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恐怖經曆:當手術中麻醉失效,刀子割開我的身體,我很痛卻喊不出聲!

你躺在手術床上,從美夢中醒來,以為手術結束了,松了口氣。

然而下一秒,一把利器抵在你的腹部,劃開一條切口。

恐怖經曆:當手術中麻醉失效,刀子割開我的身體,我很痛卻喊不出聲!

鑽心的劇痛襲來,血液向往噴湧,有一雙手握住你的内髒。

你想逃跑,但感受不到四肢的存在,連根手指頭都動不了;你試圖睜開眼睛,但眼皮有千斤重;你用盡全身力氣大喊,聲帶卻像卡死一樣,發不出一點聲音。

恐怖經曆:當手術中麻醉失效,刀子割開我的身體,我很痛卻喊不出聲!

恐懼吞噬着你,可惜,沒有任何人發現你已經醒了。

這種生不如死的痛苦,就是手術時,麻醉失效的“瀕死體驗”。

恐怖經曆:當手術中麻醉失效,刀子割開我的身體,我很痛卻喊不出聲!

麻醉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病人做手術時的痛苦。

但是,全身麻醉這項技術,直到在19世紀中葉才發明出來。在麻醉不發達的年代,做一場外科手術,就等于清醒着接受一場酷刑。

那時,人類是如何做手術的?生刨嗎?

十七世紀的歐洲,戰亂頻繁,醫療裝置匮乏,外科手術大多簡單粗暴,醫生們常會用一些見效快的“麻醉”方法,比如棒麻。

沒有什麼人是一悶棍放不倒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棍。

棍麻的出現大大解決了治病難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病人被敲成智障,小部分還沒做手術,人就沒了。

還有沒那麼暴力的,比如放血麻,将病人放血直到昏迷休克;又或者捆綁四肢,壓迫神經讓肢體麻木。

總而言之,這些實體麻醉方法,無一不是在讓病人在減輕痛苦和送上天堂之間反複橫跳。

如果你穿越到300年前做一場截肢手術,可能會經曆這樣的場景——

先被兩個醫生抓住四肢,摁在一張血迹斑斑的床上,不知道從哪來的棍子狠狠砸向你的頭,你短暫地昏迷過去。

恐怖經曆:當手術中麻醉失效,刀子割開我的身體,我很痛卻喊不出聲!

随後手術開始,一把尖刀紮進你的傷腿,皮膚連同肌肉被劃開。

露出骨頭後,醫生又掏出一把鋸子開始瘋狂輸出,就像鋸木頭一樣。

等骨頭切割完畢,到了止血步驟。醫生将皮肉撸回原位,拿起烙鐵一燙,嗯,是肉香的味道。

手術結束,如果你還有幸活着,那可真是命大。畢竟那一時期的外科手術,死亡率高達60%。

而且由于麻醉效果不好,病人可能會在劇痛中昏死,然後又在劇痛中醒來。

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醫生做手術的第一原則就是:快!

比如俄國醫生皮羅果夫3分鐘就能鋸斷大腿;

法國醫生拉爾雷曾創造24小時連續完成200多次截肢手術的記錄。

在諸多快刀手中,英國的外科醫生李斯頓可謂天賦異禀,他能在28秒卸胳膊,2分30秒鋸條腿。

恐怖經曆:當手術中麻醉失效,刀子割開我的身體,我很痛卻喊不出聲!

但太快也不是什麼好事,一次手術時,李斯頓一刀下去,病人的大腿下來了,身邊助手的手指也下來了,一旁的圍觀醫生被吓得當場猝死。

沒過幾天,病人和助手也相繼感染而亡。一場手術,創下了死亡率300%的記錄。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李斯頓,在沒有麻醉的年代,刀不快,肉就疼。

再加上無消毒、無止血,能順利存活的幾率比俄羅斯輪盤賭的勝率還低。

直到1846年10月16日,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術成功,現代醫學麻醉登上舞台,“小李飛刀”的時代結束了。

如今的麻醉方式更安全可控,帶上呼吸罩,或者打上一針,你就會沉入夢鄉,一覺醒來,手術也安全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