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越剧《红楼梦》

2021年10月到2022年底,仅在演艺大世界区域内的专业剧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各院团的演出场次就将达到450场左右;

2021年9月29日,上海越剧院开启2021-2022越剧《红楼梦》驻演首轮演出季,至2022年2月底共20场。

时间退回到十年前,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是一个戏曲发展遭遇瓶颈举步维艰的时代,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四家院团全年演出所有场次加在一起不到800场;放眼全国,大约有六七十个剧种只剩下了一个剧团,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团”。在寻找出路的迫切中,一些院团陷入了对大制作和声光电的迷信,戏曲舞台上乱象频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以下简称“戏曲中心”)成立,如今整整十年。“应该说,这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政策环境不断向好的十年,但也恰恰是戏曲发展最需要科学探索的十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戏曲评论家崔伟这样对记者表示。十年间,以尊重戏曲艺术规律为前提,戏曲中心积极营造戏曲生态,在守正创新中出作品、树品牌、推人才、拓市场,为戏曲“趟”出了一条通向更好未来的有效路径。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沪剧《敦煌女儿》

用创作回应党和人民的需求,打造时代需要、百姓爱看的作品

这个“更好的未来”,需要一大批时代需要、百姓爱看的作品。过去十年,戏曲中心正是在优秀作品的打造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旗下各院团各剧种均在传统优势和风格的基础上,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生面别开,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戏剧奖”、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的原创剧目达十余部。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注意到一个现象:十年来,在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戏曲中心都以创作来回应党和人民的需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和全面脱贫小康的庆典时刻,先后创作了京剧《换人间》《红色特工》《浴火黎明》、昆剧《自有后来人》、越剧《山海情深》、沪剧《敦煌女儿》《陈毅在上海》、淮剧《浦东人家》《闯上海》《寒梅》、评弹《战无硝烟》等一系列作品;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又广泛动员和积聚力量,创作了京剧《心的力量》、昆剧《济世行》、越剧《从我做起》、沪剧《阿拉上海人》、淮剧《在这个春天》、评弹《秀发》等短剧,真正践行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有新创剧目,也有经典传承。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中心旗下的六大院团,都积累了一大批传统保留剧目,凝结了各个剧种的艺术精华,经典作品的当代呈现,同样是“创作”的应有之义。十年来,戏曲中心不仅将其中的很多剧目进行复排,而且以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激活了经典在当代的生命力。比如2016年,在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海昆剧团首次将《临川四梦》完整搬上舞台,让东西方两大剧作家实现了隔空对话;又比如将经典昆剧《景阳钟》和越剧《西厢记》拍成3D电影,打开了戏曲欣赏和传播的新维度。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京剧《换人间》

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台柱”接力,盘活老中青三代人才队伍

这个“更好的未来”,需要一支由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台柱”接力而成的人才队伍。上海戏曲界从来人才济济,过去十年,戏曲中心共有55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人39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40人43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个人单项奖等,形成了戏曲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座。在此基础上,过去十年,戏曲中心着力推动青年人才走向成熟,形成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2015年,在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的背景下,上海昆剧团推行“学馆制”培养计划,由上昆最宝贵的资源“昆大班”老艺术家亲自带徒,言传身教“开小灶”,帮助彼时刚进团的90后青年演员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演员的过渡。事实上,后来《临川四梦》能够“梦想成真”,正是凭借着“学馆制”盘活的老中青三代演员队伍。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昆剧《紫钗记》

2019年,上音歌剧院与上海长江剧场在同一晚上演了两台年轻人的复排作品:“昆四班”胡维露、罗晨雪挑梁的《玉簪记》和青年越剧演员杨婷娜和李旭丹的彩唱《春香传》;2020年,上海沪剧院以90后演员洪豆豆为主角,打造新版沪剧《江姐》;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则将各自经典《杨门女将》《王孝和》等剧目传到了青年演员手中。通过经典复排,一批青年戏曲演员从练功房走到了聚光灯下,经典复排成为人才成长的“加速器”。

2020年8月,连续四晚的“戏·聚经典”在上海大剧院上演,集中呈现京、昆、越、沪、淮和评弹六大院团夏季集训的成果。据了解,最早开展夏季集训的是上海昆剧团和上海京剧院,戏曲中心成立之后,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各院团,在关了空调的练功房里挥汗如雨,便成为各院团每年盛夏一景。练什么?首先自然是练功:昆剧团与京剧院联动训练,打破文武行壁垒,提高乐队舞美专业技能;沪剧院指导青年演员发声方法,结合沪剧唱腔特有的咬字韵味调整气息;越剧院开出了包括古装与现代、经典剧目与新编戏的折子戏教学戏单,并通过“分组PK制”提高演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是练精气神,因为戏曲就是一门要吃苦的艺术,想成角儿就更是要吃苦。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评弹《战·无硝烟》

启幕亮灯之时,戏曲的观众不在别处,就在广大人民当中

这个“更好的未来”,归根到底,需要一大批愿意走进剧场看戏的观众。打磨一流的剧目,培养一流的人才,最终都是为了在舞台启幕亮灯的那一刻,看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了戏曲的剧场。

2015年,戏曲中心与文汇报联合举办小剧场戏曲节,行至2021年,已升级为唯一一个小剧场戏曲国家平台“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七年间,这一平台共收到涵盖60个剧种的327部申报剧目,最终有近70部献演,第七届申报数量更是达近百部,较前一年上涨了四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码头”。不过,坐在剧场里,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评论家荣广润更深的感触在于:青年观众的比例远远高于中老年观众,很多人甚至事先做了功课。在他看来,这正是小剧场探索更深层的意义所在:不管是以当代思想重新解读戏曲传统文本,还是用戏曲形式重新演绎中西方文学家经典著作,又或者是完完全全的新创作品,都是通过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践行,使戏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面向未来,从而促使更多年轻人去重新认识和接近传统。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演出。“戏曲的观众不在别处,就在广大人民当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这样说。十年里,戏曲中心集结六大院团开疆拓土,通过“东方之韵”等已经成为品牌的平台,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通过各院团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了大美戏曲的独特魅力。2017年,戏曲中心旗下院团获得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的艺术家们辗转五千公里,深入宁陕蒙三地,把戏送到剧场里、草原上、篝火旁,观众中就有“草原额吉”都贵玛。

中国好戏在拼搏中引来更璀璨的舞台

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

作者:邵岭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