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张辽在《三国志》本传中雄踞五将之首,同时还进了武庙,位列七十二名将之一。

他的荣耀主要来自合肥之战,魏文帝曹丕赞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这一句破贼十万,便给孙权带来的一个美名,孙十万。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不过以百八人横推十万,毕竟是夸张美化的文学说法,要知合肥之战的真实情况,那就得抽丝剥茧,从这一战的所有当事人的传记来分析。

首先曹魏一方,三个大将乐进、张辽、李典共同守城,守城兵力七千余人。

孙吴一方,阵容比较豪华。孙权亲自带队,手下大将有蒋钦、甘宁、陈武、凌统等。所带人马吴书上没写具体人数,只有曹魏单方面给了十万人的数字。

我们要持着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但按照孙权对合肥的重视程度,其兵力肯定不少,所以五万对七千,八万对七千,还是十万对七千,其中的差别也就那么回事了。

吴军这边有孙权主导,反观曹操留下的三位大将,在面对敌军时意见出现了分歧,并且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别关系。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李典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曹魏守城三将没有统属关系。他们看到曹操留书,让张辽、李典主动出击,心里除了惶恐便是疑问。只有张辽看出了其中的道理,或者说脑补出了一些道理。提出: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张辽的这番话说动了李典,投票结果二比一。于是当夜招募八百死士,留下乐进守城,等到天蒙蒙亮,张辽、李典带着八百人从城内杀出。

这一场好杀,只见张辽带甲持戟,勇猛无双,宛如天神下凡,阵斩孙吴两员大将,直闯孙权中军麾下,逼得孙仲谋临高而走,持戟自守,不敢下视。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此段说得像评书,但史书上还真就是这样写的,并且张辽的勇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孙权作为领兵统帅,打仗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被八百人搞得狼奔豕突,确实有够丢脸的。他们所犯的错误,大家也能猜到,不外是轻敌大意。

在《吴书.潘璋传》中记载: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权甚壮之,拜偏将军。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孙吴一方气势汹汹而来,根本就没想过合肥守军敢出城迎战,所以诸将不备,一时被八百人打懵逼。

而且这段话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张辽斩首的二将中,有一位叫陈武。陈武这个人没什么名声,但他于《三国志》中列传显名,在当时便不是小人物。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再来说张辽,他带着八百人横冲直撞一番后,史书上记载: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这一次突袭取得了两个战术效果,第一是吴军士气被打压,曹魏守军士气水涨船高。第二个则是诸将咸服,张辽众望所归成为合肥的实际主导人。

然而八百人再强,也完不成横推十万的壮举。吴国部队在骚乱之后,重振旗鼓将合肥团团围住。攻打十余日后,孙权看到曹魏将士众志成城,一时难以攻克,便下令撤军了。

撤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害怕曹操的援军到来,二是吴军中出现了疫疾。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吴书.甘宁传》记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

这段记述也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瘟疫来袭,第二是吴军退走时,大军在前,孙权带着几位将军殿后,身边的士卒不多,唯车下虎士千余人。

《甘宁传》还写道: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

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辽站在城墙上看到孙权殿后,就带人杀了过来。

更有意思的是《凌统传》的记载,时权撤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捍权出。

张辽八百破十万,让孙权差点做了俘虏,那么真实历史有这么厉害吗

孙权瞧见张辽杀来,第一个想法就是喊人。但前后相去太远,根本来不及,而且河上的木桥已被魏军截断,此时如果没有凌统的舍命相保,孙仲谋就要做俘虏了。

所以合肥之战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城下八百敢死队突袭,另一个是津北大战。

八百破十万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了,他们的作用主要是提振士气,同时也是曹操指导有方。

津北大战则略有不同,此为张辽攻守易势之下,临机而变,料敌制胜的将帅之风。

至于孙权就没什么可讨论的,从头到尾失误太多,最后落地个被人嘲笑,总比当时做了俘虏强百倍。而他也成了张辽的贵人,亲手将其送进武庙,与过往先贤同台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