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的整個曆史,穿插着無數的戰争。戰争時,許多青壯年勞動力被征調上戰場,甚至,許多婦女都被調入兵工廠從事生産工作。
每當戰争結束後,總會遺留下很多的問題。經濟損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人口大量傷亡。

是以戰後如何快速恢複人口就成了各國最為緊要的事情了。今天就讓筆者帶領各位探讨那段曆史。
談及人類曆史上規模最為龐大,傷害最為嚴重的戰争,那肯定當屬于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了。
無數國家被卷入這場戰争中,經濟、人口損失慘重。雖說,最終同盟國獲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據戰後統計,參戰雙方死亡人數高達7000萬人,有1.3億人飽受戰争摧殘。而蘇聯作為二戰中損失人口最大的國家,在戰後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口發展計劃。
自從蘇德戰争爆發後,整個戰事就呈膠着狀态。面對德國的入侵,蘇聯紅軍隻能從平民中大量征兵,用來投入戰争。
1945年5月9日,随着一名蘇聯士兵将紅旗插在德國國會大廈頂上,蘇德戰争正式結束。
戰後,蘇聯男性人口僅為7437萬,勞動力嚴重不足。為了恢複人口數量,解決人口危機,進而進一步恢複國内的正常生産秩序,蘇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在戰争前,蘇聯女性隻有年滿十八周歲才可以嫁人。但戰争過後,為了促進人口增長,蘇聯将法定年齡下調至16歲。
在現在看來16歲的少女,正值花樣年華,還在讀着高中。可那個時代,為了促進人口的發展,這些少女已經嫁人。
并且,在戰争中,有許多女性失去了丈夫,淪落為了寡婦,是以,她們隻能獨自扛起家庭的重任。随着大量的戰俘被送往蘇聯進行勞動改造。這些蘇聯女性就将目光盯在了這些戰俘身上。
愛情總是很甜蜜的,但那個特殊年代的異國戀,往往是非常脆弱的。這些蘇聯女性和戰俘的愛情,是冒着極大的風險的。
當時蘇聯有關部門曾專門強調禁止和戰俘同居或者是結婚,一旦發現,輕則丢失工作,重則開除黨籍。
但這并不能有效阻止這些事情發生,一些人還是會冒着風險和戰俘保持較為親密的接觸。是以,當局也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隻要不是過于明目張膽的,也不會管理太嚴格。是以說這些戰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戰後人口的恢複。
并且,為了鼓勵生育,蘇聯還出台了一系列生育獎勵政策。
1944年,蘇聯設立了母親系列勳章,隻要生育子女達到一定數量,就能夠獲得由政府頒發的這枚勳章,并且,生育得越多,勳章等級越高,最高等級為英雄母親勳章。
1944年11月,莫斯科的一位母親成功地領到了這枚英雄母親勳章,因為她的12名子女中,有八個就去參軍報效國家,還有四個犧牲在了戰場上。是以,她獲得的這枚獎章也算是當之無愧的。
并且,擁有這些獎章的母親,也有着一定的隐性福利。每個月可以領取一些為數不多的補貼。同時,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還可以享受一些先進的醫療和教育。
在這些政策的實施下,蘇聯人口增長較為迅猛,快速恢複至戰前水準。
作為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島國,日本可謂是地少,人更少。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彈丸之地,在二戰中那可是相當的活躍啊。
先後侵占了亞洲衆多國家,同時,日本并不甘心隻擁有陸地,便派出空軍炸了珍珠港,企圖将美國海軍打殘,以此來奪得制海權。
可惜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日本的這一做法成功地将美國拉下了戰場。随即,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大量兵力,牽制住了日本。
後期更是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經過各方努力,日本最終宣布無條件投降。
作為侵略者的日本,在這場戰争中的傷亡算是很大的。據相關資料表述,日本在整個戰争中死亡人數達三百五十多萬,絕大部分為男性,這對本來就人口稀少的日本更是嚴重的打擊。是以,恢複人口就成了日本最為重要的事情了。
最初,日本本想借鑒蘇聯的方針,可此時日本的國體是君主立憲制,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而蘇聯為社會主義道路,兩國國情不同。是以,當這一政策釋出後,積極響應的人基本上沒有。
最終,百般無奈之下,當局政府狠下心來,出台了一條政策,将法定結婚年齡下調至13歲。這一做法,導緻許多本應該上學的妙齡少女辍學回家,自此淪落為生育工具。
并且日本政府還嚴禁堕胎,在得知有女子懷孕後,便派遣專人前往登記,若是孩子成功生育下來,則會頒發一些較為豐厚的獎勵。
這對于戰後較為貧窮的日本平民來說,也算得上是一筆額外的收入。是以日本的人口得以快速增加,出現了大量嬰兒潮現象。
此外,由于美國和日本曾經簽署了《美日安保條約》,是以,日本境内留有大量的美國大兵。日本曾為這些美軍提供了大量慰安女子,于是乎,等這些美軍離開時,遺留下大量的混血兒,這些也間接地促進了日本人口的增長。
同時,日本還改變對外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福利來吸引東亞各國的人移民日本。通過這些措施,日本的人口飛速發展,短短幾年之内,便将人口數量保持在了戰前水準。這種做法,促使日本經濟發展飛速,甚至一躍成為世界第二。
雖說這種做法是極為不人道的,甚至可以說是對日本女性的踐踏。但正是由于這種強硬的政策,才使得日本社會結構逐漸安穩下來。就此而言,對日本人來說,日本女性是建立了大功勞的。
同樣作為從二戰的淤泥中走出的國家,越南在戰後并沒有安定下來。當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時,法國作為其原先的殖民者,自然不樂意損失了在東亞的這一塊蛋糕。
是以,就扶持了流亡在外的越南皇帝建立了南越,自此越南戰争爆發。
在這場戰争中,美國和蘇聯為了維持自己在這邊的利益,紛紛派遣軍隊投入戰鬥。為了快速地結束戰鬥,美軍不僅對北越進行連番轟炸,還使用了化學武器橙劑。美軍的這種做法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激怒了北越人民。
在越南共産黨的上司下,北越人民展開了大規模的遊擊戰,是以美軍深陷越戰的泥潭中。并且,由于在越南投入戰争的時間過長,許多士兵厭倦了戰争,希望回到國内。
與此同時,美國國内也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數十萬學生湧上華盛頓的街頭進行反戰宣傳。
迫于無奈,1973年,美軍隻能是灰溜溜地撤出越南戰場,留下一個爛攤子讓越南人民自己收拾。
1976年7月2日,随着越南統一,越戰正式結束。至此,越南開始了對國内的經濟建設。
可到此時越南才發現,在多年的戰争中,人口損失嚴重,勞動力異常短缺,是以,目前最為主要的任務是發展人口,然後再發展經濟。
縱觀越南的整個曆史,可謂是戰火紛飛啊。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就在這裡設立了象郡。此後,秦末大亂,對這邊的管理比較松懈,是以這塊地方又獨立出去。
但之後的各個王朝都曾派人平定這個地方,可由于沒取得一定效果,是以就對這邊放任不理了。
作為一個小國,越南不僅小,人口還稀少。這一場戰争下來,人口直接減少了300多萬,這還不算趁着戰亂出逃。面對如此情況,越南當即制定了一些政策來發展人口。這裡面最受争議的就是一夫多妻制。
作為現代人,一夫一妻制的觀念已經是深入人心了,并且在當時,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制。可越南為了多生育人口,竟然制定出一夫多妻制來。這一政策出來後,引起了國際一片讨論。
這種做法也的确解決了這個人口不足的問題。由于常年戰争,許多年輕男性走上戰場後就沒有回來。而繼續堅持一夫一妻制,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國情。并且,還會導緻許多女性終身嫁不出去,不利人口增長。
是以,這種做法也逐漸被許多越南女性接受。可緊随其後,一個更大的問題也随之出來了,那就是女性在懷孕的時候不能下地耕作。
是以,這種做法出來後,導緻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内,許多越南女性隻能待在家中,照看孩子,而男性則獨自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
随着這一政策的實施,越南人口不斷增加,勞動力也随之增多,經濟水準也不斷上升。于是在1992年,越南廢除了一夫多妻制。
總覽全世界,有許多國家的人口還沒恢複過來,比如說烏克蘭、俄羅斯等,這些無疑是經曆戰争的原因。
戰争不僅給人們帶來經濟損失,更讓無數家庭破碎,這種記憶會一直刻在人們的心上,無法抹去。
是以我們要時刻銘記戰争帶來的苦果,珍惜當下這安穩的生活!