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一将功成萬骨枯。
”在封建時代,每一位将軍的成長,往往都伴随着屍山血海。可能史書中描繪的都是他的光榮和戰績,但其實他的背後還有很多戰士和百姓的犧牲。将軍的每一次的戰功,都建立在人頭之上,從秦朝至清朝都是如此。
而且,每一次攻城略地之時,将軍們不僅要屠殺自己的對手,還要屠殺百姓。伴随着城頭的旗幟變換,帶來的都是百姓的哀嚎。但百姓卻沒有任何選擇,隻能在被占領城池的時候,高舉歡迎的旗幟。

若遇到一些仁德的将軍,百姓尚可短暫的度過攻城的陣痛期,戰争結束後,快速的進入到和平狀态。但一旦遇到一些毫無人性的癫狂之士時,那麼就會陷入到巨大的風險中,他們不僅要接受攻城帶來的痛苦,同時還要面臨城破以後的屠殺。
明朝的常遇春就是這類瘋狂将軍中的典型,他每一次攻破城池就想要屠城,這種沖動甚至連朱元璋都無法遏制。即使是面對順民,常遇春也隻會用兩個字屠城來應對。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本文就來分析一下這段殘忍的曆史。
一、常遇春屠城
在史書中,常遇春屠城的記錄有很多,而且一個比一個嚴重,其中的三個案例,就可以看出這位将軍的殘酷與嗜血。
首先第一個案例,
殺人挑釁
。1359年,常遇春率領部隊與陳友諒對峙于九華山,常遇春取得大勝,并且生俘了敵方四千人。這是常遇春的功勞,可惜的是,他很快就将這一行為變成罪惡。
在抓獲俘虜之時,徐達明确強調,
不允許屠殺俘虜,應該獲得人心
。而且在此之前,朱元璋反複叮囑常遇春,
不可随意屠殺俘虜,否則必遭不測。
然而,常遇春根本不理睬兩位大哥的指令
,直接将這四千人活埋。
四千條活生生的性命,就這麼淹沒在土壤之中,宛如再現了曾經的四十萬長平趙軍悲劇,以及二十萬秦軍悲劇。
當時人曾評價,常遇春和白起以及項羽是同類人,都是
殺星下凡
”
。
第二個案例,
怒殺順民
。1367年10月,常遇春率軍攻打河南,當時元朝已經腐朽沒落,再無能為力抵抗大明軍隊。是以朱元璋已經規劃,
迅速占領土地,然後進行新的建設。
可惜,常遇春取得懷慶城的勝利後,所有的計劃被打亂。
城破之時,百姓迎接常遇春部隊,并且高舉牌子慶祝
歡迎
,而常遇春的軍隊鬥志昂揚的準備接收,一切都在喜慶之中。
突然之間,常遇春冷哼一聲,隻道出兩個字,
屠城
。結果士兵如虎狼一般沖入百姓群,立刻展開大規模的砍殺,無數百姓亂作一團,但有無數人倒在血泊之中。
此次屠城殺戮甚重
,而且清代官員皆認為常遇春心理變态,屠殺順民,簡直不可理喻。此事也成為常遇春一生的污點。
第三個案例,
誤會殺人
。在《蓬萊縣志》中有記載,朱元璋曾前往山東宜縣乞讨,結果受到當地百姓的刁難,不僅沒有得到夥食,更是遭人毒打和辱罵。
朱元璋是以發下毒誓,有一日要屠盡山東宜縣人。
此事雖然過去久遠,但朱元璋稱帝以後,與衆人回顧往事,依舊說到了這件事。在群情激奮之中,朱元璋居然下達了屠殺令,指令常遇春進行屠城。
殺人習慣的常遇春聽錯了指令,将山東宜縣聽成了山東一線人。
接下來的事情十分慘烈,常遇春帶人駐守要道,凡所過之人立刻屠殺,後來又帶人展開大規模的捕殺行動,所有的活口無一幸免。整整經過三輪的大屠殺,
據說有幾萬人是以而死
,也有傳說山東幾乎無人。有學者甚至認為,山東百姓或可是山西部分居民遷移過去,隻為填補屠殺之後的空缺。可見常遇春屠殺之狠毒。
二、屠城的理由
天性好殺
。常遇春此人在史書中有很多的問題,雖然史書記載:“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七八。”但常遇春此人的确喜歡殺降。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确記載。是以有學者認為,常遇春此人或有心理問題,并且以殺人為樂。
這一行為倒并非不可了解,
因為古代戰争壓力過大,是以,很多名将會有一些變态的需求,常遇春獲也不免俗
。是以,常遇春聽到朱元璋的殺人指令,不是勸谏而是大殺特殺,這點就很能展現。
反複無常
。有學者認為,這一點是常遇春屠城的主要原因,并且可以對第二個屠城案例進行解釋。常遇春并非是精神病,也沒有清代學者所說的那麼不堪。因為據史書記載,
當時百姓的迎接牌子有兩面,一面歌頌元朝,另一面歌頌常遇春部隊。是以百姓反複無常,在搖擺之中苟延殘喘,這讓常玉春感覺到了背叛。
除此以外,正如洪承疇的平叛邏輯,
在作戰之時,穿上衣服是士兵,但脫下衣服就變成了百姓。為了確定不會出現變故,是以,常遇春選擇殺個一幹二淨,不留任何後患。
一般來說,這個理由最能解釋常遇春的瘋狂,也是特殊時代下的特殊回報,再加之他的特殊癖好,也并非不能了解。
史料真假
。亦有學者認為,關于常遇春之瘋狂,或可跟清代篡改史料有關。明史中的常遇春過于瘋狂,民間記錄的常遇春也非人類,即使以軍事理論來度之,常遇春的内心也充滿陰暗。
是以有學者對于常遇春的瘋狂持懷疑态度,甚至懷疑清代學者有所篡改。
三、殺降不詳
不管怎麼說,常遇春終究殺過很多人,不管他是出于善良還是瘋狂,他都是那個年代讓百姓恐懼的将軍。
是以常遇春的所作所為說到底還是錯的,因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百姓,無論是叛軍還是救世軍,成功以後最終還是需要百姓來發展。靠着這些殘忍的手段,即使取得了勝利,最終也隻是留下了一片空地。
漢代三國時期,曹劉二人都特别注重百姓,兩人都有些百姓過江逃災的記錄,可見即使是曹劉二位枭雄也知道人口之重要。
然而常遇春此人似乎完全不懂道理,眼中隻有戰争和勝利,卻忽略了民生和建設。
是以常遇春,此人注定隻是一将軍,而并非是開國的大臣。正如主父偃評價霍去病一般,
此人剛強過度,實乃一兇器,過剛易折,用之不慎容易傷身
,是以常遇春最終沒有好下場,史書記載,常遇春最終暴病而亡。
不過一般來說,即使常遇春沒有暴病而亡,或也難逃朱元璋制裁,因為開國以後要的是建設人才,而不是他這樣的破壞型人才,是以常遇春的下場注定不會太好,這也或許就是所謂的殺降不祥吧。
結語
古代戰争是很殘酷的,為了取得勝利必然要展開厮殺,而每一處被争奪的土地必然要流血,這一點很多人都表示能夠了解。但是戰争内的損失是允許的,戰争外的損失則不可了解。一場大戰結束以後,任何一個明智的人都應該安撫百姓,然後恢複生産,但很多将軍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還産生了像常遇春這樣的大規模殺戮。
這樣的做法是釋放戰争中的人性的惡,同時也容易導緻百姓與新政權的離心離德,更為重要的是,古代社會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此舉實在是損人不利己,應該引以為鑒。而且古代的陋習,打下一座城市以後可以搶劫三天,以資軍用,這一行為也是極其惡劣。可見古代百姓,無論勝負,都是受害者。而這就是封建時代戰争的陰暗面,以及将軍背後的萬骨枯。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朝那些事兒》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