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越劇《紅樓夢》

2021年10月到2022年底,僅在演藝大世界區域内的專業劇場,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旗下各院團的演出場次就将達到450場左右;

2021年9月29日,上海越劇院開啟2021-2022越劇《紅樓夢》駐演首輪演出季,至2022年2月底共20場。

時間退回到十年前,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是一個戲曲發展遭遇瓶頸舉步維艱的時代,上海平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四家院團全年演出所有場次加在一起不到800場;放眼全國,大約有六七十個劇種隻剩下了一個劇團,成了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團”。在尋找出路的迫切中,一些院團陷入了對大制作和聲光電的迷信,戲曲舞台上亂象頻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戲曲中心”)成立,如今整整十年。“應該說,這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政策環境不斷向好的十年,但也恰恰是戲曲發展最需要科學探索的十年。”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戲曲評論家崔偉這樣對記者表示。十年間,以尊重戲曲藝術規律為前提,戲曲中心積極營造戲曲生态,在守正創新中出作品、樹品牌、推人才、拓市場,為戲曲“趟”出了一條通向更好未來的有效路徑。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滬劇《敦煌女兒》

用創作回應黨和人民的需求,打造時代需要、百姓愛看的作品

這個“更好的未來”,需要一大批時代需要、百姓愛看的作品。過去十年,戲曲中心正是在優秀作品的打造上發揮了明顯的作用,旗下各院團各劇種均在傳統優勢和風格的基礎上,實作了傳承與創新的生面别開,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中國藝術節大獎”、“中國戲劇獎”、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中國戲曲學會獎”等的原創劇目達十餘部。

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注意到一個現象:十年來,在每一個重要曆史節點上,戲曲中心都以創作來回應黨和人民的需求。特别是在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和全面脫貧小康的慶典時刻,先後創作了平劇《換人間》《紅色特工》《浴火黎明》、昆劇《自有後來人》、越劇《山海情深》、滬劇《敦煌女兒》《陳毅在上海》、淮劇《浦東人家》《闖上海》《寒梅》、評彈《戰無硝煙》等一系列作品;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的時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又廣泛動員和積聚力量,創作了平劇《心的力量》、昆劇《濟世行》、越劇《從我做起》、滬劇《阿拉上海人》、淮劇《在這個春天》、評彈《秀發》等短劇,真正踐行了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有新創劇目,也有經典傳承。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戲曲中心旗下的六大院團,都積累了一大批傳統保留劇目,凝結了各個劇種的藝術精華,經典作品的當代呈現,同樣是“創作”的應有之義。十年來,戲曲中心不僅将其中的很多劇目進行複排,而且以創新的觀念和手段,激活了經典在當代的生命力。比如2016年,在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之際,上海昆劇團首次将《臨川四夢》完整搬上舞台,讓東西方兩大劇作家實作了隔空對話;又比如将經典昆劇《景陽鐘》和越劇《西廂記》拍成3D電影,打開了戲曲欣賞和傳播的新次元。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平劇《換人間》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台柱”接力,盤活老中青三代人才隊伍

這個“更好的未來”,需要一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台柱”接力而成的人才隊伍。上海戲曲界從來人才濟濟,過去十年,戲曲中心共有55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5人39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40人43次獲得文化部“文華獎”個人單項獎等,形成了戲曲未來發展的重要人才基座。在此基礎上,過去十年,戲曲中心着力推動青年人才走向成熟,形成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

2015年,在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的背景下,上海昆劇團推行“學館制”培養計劃,由上昆最寶貴的資源“昆大班”老藝術家親自帶徒,言傳身教“開小竈”,幫助彼時剛進團的90後青年演員順利完成從學生到演員的過渡。事實上,後來《臨川四夢》能夠“夢想成真”,正是憑借着“學館制”盤活的老中青三代演員隊伍。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昆劇《紫钗記》

2019年,上音歌劇院與上海長江劇場在同一晚上演了兩台年輕人的複排作品:“昆四班”胡維露、羅晨雪挑梁的《玉簪記》和青年越劇演員楊婷娜和李旭丹的彩唱《春香傳》;2020年,上海滬劇院以90後演員洪豆豆為主角,打造新版滬劇《江姐》;上海淮劇團、上海評彈團則将各自經典《楊門女将》《王孝和》等劇目傳到了青年演員手中。通過經典複排,一批青年戲曲演員從練功房走到了聚光燈下,經典複排成為人才成長的“加速器”。

2020年8月,連續四晚的“戲·聚經典”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集中呈現京、昆、越、滬、淮和評彈六大院團夏季集訓的成果。據了解,最早開展夏季集訓的是上海昆劇團和上海平劇院,戲曲中心成立之後,将這一做法推廣到各院團,在關了空調的練功房裡揮汗如雨,便成為各院團每年盛夏一景。練什麼?首先自然是練功:昆劇團與平劇院關聯訓練,打破文武行壁壘,提高樂隊舞美專業技能;滬劇院指導青年演員發聲方法,結合滬劇唱腔特有的咬字韻味調整氣息;越劇院開出了包括古裝與現代、經典劇目與新編戲的折子戲教學戲單,并通過“分組PK制”提高演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是練精氣神,因為戲曲就是一門要吃苦的藝術,想成角兒就更是要吃苦。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評彈《戰·無硝煙》

啟幕亮燈之時,戲曲的觀衆不在别處,就在廣大人民當中

這個“更好的未來”,歸根到底,需要一大批願意走進劇場看戲的觀衆。打磨一流的劇目,培養一流的人才,最終都是為了在舞台啟幕亮燈的那一刻,看到更多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走進了戲曲的劇場。

2015年,戲曲中心與文彙報聯合舉辦小劇場戲曲節,行至2021年,已更新為唯一一個小劇場戲曲國家平台“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七年間,這一平台共收到涵蓋60個劇種的327部申報劇目,最終有近70部獻演,第七屆申報數量更是達近百部,較前一年上漲了四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碼頭”。不過,坐在劇場裡,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評論家榮廣潤更深的感觸在于:青年觀衆的比例遠遠高于中老年觀衆,很多人甚至事先做了功課。在他看來,這正是小劇場探索更深層的意義所在:不管是以當代思想重新解讀戲曲傳統文本,還是用戲曲形式重新演繹中西方文學家經典著作,又或者是完完全全的新創作品,都是通過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的踐行,使戲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面向未來,進而促使更多年輕人去重新認識和接近傳統。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為人民而創作,為人民而演出。“戲曲的觀衆不在别處,就在廣大人民當中”,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這樣說。十年裡,戲曲中心集結六大院團開疆拓土,通過“東方之韻”等已經成為品牌的平台,通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通過各院團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讓越來越多的觀衆感受到了大美戲曲的獨特魅力。2017年,戲曲中心旗下院團獲得文華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的藝術家們輾轉五千公裡,深入甯陝蒙三地,把戲送到劇場裡、草原上、篝火旁,觀衆中就有“草原額吉”都貴瑪。

中國好戲在拼搏中引來更璀璨的舞台

現代昆劇《自有後來人》

作者:邵嶺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範昕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