團,最少也得15萬兵力。而且縱觀整個二戰,日本甲種師團幾乎沒有被殲滅的情況出現。甚至在二戰結束前夕,日軍第三師團還獲得了湘桂作戰的勝利,60萬中國健兒是以犧牲。

抗戰之初,這些甲種師團在中國土地上肆虐橫行,其中第六師團更是擊潰了南京守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數十萬中國軍民的亡魂至今乃在南京城上空遊蕩。除此之外,在二戰後期,日本政府将大部分甲種師團都派往了太平洋戰場,讓美軍也是吃盡苦頭。是以說甲種師團的實力在當時是足以和歐美先進國家的軍隊相媲美的。既然甲種師團這麼厲害,那麼乙種師團又如何呢?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三、甲種師團的簡化版

在全面侵華戰争開始之後,日本為了擴大戰争規模,在原來17個常備師團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多個特設師團,其中在1937年8月至1938年6月,新組建了第13、18、101、104、106等10個特設師團,均投入到中國戰場上。為了把這些後設的特種師團與甲種師團區分開來,日軍大學營将其統稱為乙種師團。

乙種師團的組建時間要比甲種師團晚很多,并且在成立之初,乙種師團沒有沿用甲種師團的四四編制,而是壓縮了步兵以及騎兵的數量,采取了三三編制,相應的總兵力也從25000下降到了20000左右。這是因為在當時,日本國内已經沒有足夠的青壯力和裝備可以再武裝起10個師團的建制,隻能采取縮減編制的辦法。

是以乙種師團從一開始,就不如甲種師團,這一點不光光展現在人員數量上,還展現在裝備程度上,乙種師團的武器配備要比甲種師團差很多。例如一個甲種師團一般會配備300挺輕機槍、300個擲彈筒、100挺重機槍、25門步兵炮、16門速射炮、16門山炮、12門榴彈炮,而乙種師團除了輕機槍與甲種師團配備一緻外,其他幾種重武器要麼隻有甲種師團的一半,要麼幹脆就沒有配置。

雖然說乙種師團在兵員數量、裝備水準上都不如甲種師團,但是乙種師團的士兵基本都是甲種師團的預備役士兵或者是從甲種師團退役的老兵,戰鬥經驗比甲種師團并不會遜色多少,戰鬥能力還是相當不錯。而且乙種師團相對于甲種師團來說,隻是減少了步兵和騎兵的數量,本身軍事架構還是十分完整的,依然是日軍對外作戰的基本戰略機關,可以獨自承擔一個地區的作戰任務。

二戰中以一敵六,麥克阿瑟也頭疼,日軍甲、乙種師團差距有多大?

但是在乙種師團之間,戰鬥力也有高低之分。例如日軍第18師團作為參加過日俄戰争和一戰的老牌師團,在一戰結束之後被裁撤掉,在1938年又再次被組建。按道理來說,第18師團可以算作是甲種師團,但是在新組建之後,卻被歸入了乙種師團行列。

這一師團在成立之後便被投入了淞滬會戰中,正是由于這一師團在杭州的登陸,導緻了國軍防線的全面崩潰,最終使得國軍敗走南京。在二戰中後期,這一師團被調往馬來西亞。在山下奉文的帶領下,第18師團橫掃馬來西亞,就連麥克阿瑟都在其手下吃過虧,幾十萬大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18師團在戰場上的表現是足以媲美日軍中的甲種師團的,但是也并非所有乙種師團這般強悍。例如日軍第106師團,這支由第六師團的退役士兵組建起來的隊伍,卻在中國戰場上表現極差。在萬家嶺戰役中,第106師團與第101師團一起,差點被國軍圍殲。

是以,在日軍當中,兩種師團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首先,甲種師團的成立時間要比乙種師團要早;其次,甲種師團采取了四四編制,而乙種師團采取了三三編制;再者,甲種師團在人員數量、裝備數量以及兵員素質上都要比乙種師團好;最後,甲種師團的總體戰鬥實力要比乙種師團要強。

文/樂宇

參考資料:《日本陸軍史》,生田惇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