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90後的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孩童時期。試着回想一下:曾經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是不是給我們留下了很深遠的影響呢?小時候,父母常常告訴我們:要做一個乖巧的孩子。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教我們要懂禮貌,在路上遇見了熟知的人時,要學會喊叔叔阿姨或者哥哥姐姐。在這樣的教育引導下,我們漸漸地養成了懂禮貌、不胡鬧的好性格。

當我們長大以後,成了孩子的父母,我們也延續着老一輩人的教育方式,教孩子要講禮貌和不胡鬧,同時還增加了教孩子學會感恩、珍惜所擁有的東西。然而,我們好像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如何引導孩子更好地學會學習,也從來沒有仔細地思考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直至今年“雙減政策”的出現,很多父母變得十分地慌亂。因為在往年放假的時候,父母們總是會早早地給孩子們安排各種輔導學習班。從教多年的老師們,總是很能了解每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景。隻是他們都想潑一盆冷水給父母們,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讀書。這就好比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很會唱歌,而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五音不全。
我們常常和孩子們強調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讀書的人,以後都沒有前途。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常常聽見這句話,但是當時的我們真的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嗎?看到這裡,估計大部分的人都會搖搖頭。現實就是:我們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從來不思考,如何讓孩子打從心底認可教育,學會學習。導緻這種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還是來源于:身為父母的我們,自己都沒有完全明白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帶着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我們仔細研究探讨後,得出這麼一句還不錯的話,那就是:教育的本質是把燈點亮,父母要引領着孩子找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然後不斷地發展孩子的長處,規避自己的短闆,遇見更加美好的自己。那教育僅僅是在學校嗎?答案肯定是以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學習的便是如何成為孩子的成長引路人。
感謝各位讀者對“何老師的教育筆記的閱讀”,讓我們都能堅持學習,做好孩子的成長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