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封建时代,每一位将军的成长,往往都伴随着尸山血海。可能史书中描绘的都是他的光荣和战绩,但其实他的背后还有很多战士和百姓的牺牲。将军的每一次的战功,都建立在人头之上,从秦朝至清朝都是如此。
而且,每一次攻城略地之时,将军们不仅要屠杀自己的对手,还要屠杀百姓。伴随着城头的旗帜变换,带来的都是百姓的哀嚎。但百姓却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在被占领城池的时候,高举欢迎的旗帜。

若遇到一些仁德的将军,百姓尚可短暂的度过攻城的阵痛期,战争结束后,快速的进入到和平状态。但一旦遇到一些毫无人性的癫狂之士时,那么就会陷入到巨大的风险中,他们不仅要接受攻城带来的痛苦,同时还要面临城破以后的屠杀。
明朝的常遇春就是这类疯狂将军中的典型,他每一次攻破城池就想要屠城,这种冲动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遏制。即使是面对顺民,常遇春也只会用两个字屠城来应对。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就来分析一下这段残忍的历史。
一、常遇春屠城
在史书中,常遇春屠城的记录有很多,而且一个比一个严重,其中的三个案例,就可以看出这位将军的残酷与嗜血。
首先第一个案例,
杀人挑衅
。1359年,常遇春率领部队与陈友谅对峙于九华山,常遇春取得大胜,并且生俘了敌方四千人。这是常遇春的功劳,可惜的是,他很快就将这一行为变成罪恶。
在抓获俘虏之时,徐达明确强调,
不允许屠杀俘虏,应该获得人心
。而且在此之前,朱元璋反复叮嘱常遇春,
不可随意屠杀俘虏,否则必遭不测。
然而,常遇春根本不理睬两位大哥的命令
,直接将这四千人活埋。
四千条活生生的性命,就这么淹没在土壤之中,宛如再现了曾经的四十万长平赵军悲剧,以及二十万秦军悲剧。
当时人曾评价,常遇春和白起以及项羽是同类人,都是
杀星下凡
”
。
第二个案例,
怒杀顺民
。1367年10月,常遇春率军攻打河南,当时元朝已经腐朽没落,再无能为力抵抗大明军队。因此朱元璋已经规划,
迅速占领土地,然后进行新的建设。
可惜,常遇春取得怀庆城的胜利后,所有的计划被打乱。
城破之时,百姓迎接常遇春部队,并且高举牌子庆祝
欢迎
,而常遇春的军队斗志昂扬的准备接收,一切都在喜庆之中。
突然之间,常遇春冷哼一声,只道出两个字,
屠城
。结果士兵如虎狼一般冲入百姓群,立刻展开大规模的砍杀,无数百姓乱作一团,但有无数人倒在血泊之中。
此次屠城杀戮甚重
,而且清代官员皆认为常遇春心理变态,屠杀顺民,简直不可理喻。此事也成为常遇春一生的污点。
第三个案例,
误会杀人
。在《蓬莱县志》中有记载,朱元璋曾前往山东宜县乞讨,结果受到当地百姓的刁难,不仅没有得到伙食,更是遭人毒打和辱骂。
朱元璋因此发下毒誓,有一日要屠尽山东宜县人。
此事虽然过去久远,但朱元璋称帝以后,与众人回顾往事,依旧说到了这件事。在群情激奋之中,朱元璋居然下达了屠杀令,命令常遇春进行屠城。
杀人习惯的常遇春听错了命令,将山东宜县听成了山东一线人。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惨烈,常遇春带人驻守要道,凡所过之人立刻屠杀,后来又带人展开大规模的捕杀行动,所有的活口无一幸免。整整经过三轮的大屠杀,
据说有几万人因此而死
,也有传说山东几乎无人。有学者甚至认为,山东百姓或可是山西部分居民迁移过去,只为填补屠杀之后的空缺。可见常遇春屠杀之狠毒。
二、屠城的理由
天性好杀
。常遇春此人在史书中有很多的问题,虽然史书记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七八。”但常遇春此人的确喜欢杀降。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常遇春此人或有心理问题,并且以杀人为乐。
这一行为倒并非不可理解,
因为古代战争压力过大,因此,很多名将会有一些变态的需求,常遇春获也不免俗
。因此,常遇春听到朱元璋的杀人命令,不是劝谏而是大杀特杀,这点就很能体现。
反复无常
。有学者认为,这一点是常遇春屠城的主要原因,并且可以对第二个屠城案例进行解释。常遇春并非是精神病,也没有清代学者所说的那么不堪。因为据史书记载,
当时百姓的迎接牌子有两面,一面歌颂元朝,另一面歌颂常遇春部队。因此百姓反复无常,在摇摆之中苟延残喘,这让常玉春感觉到了背叛。
除此以外,正如洪承畴的平叛逻辑,
在作战之时,穿上衣服是士兵,但脱下衣服就变成了百姓。为了确保不会出现变故,因此,常遇春选择杀个一干二净,不留任何后患。
一般来说,这个理由最能解释常遇春的疯狂,也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反馈,再加之他的特殊癖好,也并非不能理解。
史料真假
。亦有学者认为,关于常遇春之疯狂,或可跟清代篡改史料有关。明史中的常遇春过于疯狂,民间记录的常遇春也非人类,即使以军事理论来度之,常遇春的内心也充满阴暗。
因此有学者对于常遇春的疯狂持怀疑态度,甚至怀疑清代学者有所篡改。
三、杀降不详
不管怎么说,常遇春终究杀过很多人,不管他是出于善良还是疯狂,他都是那个年代让百姓恐惧的将军。
因此常遇春的所作所为说到底还是错的,因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百姓,无论是叛军还是救世军,成功以后最终还是需要百姓来发展。靠着这些残忍的手段,即使取得了胜利,最终也只是留下了一片空地。
汉代三国时期,曹刘二人都特别注重百姓,两人都有些百姓过江逃灾的记录,可见即使是曹刘二位枭雄也知道人口之重要。
然而常遇春此人似乎完全不懂道理,眼中只有战争和胜利,却忽略了民生和建设。
因此常遇春,此人注定只是一将军,而并非是开国的大臣。正如主父偃评价霍去病一般,
此人刚强过度,实乃一凶器,过刚易折,用之不慎容易伤身
,所以常遇春最终没有好下场,史书记载,常遇春最终暴病而亡。
不过一般来说,即使常遇春没有暴病而亡,或也难逃朱元璋制裁,因为开国以后要的是建设人才,而不是他这样的破坏型人才,所以常遇春的下场注定不会太好,这也或许就是所谓的杀降不祥吧。
结语
古代战争是很残酷的,为了取得胜利必然要展开厮杀,而每一处被争夺的土地必然要流血,这一点很多人都表示能够理解。但是战争内的损失是允许的,战争外的损失则不可理解。一场大战结束以后,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应该安抚百姓,然后恢复生产,但很多将军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产生了像常遇春这样的大规模杀戮。
这样的做法是释放战争中的人性的恶,同时也容易导致百姓与新政权的离心离德,更为重要的是,古代社会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此举实在是损人不利己,应该引以为鉴。而且古代的陋习,打下一座城市以后可以抢劫三天,以资军用,这一行为也是极其恶劣。可见古代百姓,无论胜负,都是受害者。而这就是封建时代战争的阴暗面,以及将军背后的万骨枯。
参考文献:
《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